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千万条路,但属于你的只有那一条——因为你选择了它,它也选择了你,所以剩下的路都会消失。
否认过去,不如以新眼光审视过去;毕竟你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模样。
在《我的风格小黑皮书》中给我耳目一新的观点,是论一个好裁缝的重要性:没有100%适合你的服装!因为你在商场购买的任何服装都是流水线的产物;它们是严格按照尺码来机械化生产,而没有一个人的身材会与标准尺码一模一样,要修改得让买来的服装完全适合自己的尺寸。
今天的口译课里韩刚老师也有提到,笔记符号的选择同样非常个人化;你的能力提升的同时,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笔记风格,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套笔记方法。而老师上课所教授的,是他个人摸索出来的方法,可以学习(就是在走捷径了)、可以借鉴(因为很多符号确实很巧妙),但不能完全copy——就算全部复制来,当你再遇到新事物,老师又不在身边,你岂不就game over?所以说学习是要学习笔记的思路,要渔非鱼。
晚餐时说到自学心理学,邻座的小姑娘立马问我:“那姐姐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华丽丽的愣住了,虽然我知道这个问题是每个学习心理学的天使们的痛点,但是真的自己被问到还是难以接受……她妈妈接口道:“看你那渴望的眼神,肯定是想再去拿点吃的。”一说一个准儿,她大笑着承认,我愣了一秒笑着摇头——也是,又不是电影情节,一点都不会复杂。(这时候的自己简直就像《午宴之歌》中Alan扮演的杂志社编辑,每时每刻都能捕捉到最细小的变化,然后大开脑洞)
就在上午拟好今天写作的标题和提示语之后,下午开始看《从三分钟热度到一万个小时》——一言一概之,就是来piapiapia打脸的……
· 迷上太多事物,却始终没能在其中一件事上成为专家?
· 不愿把自己局限在单一领域?
· 喜欢承担新的问题或情况,一头栽进去,直到把自设的挑战都完成之后,就带着新的兴致转向下一个兴趣?
作者重新定义我们为拥有“多面向发展能力”的“文艺复兴人”。
我相信巧合是另一个人的有意为之;今天这次撞车可能就是来提醒我过于偏袒一方了,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从一个极端跳跃到了另一个极端。虽说最终达到的平衡状态是在两个极端之间荡漾,就像余弦函数那样悠然,但前提就是你必须到达和深刻体验两个极端。就像出世和入世,都说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如果直接上来就这么做,肯定落得两手空。
看书越来越多,观影越来越深,行走越来越广,反而让我很难与陌生人敞开话题聊——他们每一个人都那么独特,而我不愿意用我已有的框架和标签去拆解他们;分门别类?那岂不失去了这个人最宝贵的棱角?
棱角这个词猛然让我又想到《第五空间》中郑北护犊子为姜窦说的那句话:“他最宝贵的也就是他身上的那些棱角了。”
“……你有没有遇过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他把你看作是一块璞玉,一颗原钻,只要假以智慧磨练,就可以发出耀眼光辉。如果你很幸运能有这样一位老师,你总有一天会回到他的身边,有时你只是在心里想,有时你会陪侍在侧……”
一年多来,“找自己”的旅程仍在进行。每次感觉有了新的突破,走着走着却感觉又一次绕回了原点。我就像那个缺了一角的圆,在寻找自己那一角的路上——时不时停下来与花花草草打招呼,慢慢地走着感受阳光搭上肩头的温柔——等待着找到自己的那一角,等待着它带领我飞速的奔跑一段,等待再次丢掉它、慢下来找到自己真正的步伐……
ps 说起步伐就想到《死亡诗社》中Keating给学生们在庭院里上的一课,怎么在吵杂中找到和保持自己的pace。
再ps 说到“真正”就马上联想到Matrix(母体),到底有没有它的存在?
快起来,慢下来——这是一个圆的故事,也是千万个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