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元波
自然永恒 人生无常
----李煜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读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牵机药酒,将他毒死,可以说是他的绝命词了。这首词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李煜(937—978),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世称“李后主”。公元937—975年在位,国破降宋,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卓绝非凡,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誉为“千古词帝”。李煜的词,在内容上,以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这首《虞美人》就是李煜后期词作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画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好奇!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现实中来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一年。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由于亡国,李煜由一国之君,跌落为阶下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
最后,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诗人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它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