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心理学不是一门外人可以轻易发表判断性言论的学科: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像物理、化学等学科那样必须遵循科学的标准,有方法可以验证其理论,可被重复验证,并且可以接受公开的检验。
真正的心理学没法大力推广的原因:
- 不清楚心理学是什么,认为心理学可以有针对性的、全面的解决个体的任何问题
- 语言体系问题,大家心中的心理学很浅显,不能接受晦涩专业的语言
- 心理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基础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要很久。
- 伪心理学知识大肆传播,大众真伪难辨。
本书是心理学科普书,读者学习一种科学的思考方式,甄别伪心理学。
▷ 心理学是什么
大家知道的心理学家基本只有弗洛伊德,但是他的精神分析已经被现代心理学抛弃了大半。因为他的理论架构虽然复杂但是没有足以支撑这些理论的可靠、可重复、有因果关系的数据和证据。
心理学有单是美国心理学会设立的分支就有56个。因为学科比较年轻。
有两点可以证明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一是它的研究是采用科学方法来探究人类及动物的所有行为,二是从这一知识衍生出来的实际应用是具备科学基础的。心理学的首要特征是:它是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请牢记这一点。)
▷科学是什么
1.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
2.公共性的、可检验的知识:可重复性和同行评审。
3.实证可解的问题:科学家对于可检验理论的研究。
▷民间伪心理学的问题
1.它们常常自相矛盾,你根本无法验证它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2.除了心理学家,普通大众根本不会去验证它的真伪。
▷什么是可证伪性
可证伪性标准是科学理论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它表示科学理论必须有验证其真伪的方法。
“可证伪性”这一概念是科学哲学中的术语,它由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许多人认为的哲学对科学没有帮助的想法或许应该改变一下了
越精确的理论越可证伪,相反,那些坏的理论会以笼统的形式出现,以免于被证伪。
我们不仅要关注被证实的数量,还要关注验证的质量,证实精确的理论与笼统的理论很明显前者质量更高。
▷不可证伪的理论的危害
都是在事后对事情作出解释,只是制造了一种理解的幻觉,它从来不做事前预测。这种可以解释一切的属性使它无法推动自身的进步。
不可证伪的理论最严重的危害就在于阻止科学的进步。
▷ 可证伪性的意义
对于科学家来说, 它可以让科学家们着眼于排除不正确的假设,而不是致力于研究出完美的理论。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可证伪性这一原则,当我们的信仰与观察到的事实相冲突时,最好是调整信念,而不是否认事实,这样我们将面临更少的个人和社会问题。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受过教育的标志是可以去思考一种思想,而不是去接受它。”
⭐Q1 :经过可证伪性理论检验通过的理论就是科学的理论?
不是的,当我们打算用一个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时候,并不代表之前建立的旧理论能够扔到一边,相反,新理论必须要能解释旧理论能解释的事实,同时还能解释旧理论不能解释的东西,否则它没有进步可言了。
⭐Q2:人们为什么会相信伪科学?
人们并不能忍受未知,但这些神秘理论恰好可以“填补”这些空缺,给人以安全感。
不同于政治家,对于心理学和其他科学,宗旨是拒绝向人类隐瞒真相。
▷ 本质主义和操作主义
科学会关注“生命是什么”,但不会关注“生命一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本质主义者常常会陷入对语言的无休止争论,相反,科学理论的概念要运用的是操作主义。
操作主义认为,科学理论里的概念必须立足于可观测事件,或与可观测事件相关联,而这些可观测事件是可以被测量的。
使操作性定义有用的两个要点:信度和效度(有效性)。
科学概念的演进,并不是像本质主义一样针对文字的争论,而是在实践中进步。
▷ 个案
个案研究和见证作为评估心理学理论和治疗的证据是毫无价值的。
个案除了受安慰剂效应的影响外,还会受到“鲜活性效应”的影响,它指的是当面临问题解决或决策情境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利用“最鲜活”的记忆中来做决策。
🌰 比如你打算买台笔记本电脑,浏览了各种网站查找所有关于笔记本电脑的信息,找了某电脑论坛做的数千份消费者调查,终于决定购买品牌A的电脑。但在一次聚会上,一个朋友告诉你他买的品牌A电脑用了不到半年就各种故障,他再也不会选择这个牌子的产品了。于是,你那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可能在瞬间就被这个个案改变了
巴纳姆效应,即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但大众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这个效应是手相学和占星术的基础。
▷相关和因果
偏相关分析是控制变量的一种,是指当两个变量同时与第三个变量相关时,将第三个变量的影响剔除,只分析另外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过程。
“选择性偏差”,指的是特定主体和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不同生理、行为、心理特点的人们选择不同类型的环境时,就有可能出现选择性偏差。
🌰 当他询问人们美国哪个州的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高于平均水平时,许多人会说亚利桑那州(位于美国的西南方,以空气质量良好著称),这的确是一个事实,但为什么是这个空气不错的地方而不是烟雾弥漫的洛杉矶、不是其他环境更差的地方呢?事实上,这正是因为亚利桑那州的空气好,所以那些患病的人才会搬来这儿,最后大多在这儿故去,因此看起来就像亚利桑那州的空气导致了这些死亡。
实验设计的基本目的就是分离变量,而科学思维基于的理念则是比较、控制和操纵。
▷ 随机分配与操纵共同定义真实验
在随机分配中,被试不能决定自己进入哪种实验条件,而是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或控制组中,以保证每个被试有同样的几率被分配到其中一个组。此外,随机分配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实验中被试的数量,事实上也并不需要特别多,每组只要20-25人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了。因此即使每个被试之间有一定的误差,也可能通过随机分配去除系统误差。另外,“重复实验”,即在各种环境下重复一个实验,看能否得到同样的实验结果,也可以消除部分系统误差。
实验的必要性也在于人类的直觉并不那么靠谱的。
我们把主要目的是为验证理论的研究称为“基础研究”,把目的是为应用于现实生活的研究称为“应用研究”。
▷ 关联性原则
我们把这种认为科学大多是跃进式发展的观念称为“爱因斯坦综合症”,他们会认为新的发现必定违反关联性原则。
“关联性原则”的意思是,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必须与先前已确立的实证事实建立关联,新的理论不仅要能解释新的事实,还要兼容旧的事实,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理论进步。
事实上,很多科学领域的进步并不是靠某一个重大突破,而是由一系列构不成重大影响的理论奠基的。
因此,科学进步的模式并不是公众以为的跃进式,而是“渐进模式”。
▷聚合性证据
聚合性证据:一个理论的来源常常是那些原本缺乏共同主题的知识积累聚合而成的。
🌰所有的实验都呈现出不同的局限性,这样我们会信心大增,因为它说明了这些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并不是来源于某个特定瑕疵,而且它们有可能会互相纠正实验设计方面的错误,因此即使它们的结论有差异,但结果是相似的,实验证据从而得到聚合。
聚合性证据原则让我们看到:在评估心理学的实证证据时,要追求“科学共识”,而不是“重大突破”。
在这一章的最后,作者还强调了一个要点:当一个问题的最初研究结果看上去有些矛盾时,我们不应当对此感到绝望,很多时候,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矛盾的出现,有时是因为我们对问题理解得不够深入,可能只是一个偶然事件,也可能因为不同实验方法引起的差异。
这种把不同研究证据整合起来的方法,我们定义为元分析。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重视元分析,因为这样可以消除科学领域内对立研究间的争议。
▷ 交互作用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因素可能会由于其他因素的出现而产生不同的效应,也就是说,某些因素之间会存在依赖关系,因此它们产生的效果也可能会叠加。
人们习惯性地用“零和”的态度,即当所有的原因相互竞争时,强调一个的必要性会降低另一个的重要性。
▷概率推理
人们很容易忽略概率推理,这种错误被称为“阿喀琉斯之踵”。
🌰 比如你在劝别人戒烟时,可能听过这样的理由:“不用担心。你看隔壁的老李,抽了快50年的烟,现在身体也好得很。要我说,那些说抽烟有害健康的也不一定对嘛。”这个常见的“某某人”统计学例子,也就是用特例推翻概率事实。
在心理学领域早已证实:一个具体事件的信息往往可以完全击败较为抽象的概念信息。
忽视基础概率的🌰 :
如果在每1000人中有1人携带艾滋病病毒,再假设有一种检查可以百分百地诊断出真正携带病毒的人,但有5%的误诊率会将阴性检查为阳性。假设我们现在随便找一个人来进行检查,结果呈阳性,表明此人是HIV携带者,那么他是真的患者的概率是多少?
由于1000个人中只有1人是阳性,如果另外999人(不患病)也进行了检查,他们被检查为阳性的人数接近50(999*5%)人,所以检查呈阳性的人其实有51(50+1)人,而这个人真的是患者的概率只接近2%(1/51)。
样本大小信息的🌰:
我们都知道每次抛硬币正反面出现的概率是一样的,试着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有两个人在抛硬币,A抛了50次,B抛了100次,然后统计正面出现的概率,你认为谁的结果更接近50%?如果你认为两者都接近50%的话,那你就忽略一个很重要的关于样本量的原则:样本越小,产生极端值的可能性就越大。
赌徒谬误:
倾向于将过去事件和未来事件相关联,这就是赌徒谬误。
▷ 试图解释偶然性事件的倾向
人类的认知行为模式是很特别的,大脑的进化让我们不断地尝试去解释事物的关系和意义,有心理学家就说道:“大脑可以被描述为一个‘无由来的关联性器官’——贪得无厌的意义制造者。”
人们这种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错觉相关”。
🌰 我们会错误地放大那些随机发生的事件,特别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比如误了车而偶遇了老同学;一个人在餐厅吃饭遇到前任;想起某个旧友结果她刚好打来电话……如果遇到这些事件,我们会觉得这种小概率事件居然会发生,真是太神奇了!
“控制错觉”,即人们会倾向于相信个人能力可以影响偶然事件的结果。
▷伪科学的主张有以下一些特征
1.喜欢采用特殊的假定,使得其主张免于被证伪;
2.强调主张是确证的,是不可辩驳的;
3.喜欢将提供证据的任务强加给怀疑者,而非拥护者;
4.过度依赖轶闻趣事和各类见证叙述来证实其主张;
5.逃避同行评审;
6.并非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知识之上(缺乏学科关联性)。
⭐ 荐书:查尔默斯的一本科学哲学的科普书籍《科学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