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上海松江,在新年和圣诞中间的一周,朱家角古镇游人寥寥。
已经下了一天的雨,四点半天就擦黑。他们几乎就是古镇上全部的游客了。票房操着沪普热心地免了他们一家的门票:联票上的博物馆都快关门了,你们就去镇上瞧瞧,也不用票子了么。
任何一个被旅游发掘的古镇都有着相似的历史,曾经是交通要道,四通八达、商贾云集,因为某一种新兴交通工具或方式的兴起而迅速没落,再无人问津。
朱家角如是,其他的古镇亦如是。
跨过进镇的小桥,雨也开始下大了。铺子依然开着,但准备收工者居多。老板和老板娘或在准备晚饭或在打扫,见到这么晚还有游人,热情地搭讪几句,话题多集中在鞋子湿了啊,天气很凉了啊,家常又琐碎的推销着,热粽子要不要来一颗,米酒要不要尝一下等等。一瞬间让一家子恍惚,这里就是家乡,自己亦是主人。
古镇旅游开发不能避免的大红灯笼醒目地挂在每个店铺门口,写着“正宗”、“祖传”这些能表明自家历史悠久文字的牌匾,在灯笼的映衬下,闪着温暖的光。
沿着古镇中心线的小河上小小的拱桥排列静置,细细的音乐听不太清爽,伴着冬季细雨,心情渐渐放松,仿佛穿越回古镇的年轻时代。
清朝末年上海尚是一个小鱼港,由于盐运和漕运,江沪一带最繁华的两个地方,一个是苏州、另一个就是松江。朱家角这里汇聚了大批盐漕巨擎、本地文人和西洋教士,经济和文化都十分发达。直到上海开埠,船只陆续改线,这里才刹然归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