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和大家进行读书交流,我校的读书交流活动已举办多次,对于促进教师成长乃至学校的其他工作的开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正是听了吴校长的家风才有了以传承家风为主题的第三期连心桥;有了张莹老师给介绍刘墉才想到第六期的连心桥以“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为主题;第四期的连心桥更是直接以读书为主题;通过张教美老师的《生命册》,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的轨迹;景洪云老师的《恬淡知足》,让我认识了“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杨绛先生。
当得知自己被推荐和大家交流,努力回忆曾经读过的书,寻找共鸣点。30年前我上一年级,在整个小学阶段只记得读过一本不能称之为“书”的连环画《渡江侦察记》,懵懵懂懂中觉得他们很勇敢,直到今天读了《长征》之后才知道他们之所以勇敢,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人生信念;初中看的最多的是武侠小说,能记住的除了金庸还有《水浒传》,当今天看完《金圣叹评点<水浒>》,才知道经典之所以是经典;高中时印象最深的是余华老师的《活着》,本想和大家分享这本书,再次捧起,仅仅读到主人公福贵的第一位亲人离去时就已泪流满面,想想后面主人公的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孤儿)、外孙因种种原因先后离去,已经没有勇气读下去了。福贵最后只得与牛为伴,孑然一身的老头依然笑对生活,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这本书由张艺谋导演,葛优、巩俐主演拍成了电影,但由于涉及到建国前后的几场大得运动,被禁播了)
2000年左右还看看《读者》、《意林》、《小小说》,还去买《齐鲁晚报》,后来有了网络就去逛“天涯”、上“猫扑”,不知不觉中也成了段子手。这时候看的文字虽然越来越短,但好歹还是字啊,还需要大脑的思考,还能勉强称之为“阅读”。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我们开始看动态图,到今天已是“抖音”、“西瓜”等短视频的天下。阅读越来越感性,可以说越来越感性,从来不性感。这样真的可以吗?寒假中吕健老师的报告最后提到了一本书《教师阅读地图》,正巧我也有这本书,但真没上心读过,再次翻开,觉得教师应该“知性阅读”,才能做“幸福老师”。
“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只有读书,才能教书。读书是找回内心宁静的源泉,读书是持续生长的根基。只有内心宁静才能感受幸福,只有持续成长,才能享受职业快乐。可以说读书是教师休息的驿站,也是教师成长的加油站,更应是教师幸福的终点站。
应该读书,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告别感性阅读,走向知性阅读,这是我们专业成长的需要,也是我们获取职业幸福的起点。那么什么是“知性阅读”,书中说到:指带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知性阅读需要钻研、理解、反思、改进,这就要求在阅读的同时不断的思考,并且是联系实际的思考,要告别思维的懒惰,读书变成了一项苦差事。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雷锋董存瑞。
人们与生俱来的喜欢感性阅读,但今天我们要知性阅读,他作为一种能力,需要训练,书中主要给我们提出了四条建议:
1、[endif]要大量的摘抄,反复的应用,不断提升专注力。摘抄可以有专门的本子,也可以在书中的空白处,也可以输入电脑保存,聪明的你也可以把一部分重点写在会议记录里,开一些务虚会的时候就能非常自如阅读。为什么要摘抄,摘抄的时候我们必定要放慢阅读速度,有利于我们认真思考,也便于以后翻阅,掌握这本书的精华。
2、[endif]用心揣摩书的整体结构和主要概念,并清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反复阅读中读懂书的结构,熟悉书的脉络,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是如何论证的。最好的方法是写提纲。
3、[endif]努力以批注的方式与书籍对话。写下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记录自己曾经与观点相关的经历。
4、[endif]必须与好书进行生命交流,当读不下去的时候,反复的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