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的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小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送他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杨绛先生在书中如此评价着钟书先生的离去。面对这样的离别,走一程送一程,未免有着太多的苦难,但在杨老先生心里,她应该是想陪他走的更远的。想必钟书亦懂,故赠予了杨老先生这样一个万里长梦,可以且行且见,且行且散。
万里长梦,梦不醒:第一章的悲情暗涌催泪痛心,第二章的异国往事隐隐作痛,第三章的人生百态曲折平实,每一处细节中都留下了波澜不惊但是却深深打动人心的共鸣。当终于看到那一句“我一个人思念 我们仨”的时候,所有的语言和感动都归于寂静,我觉得我始终是没有权利去评判这样一本书的,这本就是杨老先生对于阿圆和钟书老先生最诚挚的问候。无所经历,谈何评价,而我只能以我最卑微浅薄的平生去揣测杨绛老先生的那一抹深情与感动吧。
“滇红取其香,湖红取其苦,祁红取其色”三种茶色,在温润的牛奶融合下成为钱钟书大师一生难以释怀的最爱,成为岁月飘零后杨绛老人温暖的寄托,成为钱媛作为女儿弥留之际仍然不舍的牵挂。是否幸福的滋味,注定要用三种红茶才能调和而出呢?我没有尝试过这样的茶是否真的有如杨绛笔下能有“立普顿”红茶的感觉,可我知道这一杯浓茶飘荡着的是杨老先生一家对于生活的热爱。虽困苦,任自强,在这百般磨难的苦痛之中,他们仍旧怀揣着对于文化、学术、生活的赤诚,看尽人间百态,在艰苦前行中品味着生活的清香。
平淡的生活总归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可在杨绛的笔下,平实的生活却彰显出那样的光芒。书中这样写道“钟书这段时间只一个人过日子,每次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了。然后他又做了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了。我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我说的不要紧。”
这样的钱钟书是我不曾想到的样子,这样的杨绛也是我不曾想象的杨绛,但这样的他们仿佛又真的是我们市井生活中的真实,双手不沾阳春水的人总归有着自己小小的依靠,而再强大的人格终归也有着自己蜷缩的港湾。我们不懂生活,大抵是因为我们还未静下心来去品尝那每一种滋味,而杨绛之成功,大概就在于生活的点滴她都铭记在心,而生活的琐碎与平凡她也学会了坦然处之,这样平和的心态才能去更加真切的拥抱生活的全部吧。
我开始渐渐的明白她笔下那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用自己的一生去热爱着平凡的生活,她将自己的苦难寄托于自然;将自己的丧女之痛,丧夫之苦寄托于笔端,这样的苦痛终归是在老人一生的平和之下,夹带着梦境中胸口留下的那一抹血红,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远去。
动乱年代,钱对杨说:“此生只会死别,绝不生离。”
而如今在我们看来, 世上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这样的苦难发生下,只剩下“我一个人思念 我们仨”,为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