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整天说着要努力:努力学习,努力看书,努力提高自己。那么,你真的懂努力吗?
1 你相信天赋吗?
《刻意练习》书中说,很可能并不存在所谓的“天赋”。公认的音乐天才莫扎特,拥有绝对音高,年仅7岁就能环欧洲旅行演出。而绝对音高在大约1万人里才有1个,可谓万里挑一。他应该是天才的绝佳代言人了吧?
但2014年,东京一位心理学家招募了24个年龄2~6岁的孩子,进行了长达数个月的训练。最后,每个孩子都被培养出了绝对音高!不可能刚好这24个孩子都是万里挑一的吧?这意味着绝对音高并不是什么天赋,而是可以人人都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获得的技能!
那为什么莫扎特可以在那么小的时候就有如此卓越的音乐才华呢?
这要归功于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个具有中等天赋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从莫扎特4岁开始,父亲就全职教他音乐。莫扎特6岁时候受过的音乐训练已经远远超越日本心理学家的训练水平,强度也要更强。换句话说,他的有效训练总时长远远超过一般的孩子。假如别的孩子在6岁的时候有效训练的时间大约是300小时,莫扎特是1000小时,那么莫扎特比他们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2 有效训练
这里引入一个概念:有效训练。
有效训练是指能使训练者的水平得到提升的训练。
如果在工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简单的手工作业,一开始可能是有效训练,但当你不需要付出注意力就能完成工作,甚至可以边工作边聊天的时候,这就不是有效训练了。
有效训练是努力的重要基础!你的努力只有落在有效训练上,才能帮助你成长。
努力不仅仅是意志力的较量,更是一种策略性的活动。一味的使蛮力,就像很多人每天拼命死记硬背但考试依然一塌糊涂,这不是真正的努力。相反,这是偷懒!这是在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所以我们常说:要“会”努力,“会”读书。
3应该 怎么努力?
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不费力的,不辛苦的努力,都是在偷懒。就像在原地起跳,你以为自己登上了更高的高度,结果只是幻觉。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往上爬,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具体怎么操作呢?
必须要有挑战!我们可以自己设置挑战。挑战可以体现在时间上和难度上,还有完成方式上。
以写作为例,我平时写作都是不限时间,想写多久写多久。但如果想要提升写作的速度和思考的速度,那么就给自己限定时间,比如一小时,或者两小时,必须写完一篇。写完了适当给予奖励,没写完就适当惩罚。比如我写完就允许自己玩一会儿游戏,如果没写完,那就在2小时内不允许玩。如果想要更好的效果,让亲人朋友监督是个不错的办法。
难度上,比如平时字数不限,随意发挥。但某一次固定要在3000字以上,即使写不出来,也要想办法用案例或者更多的观点,更详细的论证给堆出来。而且你还得保证别人看得下去,这会逼迫你顾及质量。某一次也可以限制在1500字以下,锻炼精简表达的能力。适当奖罚。
完成方式上,比如可以限定某一次写作一定要是自己思考的结果,而不能借鉴别人的成果。比如平时用右手打羽毛球,这次尝试用左手。
这几种挑战方式也可以叠加着使用,限定时间,限定难度。重复多次这样的练习,才能对自己的水平有真正的提升。
4 向哪努力?
专注优势才能。
比如你擅长写故事,偶尔写写时评,偶尔也写写时间管理,个人成长方面的文章。结果你故事写得不如之前,而个人成长又比不过那些浸淫很久的专业作者。精力的分散,容易造成“样样会一点,样样都不精”。
如果你不专注,就很可能永远在缓慢起步期徘徊,从写故事的起步期跳到时评的起步期,再跳到个人成长的起步期,但就是到不了快速提升期,更到不了高原期。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大多数人在缓慢起步期就“死掉了”,小部分人爬到了快速提升期,只有极少数人到了高原期,笑傲江湖。
这个世界的财富分布,极端不均衡。站在塔顶的人占有者这个世界大多数的财富。如图:
所以,浅尝辄止的人很可能将一无所获,而专注投入走到最后的人将获得超额收益。
5 专注优势,我的短板怎么办?
找互补的人来弥补。
世上的知识多到什么程度?一个人从出生到90岁死亡,一刻不停地学,也学不完。如果所有知识你都想学,意味着哪一门你都学不精。
而且,这是需要我们放弃的安全感,是我们必须做出的取舍。如果什么工作你都想着自己做,你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适当的工作交给更适合的人,与自己互补的人合作,让他来弥补自己的短板,你才有足够的时间来建立自己的优势。
比如之前写公众号文章,我擅长思考和写作,但不擅长排版。刚好我一个朋友擅长这一点,我就和他合作,这样我不用花很多时间来学排版,把时间专注在思考和写作上,对于我水平的提升更有帮助。
6 坚持不了怎么办?
由于有效训练要求我们必须是在不舒服的情境下练习,也只有这样的练习才有效果,所以如果练久了,我们很容易疲倦和烦躁。毕竟人都喜欢舒服,轻松的练习,不喜欢困难的练习。这时候怎么办?
靠意志力?不,如果一件事是需要你靠意志力来坚持的话,你的意志力总有极限,等意志力耗尽,你就无法坚持做下去了。
如果我能长期坚持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带给我的满足感超过了我的付出,让我欲罢不能。这件事是我发自内心想做的,而不是出于外界和意志力的鞭策。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发现,在兴趣的驱动下,人们完成同一任务的表现比在物质奖励的驱动下更好。
但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于是做了很多尝试,但往往一开始的时候很好奇,很感兴趣,但过不了几天,最初的激情就消失殆尽。
如果对一件事的了解不深,总是浅尝辄止,自然无法体会到这件事的妙处,自然不会产生持久的兴趣。这很容易让人陷入死循环:了解不够导致兴趣不足,而兴趣不足又无法加深对它的了解。于是就一直在寻找,却一直找不到。
怎么解决呢?
放弃对兴趣的执念。
兴趣的本质是什么?是你喜欢做这件事情。例如写作。为什么会喜欢习作?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因为写作这件事本身而喜欢,而是因为写作给了我们很多积极正面的反馈,有人认可你,给了你认同感和满足感。有很多人喜欢你的文章,你获得了成就感。
有时不是因为你喜欢所以才擅长,而是因为你擅长所以喜欢。如果能多坚持一段时间,挺过缓慢起步期,进入快速提升期,写作的积极反馈就足以让你爱上写作,这时就不需要坚持了。
在那之前,如果遇到困难,让自己想象一下写作有什么好处:写作让我得到了很多陌生人的认可!我才知道原来我也这么棒的!那些大师,像剽悍一只猫,彭小六,都是我的榜样,他们现在粉丝很多,收入很高,如果我一直写下去,我也有机会像他们一样!
就像这样,越具体越好,让自己的潜意识也相信,那就不需要坚持了。
怎么做到呢?
不断地重复。笑来老师的建议是,把要长期践行的行为和理念写下来,放在床边或者书桌上,不断地看。原本印象不够深刻,内心也不够笃定,容易忘记,也容易放弃。但看的次数多了,在大脑里刻下了沟回,也就是写入了潜意识,把这件事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在书桌上刻“勤奋”二字一样。在不断提醒之下,潜意识相信了,就不会坚持不下去了。
7 总结
并不需要考虑所谓的天赋,有效训练总时长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有效训练需要我们迈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我们可以主动给自己提高难度,设置挑战。你感到不轻松,才是有效的训练。
努力的方向在于找到自己的优势,专注提升自己的优势。
如果坚持不了,不要想着靠意志力,也不要想着找到兴趣。等你做得好了,你的收获会让你自然就有兴趣了。如果遇到困难,想象一下坚持下去的意义和好处,会帮助度过这段时期。
文章部分内容出自《刻意练习》和《精进》,推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