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日本摩托车比中国摩托车好?
不是有人说日本摩托车怎么怎么样,而事实却是:迄今为止,日本摩托车依然比中国摩托车好!日本摩托工业依然比中国摩托工业发达。并且绝对不在同一个等级上面。
本人自打十一岁开始玩摩托,几十年来,阅车无数,欧美、日本、前苏联、中外合资、国产牌子、江浙山寨都玩过,对此,深有感悟。
究其原因,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态度!!!
我相信本田宗一郎、山叶寅楠、铃木道雄、川崎正藏当初创建日本四大家摩托企业的时候,他们的出发点是绝非左宗申、尹明善、王大威之人能够望其项背的,当然,即使李书福、王传福做企业的出发点,我也觉得难比人家。
态度是第一位的生产力!
日本企业有如此精耕细作的工匠精神,是有完备的国家文化做背景的。寿司之王小野二郎也好,秋山木工的秋山利辉也好,索尼的盛田昭夫、夏普的早川德次、甚至大名鼎鼎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健在人世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他们身上本身就有严苛力行、精益求精的本分精神,而绝对不是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浮夸作风。
有人讲了,人家的基础工业就好,金属热处理技术高端。说白喽,这些个都是态度在作怪,我认为就是本本分分、老老实实的态度。大到富士重工、三菱重工,远到金刚组、花王株式会社,哪一家不是秉承本分、老实的精神呢?!
再者,学习的态度。日本历史上,曾经学过荷兰、学过朝鲜、学过中国,学过欧美,德国、法国、比利时、英国,哪家不是日本的老师呢?!
尤其是在明治维新时期,1871年开始,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日本政府派出的岩仓使节团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乃至亚洲国家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历史上,岩仓使节团的出访都可称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动。
这就是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决心!
其次,我认为是政策。
不论二战后的国民体质健身计划,还是日本的中学生早餐牛奶计划,都能看到日本全国性的大举措。
就摩托车工业来讲,尤其是二战以后,利用战后物资,提供一种国民便捷高效经济的交通工具,也是日本政府大力提倡过的。本田技研株式会社就曾用飞机的启动机,加载在自行车上面,做成了经济实用的交通设备,大受国民欢迎。
这个,当然也可以看做政府为民众服务、迅速恢复战后经济的态度。
第三,谈到了技术。二战以后,日本的摩托车生产企业一度达到百花齐放的局面,小小四个岛屿的国度,曾经有二百多家摩托企业。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都不惜重金从欧洲购买先进设备、雇佣欧洲摩托行业的优秀人才。
尤其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对机械制造达到了如痴如狂的境地。这也是一种为摩托行业的献身精神吧。
谈到本田宗一郎,稻盛和夫就口述过:……学企业经营的。如果有这闲工夫,不如赶快回公司干活去。泡泡温泉,吃吃喝喝,哪能学什么经营。我就是证据,我没向任何人学过经营,……所以,你们该做的事只有一件,立刻回公司上班去!
这是务实和实践的态度。
第四、共赢的态度。
在日本摩托行业风起云涌之时,四大家族逐鹿中原,最终成了四分天下的局面,而今世界各国的土地上,处处可见他们产品矫健的身姿。
比如到了赛场上,本田的红白花、雅马哈的蓝白花、铃木的黄黑花、川崎的绿白花各领风骚。而国际市场上,日本摩托四大家族,又是既有竞争,又有结合的。他们共同的市场在全球,不但技术输出,而且产品输出。
反观我们自己的摩托行业,能力差,又不出去好好儿学习。产品烂,就一味降价销售,把山寨卖到亚非拉。地方上呢?为了治理交通秩序,直接禁摩禁产。摩托企业呢?为了迎合市场,就做个很嚣张的外形。为了节约成本,就装个技术落伍的发动机。
这哪儿是做事的方式呀?又能够做出来什么样的产品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同学他舅舅从天津港买了个雅马哈的YB80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他骑了十二年。我同学呢,又当不死的驴子,骑了二十年,直到买了汽车。前一段儿去他家看,他还珍藏着呢,颜色实在老旧,仪表早就不转了,排气筒电镀依然铮明瓦亮。
加了油,竟然又突突突地着了。
日本摩托车,曾经创造了好多不死的神话。说到日本摩托车的人性化,简直做得出神入化了。有城际交通的,带玻璃钢顶棚的踏板摩托车。有专为外卖设计的三轮摩托车,大后箱,带顶棚,带转向安全阀门的。有专为中老年人骑的摩托车,后轮大,前轮小,前轮上面还有个硕大的菜篮子。
还有林道车,渔夫车,邮差车,有趣的儿童摩托车,简易的助力摩托车,令人爱不释手的猴子摩托车等等。
不再多言。美图奉上。有喜欢摩托文化、自行车文化的朋友,欢迎关注,共同学习。
作者阿尚青子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