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不怕苦不愁穷
黄土地,满载时光的棕色四方桌,柴火灶,孤零的床,仅有的几件家具分散在偌大的屋子里,显得异常冷清。白天里,阳光总是在门口驻足,留下屋子里独自暗淡。
靠着每个低保过日子,多少都能活,买最便宜的白菜,吃白饭,镜头里冒着热气的米饭竟也散发着少许温暖。
90岁的高龄还要自己去河边洗破旧的蓝色布衣服,自己一点点小心地试探用扁担挑水,一年又一年,老人家竟也这么过来了。
病了喝农药,没什么治不好的。
她说,这日子真好,吃野东西也能活。活,老人眼里易如反掌,死反而比较难了。活着,便是好日子。
贰.记忆留下的创伤可以多么深刻
岁月在老人脸上刻满皱纹,不肯留下一丁点空余。当她回忆几十年前的场景往事时,我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老泪纵横。
这梦魇般的经历,缠绕着老人一生,也苦了老人一生。每次想起必伤心流泪,挥之不去。
当年,老人机智地从山上走了好远好远逃回来家里的路上,应该想着的就仅仅是女儿的生命吧。
而当老人回到家里,忍受丈夫的嫌弃,才第一次有了不想活的念头。折磨人的不是经历,而是最亲近的人的唾弃。即便如此,老人还是每年去丈夫坟前看他,因为她明白,这不是丈夫的错,自己经历了这样的事情,换了谁都没办法不忽视。
女人的贞洁,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根深蒂固,交杂着敌对的日本鬼子的印象,直接化作了一把利剑,随时可以要酿出悲剧。
可怕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带来的思想桎梏。
叁.为什么活着
没有人可以倾诉,没有人可以理解,所有的眼泪自己咽,所有的忧愁自己解,当生活已然没有了退路,当自己已经一无所有,便是天不怕地也不怕了。
母亲终究是柔软善良的,即便知道肚子里是日本人的孩子,即便今后可能遭遇更多的苦难,还是生下了罗善学。
即便穷的响叮当,即便多少次丈夫争吵,即便自己需要经常挨饿,老人还是一点点将儿子抚养拉扯大了。
母亲对儿子的不离不弃,后来换成了儿子对母亲的不离不弃。善学从小被嘲笑,也因为混血找不到媳妇,只能和母亲在一起。
不难想象,多少次,善学想着结束这已经只剩下哭的人生,可最后,还是留下来,和母亲相依为命了。对他而言,活着大概就是为了母亲。母亲便是活着的全部意义。
肆.我还记得年轻时唱的歌
当听见老人那沙哑干涸的喉咙唱出略微起伏的歌时,我震惊到完全说不出话来。在我们看来如此艰难,如此困苦,背负着巨大的思想包袱的生活里,断然是不会出现歌声的。可是眼前屏幕里的老人会。
她会回忆年少时和小伙伴们围着一个中年男的学唱歌,会回忆那时的欢笑与歌声。从困难里生出花来,老人的态度多少人难以企及。
而现在的我们总是抱怨工资不高,食物不好吃,环境不好,是不是应该有所反省了呢?
她说,这个世界红红火火,活着真好。
《三十二》:一个中国老人的故事,一段不容抹灭的历史,一种活着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