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的北京,重度雾霾。
早上迷糊中梦到我在写一篇关于雾霾的讽刺文章,主角是一只喜欢追云逐雾的小鸟,在云雾中自由飞翔是它最爱做的事情,梦想着飞遍所有云海胜地,为此甘愿万里奔波,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的追寻。它呼吸过喜玛拉雅雪域高原的稀薄空气,聆听过东海之滨芦苇水荡的渔歌唱晚,触摸过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晨曦雾霭,见识过烟雨江南宁静古镇的水墨丹青,这些愉悦的行程让它对未知之地充满向往。
可当它飞临北京上空,却没有看出朦朦的雾气竟然是包含杀机的伪装。它第一次感觉到了空气的重量,吸入的颗粒物像砂石一样磨砺着它的胸口,让它越来越无力扇动翅膀去逃离这鬼地方。突然一阵悸痛从胸口扩散至全身,可怜的鸟儿从空中笔直的跌落下来,湮灭于大都市的车水马龙之中。
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对写作任务的念念不忘,竟然在梦中带给我奇异的灵感,醒来后却发现这灵感虚幻的难以捉摸,只能将它发散成一段简短的文字,设置悲伤的结局,是对雾霾天气的无奈 。
是的,我又在为写什么内容发愁了。回顾在简书的每一次写作,可以用两个成语形容——抓耳挠腮,搜肠刮肚。成文的过程就像挤牙膏,每天挤出一两段,勉力的凑成几篇文章,一个多月下来,一支牙膏基本用完。可恨的是,我的牙膏没有备货。
所以,我开始琢磨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写作会这么难?
1.能写出应用公文,却难写出文章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写过各种类型的应用公文,计划、总结、方案、手册、新闻、通知、请示等等,曾被上级安排向年轻的同事分享应用公文写作的心得与经验。对公文写作略为自满的我在个人简历的自我评价一栏中,大言不惭的写道:“具备较强的文字功底。”
吊诡的是,当我对生活有所感悟,想把他们付诸于文字时,却经常有一种“爱你在心口难开”的憋闷感觉,苦心孤诣的遣词造句,写就百来字左右小段子,已是江郎才尽,只够发发微博和朋友圈。从来没有尝试过写一篇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文章,来抒发心意。
就算我有较强的文字功底,照样不会写文章。
困惑于此,我在朋友圈中感慨:“发现一个悲伤的事实,我写不出真正想写的东西了。”引来不少共鸣,或许大多数人都有这种不拘泥于题材格式的自由写作的能力和欲望,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消磨中,不知不觉的退化了。
努力尝试过几次自由写作之后,我才明白应用公文与自由写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写字方式,它们的区别之大,就像木匠之于木艺。
应用公文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写作,不管什么类型,通常有固定的套路,只要对表达的事实有清晰的认识,把它嵌入到规范的套路中去,再掌握一些通用技巧,写就一份应用公文,是件相对容易的事情。
在工作中接到写报告、方案的任务时,普遍的第一反应是问道:“有没有模板?有没有样例?”模板和样例就是应用公文写作的套路,在套路内输出文字材料,是没有太多写作自由的。
自由写作的本质是创造。突发奇想,触景生情,所见所闻,生命感悟,价值观念等等,都可以成为一篇文章的灵感之源。至于如何由灵感变成文章,则没有明确的规则可循;任由作者发挥,犹如平地起高楼,以文字为砖石,一块块的码成文章。
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数百万字,作者马丁老爷子已经写了二十多年,仍然没写完,以至于有粉丝担心老头不留神先走一步,留下烂尾工程。而这篇鸿篇巨制的缘起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念头——“冰原狼刚刚生出了几只小狼,几个年轻人把它们带走抚养”。
一篇成熟的文字,不管采用何种文体和语言写成,总有条主线贯串其中,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而写作的过程正是对这条主线不断深入思考的过程。
习惯了套路的规矩方圆,便难于适应自由的信马由缰;有过太多对写作的浅尝辄止,便丧失了对事物思辨剖析的能力。所以社会上木匠比比皆是,木艺大师屈指可数。
写作初期的艰难,其实是思考不足落下的病。
2.书读了不少,却难写出文章
我不算嗜书之人,但与身边人相比,觉得读的书是多一些的。这跟我长期以来看课外书的习惯有关,儿时由连环画启蒙,少时喜读故事书和武侠小说,青春期热爱历史读物,成年后追逐五花八门的畅销书籍,近两年开始涉猎经典读物。以为凭借多年的阅读积累,写篇文章不该是太难的事情。
直到尝试写作的时候,体会到写作过程的不易,再去看哪些长期保持高质量输出简书作者的读书经历,才意识到我把读书这件事看得太简单了。回头审视我的读书习惯,一是随性,只挑感兴趣的书来读,偏好故事性强的小说和通俗历史读物;二是粗浅,祟尚“好读书,不求甚解”,书读过就放,印象中极少有读过两遍的书。读书对我来说,更多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消遗,难以形成扎实的沉淀。
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这种只享受过程的读书习惯,也逐渐培养了我的语感和在局部范围内运用文字的能力,读书终究是没有坏处的。
再回到读书量的问题上,2015年底,我盘点了当年读过的书,一共9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准呢?根据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统计数据,2015年,成年国民纸书与电子书综合阅读量为7.78本。身为一个受过多年教育的人,年读书量仅仅赶得上平均水平,不能不说是一个尴尬的事实。要在有限阅读量的基础上保证持续有效的输出,不难才怪!
自古读写不分家,杜甫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浅显的说明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我想“破万卷”三字包含两层意思,“破”的原意是把穿书简的线都翻断了,指读书要有深度,经典好书值得多翻多读,才能深入领会,“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这层意思。“万卷”指的读书的广度,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均有涉猎。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过书本的厚度决定了一个人写作的深度。
写作初期的艰难,跟随意散漫的读书习惯有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这件事,归根结底是一个人思想的反映,由几乎不写到持续书写,这是个大变化,常态化的写作输出固然需要持之不懈的输入作为基础,更关键的是要培养对事物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把思想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