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嚼慢咽的一本: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
原创读书分享第三十一天(2019.2.24)
啃读第七章“大学及其作用”123——139页。至此,全书阅读完毕。
外面的阳光暖暖的,清晨的早餐很简单。昨晚买的寿司和面包,牛奶。某人已经开始忙了,我收拾完,拿起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啃完最后一个章节——大学及其作用。
这本薄薄的,不足两百页的“小书”,我用了十天的时间来阅读,确切的来说,是啃读。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用消遣式的、浏览式的阅读是无法读懂这本书的。正如同怀特海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所强调的,避免思想的僵化,最重要的是要教授学生的知识尽量做到“少而透彻”。这本书无论论述哪一个问题,都遵循“少而透彻”的原则。但这个透彻的领悟不易得到。
回到最后一章,这一章节,怀特海主要论述了“大学及其作用”,他列举一所大学的商学院来说明,大学从来没有被限制在纯粹抽象的学习中。他认为,大学主要存在的原因并不是向学生传授单纯的知识,也不是单纯地提供机会给科系的教师。而是把年轻人和老年人联合在一起,对学术展开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所以,“想象力”是大学的关键词。
但是,“想象力”不能脱离事实,它是阐明事实的一种充满创造力的方式。如果想象力可以通过训练加强的话,这种能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终生。大学的责任就是——把想象力和经验完美地结合起来。大学的恰当作用就是——用充满想象力的方式获取知识。
想象力不可以被传授,但是,想象力可以由那些用想象力装点自己学问的教师来进行传播。有学问和充满想象的生活是一种生存方式,而不是一种商品。教育是对于生活探险的训练,研究是智力的探险。大学应该是年轻人和老年人共同分享探险的理想之地。
大学是把各种进步活动进行融合、并使之成为有效促进社会进步的工具的主要媒介。在这里,怀特海刻意强调,不应该以老师的科研成果来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方式。有一部分教师,他们会以个别交流、会以其他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创造性思想。苏格拉底就是其中一位。怀特海认为,大学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把年轻人置于一帮富有想象力的学者的智力影响之下。而如何培养一群这样的教师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的思考:“想象力”是怀特海在这一个章节反复提到的一个词语。而且,想象力需要训练。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想象力的训练都需要时间。想起自己的大学时期,明显要比中学时期在时间上要自由很多。有时候,早晨没有课上,大把大把的时间就被自己无情的浪费掉了。等到知晓时间的重要性时,已经面临毕业。其主要原因当然在于自己对大学根本就没有了解,因为没有了解,所以缺乏自主的规划,以至于虚度光阴;另一方面,自己的身边也缺乏“富有想象力的学者的智力影响”,鉴于此,我大学热爱的学科,基本上是属于教师不会墨守成规、照本宣科,纯粹为理论而理论的教师来引导。还记得大学一位教授中国文化的教师,他经常在课堂上点燃我们思考的火花,启迪我们更远的思维,还经常告诉我们,“人活着,是应该有一点精神的。”虽然没有和他有过过多的交往,感觉自己在大学之所以没有被颓废掉,还做了一些自己想做,而且可以做好的事情,都来自于这位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怀特海后面所谈到的对大学教师的评定与自由氛围的培养,真的很具有现实性。
大学生为何缺乏想象力,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小学学生的想象力很大一部分已经扼杀在摇篮里。大量的题海战使得学生身心倦乏。若再没有适宜的方法的引导,大部分的学生是不能够在中学阶段体会到脑力劳动的快乐,体会到运用知识的成就感。更重要的,也没有时间去想象,急功近利的只是为了获得一个比较高的分数。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每当毕业季看到学生毕业典礼之后撕书、中高考之后集体扔书的现象,都有一种深沉的悲哀。何为大学?我记得我的一位大学老师说:“大学就是大大的学习,广博的、深度的学习。”当学生对知识已然热爱不再,还谈何持久的、广博的在大学学习呢?
回过头来,再来宏观看怀特海的这本书,获益匪浅的原因是我深深明白,身为师者,“僵死的没有生命的知识”是无益的,没有火花的、令人呆滞的思想是可怕的。最重要的是,如何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我想,师者应该是一阕清泉,时时都有源头活水。师者是灵动的,是变化的,学生才可能避免走入这种死板的知识的学习中去;其次,学习注重“浪漫——精确——综合”的学习节奏。课堂亦如此,在每一个阶段,学生如何学,师者如何引导,这并不是仅仅有教育情怀就能解决的。教育须有情怀,教育更需要遵循规律办事;最后,完美而理想的教育不是仅仅存在书本里,它需要变成现实。这个当然不只是师者的责任,学校的责任。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都是不可以推卸的。
最后的最后,每读完一本书都要提醒自己:阅读只有和实践结合在一起,阅读中的思想才会活起来。如何把一本书读活了,那就是活出书中的精神来。理解怀特海不易,内化怀特海的知识和观点也不易。但是,若师者没有理想主义情怀,教育还如何点燃,师者该如何自处?我相信,会有豁然贯通的那一刻。相信岁月,相信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