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后以前的所有人心底,都隐藏着一根弦。那根弦,它从童年有记忆的时候开始生长,到不惑之年,愈加坚不可摧。此后,所有的感恩和反哺,所有的怀乡情结和叶落归根的念想,都仅仅是这根弦上的某一个节点。这根弦,就是源于传承的乡情。
从刚开始对于童年的回忆,到逐步完善的印记片段,从未间断,与日俱增;到四十岁之后,心中都会有了一个基本完整的完全属于自己的家乡。这个“家乡”,是以个人为主线,所有的剧情,一马平川的故事大都忽略,剩下的那些情节,无非是艰难困苦,偶尔的荣耀,也是穿插其中的些许点缀。
我的家乡,在高密、诸城、安丘三地的一个小地方,现在的名称是高密市注沟农业现代发展区新华村。在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新华村以及周边30公里的地域范围内,有着我所有童年、少年的足迹。
家乡,是可以用脚步去测量的。家乡是一种心态,也代表着一种温馨。当你漫步乡间的小路,你那时的心,才能真正感觉到回了家。哪怕是某一个带有记忆色彩的小屋,某个不知名的小角落,都会引起无限遐思。是的,就连空气,都觉得那么熟悉和惬意。
本篇短文,分篇章随心而写,仅为敬这个我热爱的家乡,敬家乡的父老乡亲,也敬自己那些随风而去的时光。
第一节
大约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记得那是个盛夏的夜晚,我和父母、燕子,还有四邻,在门前的篙蒹(方言:农村用麦秸搭成的凉席)上乘凉。
我躺在父亲的身边,父亲在上风的地方点燃了艾草,我仰望着灿烂的星空,听着收音机里正在播放的一块石头的故事。
“那是一块丑的不能再丑的石头了”,故事里的所有人都这么说;直到后来一个外地人路过这家人的门口,站在那里久久的凝视那块“丑的不能再丑的石头”;直到那块石头被人小心翼翼地拉走。后来,村里人才知道那个人是天文学家,那块“丑的不能再丑”“干什么都没法用”的石头,是一块陨石,是不知多少年之前从天上掉下来的石头,随着天文学家最后一句对丑石略带感情色彩的评价,故事里的主人公和他母亲,都因为鄙视丑石之丑而惭愧和脸红。播音员动听的声音,伴着优美的旋律,在乡村寂静的夏夜凝固。那一刻,我陶醉了——冥冥中,心底埋下了什么东西,虽然不知是什么,但感觉很舒服,像一个指引,很神圣。
此后好长一段时间内,顺着那种感觉,或者是希冀,看书和写作成为我的爱好。另外的一个幻想也在脑子里挥之不去,索性在夏秋之季,赤着脚,往返于河边沙地,仔细找寻那些五颜六色的石头,希望能从这里找到一块我们祖先曾经仰望过、憧憬过的从天上掉下来的石头。哪怕是,就那么一小块!
收音机里的故事只是听说,我并不知道陨石的颜色和形状,私下觉得应该晶莹状且颜色漂亮,起码象玉一样,而且形状不能跟地上的普通石头一样;毕竟是天上的嘛。既然无法辨别是不是天上的石头,那些漂亮的小石头也就放进我的裤兜里,带回家中,偷偷地放在某个属于我自己的秘密角落里,一堆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琳琅满目的石子,看到时宛若珠宝,两眼冒着小星星,喜爱的不得了。只是,后来的它们,随着我对读书和写作的爱好剧增,估计和我其他的玩具一样,它们被父母或者妹妹不知随意丢到哪儿了。
我就是从那个时侯开始,密切注意村西那条河的。以前去河里仅仅是为了洗澡,嬉戏,或者就是为了网鱼,但从那之后,就莫名的会在河边静静地看着河水,看着河流的上方,想着这条河到底还有哪些我所并不知道的曾经。不知不觉,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积月累,在我内心中,也有了一条一模一样的这条河。
村里人都叫她“西河”,可能是因为她在村西的缘故。其实她有一个自己的名字,潍河。她是山东省最长,也是流域面积最广的河,古时候被称之为潍水。
那时的我,不断的打听村里的各位博学的长者,也就知道了很多关于潍河的故事和传说。
“潍鲤四孔”是我平时最津津乐道的一个。在潍河,生长着一种体态亮丽、远近闻名的鲤鱼,叫“四孔鲤鱼”。四孔鲤鱼质嫩肉鲜而被列为淡水鱼中的珍品,还因其极美的体形,遍体金鳞和淡红的尾鳍,兼有观赏价值。
“潍鲤四孔”的传说,如奔腾逶迤的河水,深厚幽远。
相传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打天下以后,便以出家修道为名,想找个地方隐居。这一天,他走到昌邑的峡山,但见潍水自南奔泻而来,弯弯曲曲绕山而过,山上古松参天,时有云雾从中升起,令人疑是到了仙境。更喜的是峡山之阳,有天然洞穴一处,正可居住。伯温大喜,遂确定在此隐居。
某日,刘伯温在潍河岸畔看渔人打鱼,看到打的无非是鲫鱼、鲢鱼、鲇鱼之类,并无奇特品种。忽然,他心中一动:如此仙境,应有异于他乡的特产才是。于是,他驾起祥云,来到天庭。他走到天河岸边,只见姜太公在那里端坐垂钓。刘伯温走上前去深施一礼,把如何离开京城,如何在峡山定居,又如何想寻求珍奇鱼种的经历和想法说了一遍。姜太公用手一指,天河中一条金色大鱼蹦到他的手中。伯温一看大喜,但又一细看,只是一条鲤鱼,没有什么稀罕。姜太公好像看透了他的心思,说:“此鱼是鲤鱼不假,但不同于别处之鲤,到了潍河,你便见到鲤鱼的奇特所在。”说完,把手一甩,那鱼就落到潍河里去了。
为感谢姜太公的乐善好施,刘伯温奔波化缘,由四方百姓集资,在峡山之阳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太公庙。太公庙落成之日,伯温特意来到潍河岸边,让渔人打了几条鲤鱼观看。他发现这些鲤鱼全是四个鼻孔,靠近嘴巴处两个大孔,离嘴巴较远处两个小一点。凡在潍河捕捞的鲤鱼全是四个鼻孔。从此,潍河多了一珍——“四孔潍鲤”。
刘伯温为何找姜子牙要潍河奇珍呢?其一是,姜子牙是代表天庭能够封神榜的上师;其二是,姜子牙也是喝着潍河水长大的。若问姜子牙出处,有以下为证。据康熙《潍县志》载:“溪在东南五十里,昔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垂钓于此。其溪亦名渭水。有垂纶台旧迹犹存。”《平易近国潍县志》刊有太公堂山太公庙影照。庙前有一株千年古松,庙壁绘有《姜子牙垂钓渭水》图。而1980年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中,昌潍普查队会同北京年夜学考古系,在潍县穆村公社(今坊子区九龙街道)的渭水古遗址有了新发现,出土了一件“南互”文鼎足。《山海经》注:“炎帝之孙灵恝生互人。”又说:“互人鱼面人身。”由此可知互工姜姓(炎帝姓姜),互人以鱼为图腾。本地太公庙道人撒布的口头档案是,姜尚到渭水河畔祭拜先人故地,巧遇也是来祭拜先人的东伯侯姜桓楚。东伯侯录用姜尚为商地营州莱国潍水部九龙乡之长。
明白了吗?姜子牙,潍县人也。那时所谓的渭水,实际上是潍河的一个支流,流经如今坊子区的九龙山涧处。
美丽的传说,给潍河鲤鱼涂上了神奇的色彩。“鲤,生潍水者,金鳞而味美。”之所以如此,取决于它的生长条件——潍河。由于潍河源头山泉汇流,绵长数百里,河道尽是沙岩底质,因而“泉香水冽,水浸沙明,滋生其物,清爽殊异”,尤以潍河鲤鱼最为著名。潍河鲤鱼又是四个鼻孔,追逐食物的能力颇强,繁殖发育较快,其味道自然鲜美异常。1960年建起峡山水库以后,水库成了鲤鱼的主要产地。今日,潍河流域周边,从诸城、高密、安丘、峡山、寒亭、昌邑等地,以潍鲤为代表的“全鱼宴”,成为闻名遐迩的地方名吃。潍河鲤鱼不仅因质嫩肉鲜而被列为淡水鱼中的珍品,还因其极美的体形,遍体金鳞和淡红的尾鳍,兼有观赏价值。流口水了吧?
源远流长的潍河鲤鱼受到了古今骚人墨客、名家学者的吟咏和赞誉。当年,被称作“扬州八怪”之一的著名诗人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在品尝了肉鲜味美的潍河鲤鱼后,即兴赋诗:“美滋美味美华筵,奇闻奇趣奇姻缘。郑燮有幸辖宝地,愿做渔郎不做官。”解放初期,曾驻潍坊多年的著名作家峻青在小说《老水牛爷爷》中,对春季夜晚的潍河和河中的鲤鱼有过这样的描写:“这时候,月亮刚从平原上探出头来,河面上闪烁着一道道鱼鳞似的银光。春天的潍河,是温柔的,娴静的。金色的鲤鱼,不时的跃出水面,把平静的河水,激起一个个银色的圆圈。”《大众日报》在介绍地方名产“潍河鲤鱼”时写道:“潍河盛产四个鼻孔的金鳞鲤鱼。凡到过潍河中游峡山水库游览的客人,无不以品尝四孔鲤鱼为快。”
在潍坊地区,常用鲤鱼宴请贵客,在一些特殊场合,还利用鲤(利)和鱼(余)之音,把鲤鱼当做吉祥物。因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红白公事,大凡重要一些的席面,总少不了鲤鱼。社会上有“无鲤不成宴”的说法。每年春节,农村家庭中供奉祖先所摆投的祭礼,也总是把鲤鱼放在供桌的最前面,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
潍河鲤鱼不光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必不可少,而且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如意吉祥的象征。
童年时的我,从来没有想过潍河的鲤鱼有多么的好吃,只是一味的寻找天上掉下的石头,每一块都要仔细端详。
我对“童年”的潍河感情很深。河边郁郁葱葱的垂柳,软软的水草,岸边被风吹得象刀砍得一样皱纹的苍老的石头,还有防护林里的枯木,林子地上长着的一些不知名的小花;所有的一切都充满生机。遗憾的是,我始终没有找到一块自己心里能肯定下的哪怕仅有一点希望的“陨石”。
但无论如何,潍河水涨水落、鸢飞鱼跃的美景给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