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间,曾经三到泰山。第一次命名为放逐之旅,心情抑郁。第二次赶上风雨,狼狈不已。第三次到了山脚下,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登上泰山。如今,具体的记忆已经模糊,泰山的“壮”却更加清晰地显露出来。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在旅游这件事上,这句话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初次登泰山的感觉便是如此。看似荒凉的建筑,灰尘累计的庙宇,孤寂无语的摩崖石刻,仿佛都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所谓泰山归来不看岳,登泰山而小天下,何其荒诞!然而,尽管如此,却一而再,再而三来到泰山脚下。在未来的日子里,若有机会,将再登泰山。不论风雨,不论路遥。只因为,泰山的那份壮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自己的心中,在不知不觉中引导着我去靠近、去追寻。
曾记否,同行拜山者壮?初登泰山,与曲阜师大的几位学友不期而遇,结伴而行。一路欢笑,一路高歌。在中天门吃瓜,在屋檐下睡觉,在石刻边拍照,在台阶上挥手。夜行路上,无星无月,却有偶然相识的快意。壮丽山河,曲阜和济南学子的邂逅,让豪壮的山东气概也在非山东籍学子身上迸发。但愿相逢,不再分离。如若分离,但愿相聚。虽陌生,竟融洽。
曾记否,路途回环者壮?泰山十八盘,台除千千阶。绕山旋转,枹树回环。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天街夜色凉如水。楼阁、石凳、草木,山回路转不见君。一路向前,却一路盘旋。绕山,绕水,绕人间。转山,转水,转等闲。如人生路,有方向,也必然回环旋转;如生命歌,有节奏,也必然宫商角徵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仙人何处?东岳大帝、碧霞元君,还有一路拜山者,亦是修仙者,同是仙道人。
曾记否,文化气韵者壮?摩崖石刻百千方,封禅大典多有传。碧霞元君有祠堂,东岳大帝护生灵。历代文人,历代帝王不断登临泰山。我辈学子,追慕前人遗迹,探寻文化气息,走上这座大山。灰尘挡不住历史的氤氲,荒草被有心人忽略。在这座并不以海拔见长却被称为高山的大山上,我们见到文气在激荡、文化在流淌。文气和文化,不是虚无空洞的胡言乱语。而是一代代华夏才人奋斗追寻的见证。泰山,更是实物见证。品泰山文化,延华夏文骨。
三登泰山,有遗憾,更有感慨。放逐自己,因为总觉得自己无能无力无所作为。却也是成全自己,泰山不言,天人凑集。泰山未高,人皆称高。风雨如晦,躲进山洞。山洞却是仙人洞,因缘未可知。遗憾感慨,未能登山。明悟己身,了却它缘。新世界,终于打开。泰山壮旅,壮在友,壮在山,壮在文,更壮在己心。《礼记·檀弓下》曰:“孔子蚤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孟子曰:夫欲治平天下,舍我其谁?横渠先生张载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代代相承,如今我辈岂只会感慨叹息乎?
泰山壮旅,壮其何处?泰山壮旅,壮在己身。是故谓泰山归来不看岳,登泰山而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