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博看到一个博主提的问题:
即使你有一群朋友,你也有独处的经历吗?
让我想起大学时代。我的身边一直都有朋友的陪伴,课间休息的时候,出去吃饭的时候,出门寄快递的时候,甚至是在课堂上。大部分时候我们会在路上嬉笑,在寝室里看电影放音乐,每天玩的都很开心。唯一一个人的时候大概就是在我周五放学回家的路上。尽管身边有着很多朋友的陪伴,我始终有种孤独的感觉无法摆脱。尤其是在回家的路上,所有的换欢声笑语顷刻间都安静下来了,剩下的只有感到孤独时候的麻木和纯粹的不适。
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了工作,我才逐渐明白问题所在。真正的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从小到大一直被周围的人包围在一座“城”里,周围的人和事操控着我的思想和建议左右。从很大的程度上来说,一直以来都履行着“城”里的准则:独处=不合群=孤独。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想到突然有一天自己一个人坐着或者独自去做任何事情就会瑟瑟发抖。所以当和朋友们分别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觉得不舒服。我把这种难受视为被孤立和不快乐。尤其是在大学里,至少在我的大学很少看到学生会独自走在校园里,结伴去上课,结伴去图书馆,结伴去社团...基本每个同学都是这样,长此以往我都不知道孤独到底是什么。
当我们用人际关系来掩饰对孤独的恐惧时,我们真正想要避免的不是“孤独面对世界”,而是与自己单独在一起。今年换了工作,接触到了“城”外的气息。原来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在经历着独处。于是,我也尝试了一遍:自己拿着筷子去食堂吃饭;自己拿着饮料去电影院看电影;独自拿着饭盒,独自在公园里坐一个下午。看到有个小可爱放风筝摔倒的样子,当时我都笑抽了。听到自己那么鬼畜的笑声,好羞耻,但也就是在那时才明白过来,我就是这样笑的,这就是我。谁在乎被人怎么想。也是在这时,我明白了我是谁。第一次拥有内心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自己去寄快递,自己去公园散步,自己去吃饭,当然不是把时间都花在手机上....让自己进入到一个思考境界,那个时候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时候了。不再把需要人陪伴变成某种习惯,做自己的朋友,多了解自己喜欢什么,在没有朋友的建议和帮助下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尝试用这种独处的方式生活下去,总有一天我们真正学会了如何照顾自己。
“你必须先和自己建立关系,然后再和别人建立关系。”
所以做一些事情让自己感到高兴。一旦这样做了,我们就会明白和朋友出去玩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不是必须的。真正需要的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