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毛泽东的《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报告,阐明了党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论述了党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第一篇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理论问题、方法论问题的研究专论,影响深远。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直到今天,报告对我们研究学习党的历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学习党史目的
“把党的历史搞清楚,这对研究今天的路线政策,加强党内教育,推进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必要的。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毛泽东把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性提升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他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他重视学习、研究历史,目的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历史优秀遗产,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为现实服务,而不是信而好古,迷恋过去,更不主张食古不化,回到历史的后院。
二、学习党史方法
毛泽东在报告中把学习党史方法形象地称为“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纵向联系过去的历史,所谓“中外”就是横向对比外国或者对立方。
(一)古今贯通
“不说明以前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对于共产党的成立和以后的历史,也就不能说得清楚”。
只有以贯通的视角研究中共党史,才能把握历史的全貌,才能实事求是地讲清楚历史的本然和所以然。毛泽东正是立足于中国近现代史,以贯通的视角研究中共党史。《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等著作都是他立足于中国近现代史深化中共党史研究的代表作。其实何止延伸到辛亥革命,对于历史研究,毛泽东一生孜孜以求,他所读历史典籍的规模之巨难以统计,以他最为钟情的《资治通鉴》为例,这部30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毛泽东反复研究、批注、阅读了17遍之多。1954年,毛泽东与吴晗谈话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皆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二)洋为中用
“研究中共党史既要考察外部环境和国际形势,体现国际视野,又要坚持以中国为中心的研究立场,体现中国情怀。”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在革命胜利后,把我国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如何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家呢?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最初作出了简要的回答,这就是向苏联学习社会主义建设。1950年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回国后再次强调了向苏联学习:“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直到1957年2月,尽管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暴露出了一些缺点和错误,毛泽东在讲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时仍然强调向苏联学习。他说:“为了使我国变为工业国,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已经有四十年了,它的经验对于我们是十分宝贵的。”
(三)客观科学
“我们研究党史,必须是科学的,不是主观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不是主观主义,应该找出历史事件的实质和它的客观原因。”
《学习和时局》是毛泽东于1944年4月12日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和5月20日在中央党校关于党的历史讨论时所作的讲演,鲜明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我们许多同志缺乏分析的头脑,对于复杂事物,不愿作反复深入的分析研究,而爱作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简单结论。”毛泽东主张对于任何问题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的态度,既不要绝对肯定也不要绝对否定。客观地、科学地分析问题,不是凭主观臆想而是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具体调查了解的基础之上。
三、学以致用
“如何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实践论》中,毛泽东结合自身经验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毛泽东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的智慧结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也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科学继承和发扬,用它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