在饭店等候上菜时,不经意间发现邻桌三个大人带了两个孩子。随着一声惊呼,四五岁的女孩弄翻汤盆洒了一桌一地。孩子的爸爸一下子跳起来:“怎么搞的,连个汤都喝不了。”奶奶一边收拾一边咕哝:“小孩子家,哪能自己盛汤啊!”
再看那位妈妈,先看看孩子烫着没,又喊服务员重新点汤,然后拍了拍女孩的肩头说:“宝贝,看来我们盛汤的技术不熟练啊,你觉得,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惊魂未定的女孩说:“我……我想把汤盆端到自己面前,忘了先试试热不热……”妈妈哈哈笑着说:“你今天犯了个错误,太好了。因为,这个错误教会了你,遇事不要莽撞,先了解情况再动手。”全家都笑了起来,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旁观的我瞬间被这位妈妈圈了粉。
当孩子犯了错误,三个大人三种态度,爸爸刮起情感风暴,奶奶限制包办,而妈妈接纳问题,表达包容,引导孩子从错误中找到改进方向,将一场事故转化为提升能力的机会。
这才是对待孩子犯错误应该有的正确姿势。
孩子对世界有着天然的好奇,他们总想着试探周围的事物。不是所有的试探都是对的,不是每一次试探都能成功,闯祸,是他们的常态。但是正是在一次次的试探和闯祸中,孩子学会了很多东西,慢慢了解了这个世界,逐步变得成熟自然起来。
从这一点来看,孩子犯错误真的值得恭喜和欢迎。
然而,能有这样认知的家长凤毛麟角。
中国家长似乎最焦虑和害怕孩子犯错,闯祸,走弯路。把这些与“被同伴拉下”、“被别人笑话”、“影响前途”、“读不到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对象”等同起来。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最爱行为之一,就是千方百计防止和规避孩子犯错误。
要么包办代替,为孩子铺平所有道路;
要么耳提面命,唯恐落下一个细节;
要么不接受孩子犯一点错误;
要么对孩子多次犯错崩溃如末日……
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成长:
包办代替,剥夺了探索世界的机会,孩子变得愚蠢笨拙;
事无巨细,替代亲身感受,孩子事事依赖,不推不动;
面对错误暴跳如雷,让孩子在恐惧中变得胆小畏惧,推卸责任;
把错误看作最大的无能和大不敬,不敢面对。本应自主成长的能量,用来逆反对抗;
尤其是,面对孩子一次次犯错误的绝望和暴怒,让孩子要么变得胆小如鼠,要么变得自暴自弃。
自媒体大咖j说过一句话:“很多孩子长大成为问题孩子,就是因为家长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处理问题”
面对孩子的错误,很多家长停留在发泄不满,责备数落,推脱责任层面,而忘记与孩子一起在技术层面考量:“错在哪个环节了呢?”。
所谓屡教不改,实际是家长没有好好说话,孩子没有真正受教,错误在继续,打压在升级,孩子越发不成器,家长黔驴技穷。
心理学家哈瑟尔顿和列托曾说过:“人类是以‘犯错’的方式来适应世界的,不犯小的错误,可能就会犯更严重的错误。”
孩子的成长也是这样,一次次亲力亲为的探索,一次次犯错自省的过程,换来一次次刻骨铭心的感悟,迎来一次次脱胎换骨的成长。
面对孩子的错误,智慧家长这样做:
建议一:重新定义错误。乔丹说:我失败的次数远超常人,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成功者不是以极少的代价取得巨大的成就,而是付出了超过常人的努力,犯了超出常人N多倍的错误之后,才找到了成功的路径。错误是成长的必经之路,犯错越多,经验越丰富,能力越强,进步越大。
建议二,把犯错误变成孩子提升的机会。按照“接纳错误——包容犯错——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模式去做,先处理感情,再处理事情。而不是放任应激反应,施加残酷的情感打击,将孩子的自尊和安全感摧毁,却解决不了问题。
建议三,学会授权和复盘。给孩子动手探索的机会,把权力下放,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出错闯祸之后,家长需要做的不是追责,而是在共情接纳之后,引导孩子对事情进行客观理性的复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
建议四,主动引导孩子试错。孩童阶段试错的成本最低。大不了少考几分,多摔几交,多挨几次批评。给孩子零钱,放手让他自己自主消费,也许会买到假冒伪劣,也许会被坑骗,也许会被小偷一锅端。那又怎么样?几十元几百元买来个教训,学会了跟金钱打交道,长大后有可能在大项目上保持谨慎,保住几个亿,值不值?
请各位家长对孩子的闯祸犯错秉持一种包容肯定的态度,
请对你的孩子说:“你犯了错误,太好了,恭喜你又获得一次进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