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宋的开国与众不同,至少在这本书里如此。
既然说到开国,那“开国”的定义是什么?开国这个词,最常听到看到的,恐怕就是“开国大典”这四个字了吧。在这个地方,“开国”意味着一个政府正式的宣告成立。如果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大宋的开国,那就是后周柴宗训禅让赵匡胤,艺祖定国号为”宋“的节骨眼,那是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五。但是显然,开国绝不仅仅是一个典礼一个仪式。在这个仪式背后,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开了之后的新制度新气象心新展望。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才是我们了解“开国”的真正意涵。而宋朝也如是。
二
宋朝建立之初,谈不上万象更新,但也是有了欣欣向荣之感。宋朝的制度订立有两条指导原则:一个是如何恢复传统汉家江山,一个是如何控制手下骄兵悍将。而这两条原则是存在矛盾的:要想攻城掠地,手下军头的权威自然水涨船高;控制军中将领的主动性,战斗力则会收到负面影响。对此赵匡胤想出的这种办法,就是让自己成为最大的军头。当然,这不意味着艺祖自己提刀上马,浴血沙场。而是从制度层面,将原本集中的军权进行切割,将其中部分纳入文官体系枢密院与三衙互相牵制;在军队中直接安插听命于君主的监军;而更重要的,是提拔年轻将领打兵打仗。
在艺祖当朝之时,这套规则运转的极为顺畅。原本和艺祖称兄道弟的将领,很识趣的放下军权颐养天年; 而先南后北的战略也有条不紊的事实。恢复汉家江山似乎指日可待。但是后面会发现,这套规则完全建立在艺祖个人能力之上,建立在他能识人会用人之上,建立在他始终能够维持军队战斗力之上。而一旦当他不在了,这一套规则立马就形同虚设。不得已,大宋只能第二次开国。
三
诸如法国,二战之后因为宪法更张,也分为四共和五共;而韩国自建国之日起,就因为内部动荡,一直到现在成了第六共和国。而大宋实际上也经历过大转弯的制度变革。套用上面的话,也可以成为是第二赵宋帝国。
太宗即位的第一榜,录取了五百余人,比宋太祖当政一朝的总数还多。太宗在位期间,共开了八榜,总计录用各类大五千一百八十六人。与唐朝二百九十年间取士的人数相当。
由此带来最深远的结果,就是给中国人传递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而对于宋朝的伤害则是”文武”之间的不平衡,冗官问题对宋代的持续伤害。这种巨大转折直接的后果,则是进一步的稀释了宋军的战斗力。太宗在太平兴国二年大募文士,而随之在高梁河遭遇了军事上的挫败,之后的雍熙北伐同样惨败。这其中的时间关系让人玩味。终其一朝,宋代也只能算是大号的地方政权,始终难以恢复传统的汉家江山。
四
范师这本书要言不烦,提纲携领,按照赵宋开国六十多年的不同类型的事件,娓娓道来。没有局限在具体的时间,而是按照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有始有终的一一记载。尤其是与辽国之间的军事对抗,在真宗朝檀渊之盟后才算是告一段落,范师也不吝笔墨,娓娓道来。至于宋初时代错综复杂的即位情况,也是同样如此。真宗即位后面临的政治危机,也给予了详细的记述和解释,从而让人理解宋代何以没有成为六代,何以能够延续30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