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的行为表现,其实都是在回答自己心中一个个问题。你穿了一件白色的T恤,回答了今天出门穿什么的问题。早餐吃了麻辣米线,回答了早餐吃什么,以及要不要加麻辣的问题。不过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做这些事,向自己提问,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早已形成习惯而不自觉。
不同的问题,指向不一样的答案,就像一加一,正常情况它不会等于三。所以,每一个问题,它既是一个起点,同时也指向一个终点。那么,关于人生,你向自己提了一个怎样的问题呢?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伟大的先贤们,他们给自己提了怎样的问题。苏格拉底说他一生都在思考,如何度过此生才有意义; 孔子提的问题可能是如何能让社会回到礼乐大同的时代; 老子希望追寻道之所在; 墨子渴望和平兼爱; 以及太多伟人,他们都希望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一点点。
苏格拉底的问题,让他一生追求哲学,并将他引向智慧之路。在《斐多篇》里,当他论述灵魂不灭时,他说灵魂最像神,像不朽的存在,因此总是渴望到一个不朽的智慧的地方。但是,因为受了肉体的引诱或者束缚,在世俗的生活中,充满了欲望,愚昧,错误与恐惧。所以真正爱智慧的人,总是尽量对享乐,情欲,痛苦,恐惧敬而远之。于是他们不会因世俗的欲念而动摇。
其实,这种对于理想之境的坚定,在我们的文化里,也并不罕见。
孔子说,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直而不加沮。不过这并不是最高境界。
范老师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及,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
他们对于理想的信念,曾经一直鼓舞着我前进。然而,长久以来,在下一步怎么落脚的问题上,却仍时常感到迷茫; 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总是受着各种欲望的支使,而困惑,苦恼,哀怨,恐惧!那个一度理想化,异想天开的少年,在心中却越来越模糊不清。
读《柏拉图对话集》的过程中,突然意识到,自己日常的行为表现,包括日常的学习,对世俗世界规则的观察思考,明明是在回答: 如何能够在世俗的生活中过得更好。而自己心中,理想的样子,却应该问的是: 怎样的人生才有价值?好在偶尔自省,总能及时发现问题,对于心中向往,坚信终会越来越清晰!
嘿,朋友,那么关于生活,你问了一个怎样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