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生活我应该可以理解为“衣食住行”的集合体,如果我狂放一点可以挑战不穿衣服裸奔的生活姿态也不是不可能;如果我心大一点可以选择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席地而眠;关于行,你想怎样就怎样吧,可对自己而言关于食,不吃会饿死,吃的不香会失去对未来的盼头。
最近结束的一周翻完了《生活,是很好玩的》第一篇章之有味。有天和同事开玩笑说:自己最近嘴巴极馋且感觉吃啥都香,估计这是在读书的过程中第一次精神食粮与物质食粮达到高度统一。虽然当时抱着开玩笑的心态居多,可不得不承认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自己对生活多了份激情澎湃,也多了份期待。
我记起初中课本里《端午的鸭蛋》的味道,今天我在汪曾祺的笔下“尝”到了更多的味道,炒米和焦屑的味道,家乡野菜的味道,肉食者的味道,不同口味的味道,文学者的味道,甚至初恋的味道······构建成满满的生活味道。我是个喜欢吃的人,来这个城市三年多,却深知哪个道道里的米线好吃,哪条路上有家面皮不错,涮羊肉怎么配菜最棒,火锅哪家必须要吃,甚至哪家火锅的番茄汤最好喝。为此很多时候遭来好多朋友的笑话,但我却乐此不疲的淘着吃。忽然记起以前那个看到别人吃羊肉都嫌膻的自己,很难与现在这个出去吃羊肉一手拿肉蘸椒盐,一手举着大蒜完全为吃不顾姑娘形象的自己联系起来。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的口味更宽广了,因为口味宽广带来的满足与美好也更多了。我虽是个爱吃的人却是个不会做吃食的人,偶尔得空逛菜市场,伴者菜市场里“生活的烟火气”我脑回路里各种琢磨怎么吃更有味道,然后“晴空一声雷”想起自己没有厨艺这个绝望的事实,就开始无比羡慕崇拜一把厨艺的人,也为此有了太多的遗憾!
我很想去文中的菜馆里尝尝昆明的汽锅鸡,浙江金华的火腿,达茂旗的“羊贝子”,扬州的干丝,北京的豆汁儿,甚至想尝尝已不见了的“文思和尚豆腐”······我想让自己的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都吃一点为好,我想更多的出去走走,去往更多的地方,为自己太窄的口味提供更多的可能。
最后总是要借文中的话结束这篇口味带给自己的生活感受。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耳音要好一些,能够听懂几种方言,四川话,苏州话,扬州话,否则是个损失。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我想这些也更适合我们普通的生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