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说书音频时,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我们说话的确得有道,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桥梁搭好得有道;另一方面这个有道会让我们显得小心翼翼或者在说每一句之前都可能要深思熟虑,有点太累。但仔细想想,若不经脑袋没有“道”地说话,自己用起来非常舒服显得非常直率,可那很可能是没有质量的话语,或引起尴尬误会,或者显得粗鄙,那不如不说。的确,你说的话是别人认识你评价你的依据,也会显示你是什么样的人。如此一来,说话能没有“道”吗?
围绕职场和生活的说话之道,我说说自己的理解。
1.如何开展敏感话题?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领导者,得知手下小张被其他公司挖角,意识到该给小张加薪了。领导者是要开门见山一上来就聊挖角跳槽这事吗?不建议,因为这会让员工有防备心理,达不到你要解决问题或者了解想法的目的,这样一来,聊了等于白聊,员工防备着肯定不给你真正准确的想法,而我们要挽留的想法又传递不到。那么,书中给到一个建议是,我们可以先抛出一个试探性问题,问问小张:如果你随便开一个月薪价位,你想拿多少?随便开。这时小张可能就轻松地回答一个较高的数目,那么我们可以接着这个数目展开说,能拿到这个数目的人,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状态是如何的。接下来你就可以言归正传问小张:说真的,接下来的薪水,你大概拿到多少会满意呢? 有了前面的铺垫玩笑,小张回答问题时就会降低一些戒备心了。如果领导一上来就问对方想要多少钱,那是硬碰硬的沟通方式,而且是谈钱,那难免会有尴尬。总体来说,敏感的话题应该从不敏感的角度来切入。
在职场中如何通过说话实现彼此的理解呢?掌握说话之道,需要通晓人情世故,尝试去了解别人如何看待事物,为什么这样看待,对比自己是怎么看待为什么这样看待,就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彼此,使沟通变得容易。
2.你有同理心吗?
书中提到一个生活的小笑话:一个老爷爷担心老伴耳聋想测试一下,就突然回家,从进门开始就大声喊:我回来呐!没听见老太太回应,又走到客厅大声喊:我回来呐!还是没听到老太太有反应,于是他就走到老太太的身边问:哎呀你是不是聋了呀?老太太则大声叫:是你聋了呀!我已经回答你好几遍了。其实在说话的时候,所有我们嫌弃别人、觉得别人做得很差的部分,往往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这个例子就是暗示了这一点。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缺少同理心。同理心就是遇到事情,自我反思,并且尝试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像上面的笑话,若担心老伴有耳聋,大可以找个好的理由带她去医院做常规身体检查,若用大呼小叫的方式来测试,换位思考一下若老伴这样来测试你,你有什么感受,而且还暴露了实则是自己耳聋的问题。
通过同理心的沟通,很容易拉近彼此的关系。例如跟同事午饭聊天时,得知他上班要在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地铁站中转,你可以说一句:这真是一场灾难,我之前也……然后话题就此打开,大家也有共鸣。再例如,我们一早去面试的时候,看到面试官可以说句:谢谢你这么早来面试我。因为你也是早起去面试,知道早起的感受,向对方表达这份同理心和谢意,相信隔阂或紧张的气氛会有所缓和。
整篇听下来,的确知道了挺多小技巧,但最终还是要结合情境灵活调用,生搬硬套只会显得奇怪和达不到效果。记住,你用呆板的说法就会得到呆板的反应,而用比较有滋味的说法就会得到比较有滋味的反应。把语言运用好,是门技术更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