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说老子》第五章(合集)天道与自然:小仁误国,大仁兴邦。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与译文。

《酷说老子》第五章(1)神奇的自然界:橡树竟然会联合起来故意制造饥荒?

【第一句】: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1、

所谓的刍狗,就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假狗。

祭祀时,被供奉于香案,受人膜拜;

祭祀后,被遗弃在野地,任人踩踏。

所以,万物在天地眼中,就像是刍狗,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一切只是天理如此,命运使然。老子为什么h会这么说?

2、

有一个鹿与狼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

1906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了保护美丽可爱的白尾鹿,下令捕杀美国阿拉斯加州森林中的狼群。没想到,狼群灭绝后,鹿失去了天敌,开始大规模繁殖,数量直线飙升,几年之内就突破十万只。

十万只鹿每天浩浩荡荡地在森林里驰骋游荡,森林哪里招架得住?没多久就由于森林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爆发了一场大瘟疫。于是白尾鹿又开始大规模死亡,几年之后,只剩下四千只。

眼看着鹿群死气沉沉,濒临灭绝,总统罗斯福才如梦方醒。为了挽救这个悲剧,他不得不在白宫召开紧急会议,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四个字:

找回狼群!

多年以后,整个森林才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3、

所以,天地不是不仁,是不能仁。天地必须一视同仁,没有偏爱。

天地偏爱鹰,蛇就是受害者。

偏爱蛇,青蛙就是受害者。

偏爱青蛙,蚊子就是受害者。

偏爱蚊子,人类就是受害者。

再举一个有关人类社会的例子,在二十世纪中叶国际新闻有一篇报道:

有一位印度商人喜欢环游世界,在游历香港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秘密——华人喜欢吃田鸡(即青蛙)

这不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吗?他觉得这是自己发财的机会。于是回到家乡一声号召,村民们纷纷放下锄头,去捕捉青蛙,他负责收购,最后再转卖到香港。当然,他作为“田鸡二手商”大赚了一笔。

但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

几个月后,当地青蛙基本绝迹,蚊子失去了天敌,自然一片沸腾,开始四处肆虐。整个村子的人都被疟疾侵害,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最终,当地政府不得不从外地雇来青蛙大军,才勉强平息了这场生态失衡的战争。

4、

所以天地的偏爱,就是破坏自然规律,必然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而所偏爱的物种,最终都会像被父母过分宠溺的孩子一样,终究被社会所淘汰。

因此,天地不仁,乃是大仁。

美国总统罗斯福就不懂这个道理,妄想通过消灭天敌的方式来插手自然生态,结果事与愿违。或许你会说,不一定非要消灭天敌啊,我只是单纯的投喂和帮助那些珍稀的动物总可以吧?答案是:

不可以!

早在几十年前,德国的一批环保人士已经用他们的“同情心”上演过一场生态灾难。他们曾经因为不忍心看野猪在忍饥挨饿,所以每年都会去一片森林里投放大量的饲料,尤其冬天,整个野猪群的食物有40%都来自人类的饲料,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

几年以后,野猪的数量越来越多,完全超出了森林的承载能力。它们吃完地上的各种果实,就开始啃树木的幼苗,这种“断子绝孙”式的觅食方式最终把森林屠戮殆尽,以至于“后继无树”,最终野猪也因为缺乏食物开始大规模死亡。

实际上,经过千万年的演化,森林本身早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生态系统,而德国的这一片原始森林更加“智能”,智能到什么程度呢?它为了保持生态平衡,竟然暗中操控山毛榉橡树——每五年才结一次果,要知道其他地方的这两种树都是一年结一次果,为什么这个原始森林如此反常?其实原因很简单:

森林的目的是为了少结果实,每年饿死一部分野猪,从而控制其繁殖数量所以才会让所有的山毛榉橡树联合起来故意制造一场又一场的饥荒①。

你能想象这是大自然有预谋有计划的一种自动调节模式吗?其实中国古人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阴符经》里有一句话说的特别精辟: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②”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学家们至今还没弄明白这篇森林中的山毛榉橡树为什么能用根须通过地下的真菌群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违背植物生长的普遍规律,只能在实验室里对自然的伟大表示惊叹和敬畏,然后给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自然界系统网络勉强起了一个生物学的名称叫:

“营养级联效应”③。

可惜,许多动物保护主义者似乎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往往会无视大自然客观的“不仁规律”,一味追求个人主观上的“审美道德”,结果弄巧成拙,铸下了难以挽回的大错。

所以老子才会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参考资料】:

1、彼得•渥雷本《大自然的社交网络•第十章:蚯蚓如何操纵野猪》

2、《黄帝阴符经•下篇》

3、肖恩•卡罗尔《生命的法则•第三部分》


《酷说老子》第五章(2)大仁政VS经济学:禁毒政策竟然会导致犯罪率上升?

【第二句】

㊣原文: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1、

老子所言的“圣人”指的就是统治者,相当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哲人王”。老子的这个想法其实是源于上古传统,因为在古代有两种官位:

一种叫,掌管水,负责养护河泽;

一种叫,掌官山,负责看守森林。

合起来,类似于今天的资源开发管理部。统而言之,就是为了防止老百姓急功近利,过度开发,破坏自然生态。所以《孟子》有言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淮南子》亦曰:

“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2、

这种政策好不好呢?当然好,但是——属于吃力不讨好。起码老百姓就不会领情,为什么?因为普通人想法是:

山林是公共的,河泽是集体的。捕鱼打猎是我的自由,政府凭什么限制?你限制就是“为政不仁”。

但是如果政府不限制会怎么样呢?很简单,请参考一下白尾鹿野猪的结局所以,有时候政府的法令和老百姓的利益就好像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政府必须谋划全局,顺应社会和自然背后的规律;而老百姓有时候会囿于一隅,只顾追逐眼前的利益。

因此,有时候当政者必须要勇于跳出感性思维,摆脱“小仁政”的思想桎梏,去承担更大的社会压力实行“大仁政”。

3、

我们举个很现实的例子,美国当代最杰出的经济学家曼昆写过一部全世界大学都通用的经典名著叫《经济学原理》,他在书中就探讨过一个十分敏感问题,什么问题?那就是:

禁毒是不是一件好事?

你一定会说,当然是大好事啊!还用讨探讨?曼昆的结论是——需要讨论为什么?原因很简单:

因为毒品对于吸毒者来说,并不像普通的爱好和需求,可以忍一忍就割舍掉的。一个人毒品成瘾之后,往往宁愿两天不吃饭,也要吸上一口缓解。

也就是说,毒品对于吸毒者来说就跟吃饭喝水一样,是生活中难以离开的必需品,经济学把人的这种需求称为“刚需”。当然,毒品虽然成瘾性极高,但对于吸毒者来说毕竟还没有达到跟完全饮食一样重要程度。

不过,也起码算得上是“准刚需”。

既然毒品是吸毒者的“准刚需”,那么当政府突然下令禁毒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没错,首先会导致毒品的价格上涨,因为整个吸毒者团体对于毒品的需求几乎没有降低,或者只是降低了很少一部分,但他们又不能正大光明的去购买,所以只能通过各种黑渠道偷偷摸摸地去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我们要知道一点:

毒品卖家做的是非法生意,冒的是坐牢的风险,怎么可能原价卖给你?

所以,禁毒之后,吸毒者的需求基本不会下降,而毒品的价格必然会上涨,这是市场的第一条规律。

其次,那些吸毒群体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价购买后,手头开始变得拮据,请问他们会怎么办?我想你已经猜到了,没错,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会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轻则坑蒙拐骗,重则杀人抢劫。

所以,禁毒会间接的导致治安紊乱,从而使社会的犯罪率增加。那么问题来了:

政府应不应该禁毒?

如果禁了,而你恰好是那个在下班途中被瘾君子随机抢劫了的人,那么你会不会觉得自己是这个政策的受害者?如果禁了,而你的家人很不幸——恰好是那个被瘾君子随机杀害了的人,那么你会不会觉得这个政策并不那么仁道?

4、

曼昆本人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是倾向于政府不要去施行禁毒政策的,他本人更希望代之以禁毒教育。因为有研究表明:

通过大力实行禁毒教育,确实可以减少瘾君子们对毒品的需求总量,从而也能减少禁毒之后的犯罪率。

不过,曼昆还是没有回避了这个问题的根本:

既然禁毒政策必然增加犯罪率,禁毒教育可以减少犯罪率,那么二者究竟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

我们不妨来具体分析一下:

禁毒政策强制施行,短期来看确实增加了犯罪率,这没错。但它有没有更大的好处呢?当然有!

禁毒政策会极大地限制毒品的销售渠道和流通范围,也就极大地避免了毒品感染到更多不吸毒的“新人”,尤其是极大地避免了“毒品”流转到学校贻害青少年。也就是说:

禁毒政策长期来看,极大的减少了社会的总体犯罪率,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反观单纯的禁毒教育呢?短期来看,确实可以减少瘾君子们的整体犯罪率,这没错。但问题是,它并没有限制毒品的销售和流通,如此一来,毒品就会像病毒一样,不断地去感染新的宿主,如果任由毒品自然的发展下去,肯定会超过禁毒教育的影响力。

最终,社会上吸毒者会越来越多,犯罪率也会越来越高。

西方许多国家之所以对毒品的态度不坚决,经常眉来眼去,甚至直接合法化,很难说其中没有受到曼昆这种“黑板经济学”的影响,那我们中国是怎么做的呢?很简单:

我们是禁毒政策禁毒教育双管齐下,两路开花。

既限制毒品的销售渠道,同时也通过系统性的科学教育减少瘾君子对毒品是需求量,所以中国才能在禁毒领域中走在全世界最前列。

5、

那么回到主题,曼昆的黑板经济学虽然十分精彩,为什么无法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呢?归根结底,其实是一种“小仁政”思维在作祟。因为他讨论政策的核心关注点在于:

强制禁毒之后的短时间内,那些被瘾君子随机作案的受害人怎么办?他们完全是无辜的。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不强制禁毒,几个月以后那些被新“感染”的人难道就不无辜?几年以后那些被新瘾君子们随机作案的受害人难道就罪有应得?

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小孩子都懂得道理。就连我们的身体都是一样的运行系统,比如当病毒大规模侵入的时候,人体内的“保卫军”白细胞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感染,最大程度的消灭病毒,有时候也会将病毒周围健康细胞一并吞噬。

当然,我们人类社会毕竟是更高级的文明,不能完全模仿生物细胞的残忍做法。

6、

但是我们要知道,禁毒之后的短期社会伤痛跟禁毒政策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能把原因和责任完全归结到“禁毒政策”的头上。

就好像隔壁老王的儿子小王——平时好吃懒做,三十岁了还不务正业,偶尔还做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老王苦口婆心的劝导,小王屡教不改。有一天老王气不过就切断了小王的经济来源,结果小王恼羞成怒,为了泄愤,当晚就出去杀人抢劫。

那么我们能不能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说:

真正的凶手是老王!这个无辜的人之所以被害,都是因为老王切断了小王的经济?

恐怕不能吧!我想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不会认为老王是凶手。毕竟小王是一个有自由意志的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有着充分的社会意识,无论杀人还是抢劫,都是他自己理性计算所思考出来的一种选择,怎么能让老王替他的错误去承担责任呢?

恰恰相反,一个健康的社会反而应该为老王同志的正直和严厉点赞。

所以有时候并不是执政者缺少人情,而是为了谋划全局不得不理性,况且长期来看,有些看起来“无情”的理性政策反而能拯救更多的人,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所以真正的理性决策,反而蕴含着更大的人情,这就叫“大仁政”。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大仁政思维,没有长期的战略规划,只是盯着脚尖走路,那么迟早会偏离治国之“道”,掉进一系列人性的泥沼。

7、

所以,当政者要俯瞰全局,爱人民没错,但太过于偏爱就是破坏社会规律,而那些被偏爱的人民呢?或许短期来看能获得一部分利益,但是最终,可能会失去更多的幸福和安宁。因此,有时候当政者必须“不仁”,此不仁,乃是大仁。

庄子曰:

“大仁不仁。②”

所以老子说: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参考资料】:

1、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章:弹性及其应用》

2、《庄子•齐物论》



《酷说老子》第五章(3)老子的伟大:一个人抵得上四代古希腊哲学家?

【第三句】:

㊣原文: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

1、

所谓橐龠(tuo yue):

指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就是风箱。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空空的风箱。


【第四句】:

㊣原文: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1、

所谓屈,即是竭,穷尽的意思;

所谓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这两句是形容:

天地之间仿佛有一条无形的规律,像风箱一样,既可以压缩,又可以释放,无形无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那么这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一个字,就是道。或许你会觉得这个表述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不就是一个普通的比喻吗?错了!那是因为在思想的探索进程中,古代的先哲已经为我们提前踩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我们现在站在这条光明大道上,自然会觉得稀松平常。

但是,在这一条光明大道没有出现之前,在人类的整体意识刚刚摆脱混沌和蒙昧的时候,四周还都是一望无际的荒野,黑影幢幢,迷雾重重,你根本不知道路在哪里,也不知道脚该踏向何方,更不知道自己走出的每一步会不会踩到陷阱。

老子——正是这个为我们中华民族第一个冒险去探路的人。而且,他不仅踏出一条光明之路,而且还巧妙的避开了哲学上很多错误的圈套。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论述老子的思想,很容易走马观花,难以发现他的伟大。若是放眼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史,或许我们立马就会心生敬仰。怎么说呢?

2、

众说周知:

所谓哲学,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的先知们在解构神话体系之后——重新建立起来的一座思想大厦。

也就是说,如果谁能够在打破神话体系之后——思考这个世界本质——思考的更抽象,更精深,更有解释力,那么谁就更伟大。

3、

我们先来看西方,西方公认的历史上“哲学之祖”是泰勒斯,米利都学派的奠基人。泰勒斯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的一个秘密:

「天地间的湿气无所不在。」

比如人死了以后会变成干尸,树木死了以后会变成枯枝等等,没有水,无论是人、动物、还是植物统统都活不下去。所以他最先站出来终结了荷马史诗的神话体系,反对“人格化的上帝”,说出了一句惊雷:

“万物皆源于水。①”

没错,这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一个根本性的突破,代表人类对自身和宇宙万物有了独立于造物主、独属于人的思考。但是几十年后,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却并不满意,反对道:

不对!宇宙的本质不可能是具体的某一种物质,它一定是不定形或者无法限制的东西,所以,万物的本质不是水,而是起源于“无定” ②

没错,泰勒斯的“水”毕竟是一个具体的物质,这种思考方式本质上还是一种形象思维,而“无定”则并非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它只是一种凭空想象出来的概念,也就是说,“无定”跳出了物质的范畴,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抽象思维方式。所以从哲学发展的理论上来讲,阿那克西曼德无疑比老师泰勒斯的思考更进一步,更上一个台阶。

结果又过了几十年,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同样对老师不满意,继续反对说:

不对!“无定”并不是一种不可捉摸的东西,它的真面目其实就是一个字——气。气充满天地,是一种无限且永恒的东西,它要么稀散,要么凝聚,因此形成了宇宙万物。人类没有呼吸就无法存活,宇宙没有气也就不可能存在③。

没错,阿那克西米尼“气”取代了“无定”,将宇宙的本原再次恢复成一种具象的“东西”,虽然比“无定”更好理解,也比“水”更有说服力。但是,依然没有发现一种超越于万物之上的抽象概念——能够彻底解释清楚宇宙的本原。

由此可见:

他们师徒三人——哲学史上被称为“米利都三杰”——几十年来一直都没有找出一个词或者一个字,从哲学上来表述这个世界的本质。

4、

直到几十年后,赫拉克利特的出现,才宣告了古希腊哲学界——那个终极抽象思维的诞生。是的,赫拉克利特在米利都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崭新概念叫:

“逻各斯”(Logos)④

什么意思呢?其实在古希腊语本中,逻各斯是一个源于动词Logo(说)的名词,其基本含义是“言说和话语”。并由此派生出了一些其他意思,比如道理,规则,尺度等等。 包括我们现在常用的“逻辑”这个词,也是由“逻各斯”演化而来。

所以,赫拉克利特骄傲地宣称:

众神已死,万物的生成皆源于逻各斯。

也就是说:

在西方哲学史上,赫拉克利特是第一个将人类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从具象的“东西”(水、气)或者无法形容的“东西”(无定)提升到了一个凌驾于万物之上的抽象高度——“逻各斯”。也是第一个彻底完成了用“哲学”取缔“神学”统治的思考者。

5、

那么中国的老子有多伟大呢?这么说吧,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们经过整整四代人才走完的哲学历程,老子一个人在周王朝的图书馆里就走完了。

比如泰勒斯说:

“万物皆源于水。”

对吗?肯定是错的!老子就不会这么莽撞的下结论,而是说: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⑤”

显而易见,老子的“水”只是一个比喻,水的性质和表现虽然接近于道,但绝不是道本身。这一点,老子比泰勒斯伟大。

5、

再比如,阿那克西曼德说:

“万物皆源于无定。”

对吗?不能说错,但是这说了等于没说,在哲学意义上,肯定不合格。后来阿那克西米尼改进说:

“万物皆源于气。”

对吗?当然不对!而且在哲学意义上,这可以说是一种滑坡和退步。

本来他的老师阿那克西曼德已经跳出了“水”这种具象的物质,提出了抽象的“无定”,差一步就可以劈开文明的迷雾,摘取哲学的桂冠。结果几十年后的阿那克西米尼竟然偷了个懒,把老师那个抽象的“无定”又从思想的云端拉回地面,重新定义为一种具象的物质——“气”,虽然表述起来更精彩,理解起来也更容易,但终究是一种哲学上的“向后转”

老子就不会这么莽撞的下终极结论,而是淡淡的说: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天地之间,岂不就像风箱一样吗?它空虚可压缩而永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你看,同样都在描述“气”,阿那克西美尼用的是定义,老子用的却是比喻,高下立见。更巧合的是:

阿那克西米尼还认为“气”有两种运动方式,稀散凝聚。世界上一切存在物,都是由气的稀散化和凝聚化孕育而出。

比如说气在稀散的时候,就会变成火。在凝聚的时候就会变成风,再凝聚就会变成云,然后是水、泥土和石头。那我们不妨仔细想一想:

所谓气的稀散化,不正相当于老子的风箱“动而愈出”吗?凝聚化,不也正相当于老子的风箱“虚而不屈”吗?

唯一的不同是,老子风箱里的“风”只是一个比喻,只是为了方便描述“道”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无定”的状态而已,绝不是一种定义出来的具象化的“气”

所以这一点,老子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师徒二人加起来都伟大。

6、

那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赫拉克利特说:

“逻各斯”

老子的答案是:

“道。”

所谓“道可道,非常道”,道像水,像风,像气,飘忽不定,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摸之不得。既有“说”的意思,也有“规律”的意思。最初,赫拉克利特“逻各斯”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找不到对应的汉语来翻译,于是有人直接译为“道”。虽然,二者还有一定差异性,但从哲学的终极意义角度来说,其实可以互通互用。

也就是说,在打碎神话、建立“人话”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子赫拉克利特算是平起平坐。

7、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年代。

古希腊“哲学之祖”泰勒斯大约出生于公元前624年——阿那克西曼德大约是前610年——阿那克西米尼大约是前586年——赫拉克利特是前554年(孔子是前551年),那么老子是出生于什么年代呢?目前来说,学术界已不可考。

不过,很多学者都倾向于老子比孔子大几十岁以上。比如有很多记载说:

老子出生于周定王三年(即公元前604年) ⑥⑦⑧⑨ 。

当然,我们在此不必去做那些繁复的考证,不妨宽泛一点,暂定老子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500年之间。所以完全可以说:

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们经过整整四代人才走完的哲学历程,中国的老子一个人在图书馆里就走完了。

这,就是老子的伟大!而且,这只是老子在哲学界所表现出来的一部分的伟大。


【参考资料】:

1、梯利《西方哲学史: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

2、梯利《西方哲学史:第一编•第三章、第二节》

3、梯利《西方哲学史:第一编•第三章、第三节》

4、《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D1、D30、d50、D115》

5、《道德经:第八章》

6、唐代《北山录:圣人生第二》记载:“老氏生于定王”。(宋)慧宝注为:“老子,周定王三年……生于楚国陈郡赖乡曲仁里。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也。”

7、宋代《李火德族谱•珠公遗墨》记载:“……耳,字伯阳,称老聃,为老子。生于周定王三年……。”(珠公即李珠,是宋代人,系李火德之父,老子第六十六代世孙。)

8、宋代《佛祖统纪:卷第五十五·历代会要志十九之四》记载:“周定王三年(前604)……老子生于楚陈郡。”

9、唐代《续高僧传》和明代《佛祖纲目》也提到“老子生于周定王三年”。



《酷说老子》第五章(4)西门豹与黑格尔:所谓人民,就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那一部分人?

【第五句】:

㊣原文: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1、

数,“速”,加速的意思;

中,“冲”,中空的意思。

比如老子在第四十五章中就说: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2、

所谓多言,指政府的政令繁多。而政令太多,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没有喇叭,也没有电话,更没有电视。发号政令基本都是: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①”

所以政府每发布一次政令,老百姓就得聚会一次。每一次聚会免不了要讨论,就像现在的开会一样,三天一小会,五天一大会。后来唐代大文豪柳宗元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种树郭橐驼传》来批评这种现象。文章里说:

有一个姓郭的驼背老头,个子很矮,长的很挫,但是他种出来的树长的又高又大,结出的果实也比别家早,而且更繁茂丰盛。所以远近闻名,许多富豪地主都抢着高价雇佣。

柳宗元特别好奇,就专门前去请教,郭老头子说:

其实我种树也没什么特殊的技巧,主要是顺应树的生长规律去做,不要频繁扰动,随便折腾就行,

最后,柳宗元学到了种树要“勿动勿虑,去不复顾”的规律,于是大受启发,然后写出来用于讽刺那些动不动就三令五申集合开会的扰民之官。

其次,开会也是有时间成本的,如果集体通过自然皆大欢喜。但如果领导者怕承担责任,故意打太极,但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就重新讨论,结果可能就变成所谓的:

“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通。②”

所谓不通,即是“穷”,开会太多必定大事不成,所以商鞅说过一句名言: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③”

司马光更是在《资治通鉴》一开篇就写道:

“圣人之虑远......众人之识近。”

3、

所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意思是:

有些政策法令多说无益,召集开会是行不通的,不如守循社会的规律,无形中实行。

孔子就对这一句话佩服的五体投地,所以感慨说: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④”(人民可以把他们引导到某条道路上,但不能使他们知道具体的决策过程)

二百年后,孟子又从孔子的手里递过接力棒,仰天长叹道:

“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⑤”(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路是什么,这就是众人)

这并非只有中国的先哲如此认为,西方的“孔子”——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

“国家的统治者,有时候为了国家的利益,甚至可以通过撒谎来引导民众。⑥”

这不是愚民思想吗?如果你非要这么扣帽子,那我就先替他们四位老先生戴上。然后再替老先生们问你三个问题:

如果民众不愚,苏格拉底被判死刑,那些选票是谁投的?

如果民众不愚,忠臣袁崇焕被凌迟,那些碎肉是谁抢的?

如果民众不愚,戊戌六君子被斩首,那些白菜是谁扔的?

再举一个现代的典型案例,如果民众不愚,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的时候,为什么86%的选民都知道老布什家里狗的名字,却只有15%的选民知道老布什克林顿都对死刑表示支持⑦?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只要引导正确,民众也会展现出超群的智慧和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同样多的情况下,甚至是更多的情况下,民众极容易受情绪和舆论裹挟,被眼前的利益蝇头小利所迷惑,变成短视、残暴以及没有判断力的群体。

只是老子、孔子、孟子以及苏格拉底,他们更多地强调民众愚昧的这一面而已。再者,如果你觉得以上三个问题毕竟是关于意识形态的事件,信息太过于宽泛,民众难以从中做出合理的判断。

那么好,我们不妨再看两个纯粹关于利益的历史事件。

4、

【第一个历史事件】:

中国春秋时期有一位家喻户晓的清官名吏叫西门豹,没错,就是我们小学课本里的那个把巫婆扔进河里然后拯救民女的西门豹。其实除此之外,西门豹还做过很多其他利国利民的好事,比如他当初在邺县当县令的时候,为了提高当地的粮食产量,夙兴夜寐,经过详实的实地考察,终于制定出一个完美的计划——在漳河的周围开凿十二条引水渠,用来灌溉农田。

于是他召集众人一起开会商量,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

邺县的老百姓叫苦连天,统统反对!

气得西门豹仰天长叹,叹出了一件千古名言:

“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⑧”

意思是:

“可以和老百姓一起为某件事情做成功而同乐,但不可以在这件事情刚开始时和他们一起商量。”

最后怎么办的呢?西门豹无奈之下又不得不放弃做思想工作,说道:

“我知道,现在你们所有的父老子弟都恨我,但是一百年之后你们肯定会感念挖渠的好处。”

没错,他并没有去苦口婆心的讨好群众,而是不顾百姓反对,一意孤行,几年后,成功的把十二道水渠全部修通。修好之后,果然不出所料,老百姓享受到了粮食增产的好处,转而开始敲锣打鼓地歌颂西门豹。甚至据历史记载,直到三百年之后的汉朝初年,邺县的人民依然满怀敬意地感念西门豹当年开渠引水的功德。请问:

如果民众不愚,如果好的政策不会遇到任何阻力,一切都杆立影从,水到渠成,那么天才史学家司马迁何必在《史记》里浪费文字专门为西门豹记上这么一笔平淡如水的事迹?

5、

【第二个历史事件】:

1867年3月29日,俄国沙皇派特使专门去求见美国国务卿西沃德。干什么呢?推销!俄国特使向美国“推销”了一个鸡肋的产品——阿拉斯加州(面积17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8个台湾省)⑨。

最后双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以72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并公开举行了签约仪式,这估计是人类历史上最便宜的一桩大规模土地交易。阿拉斯加州,从此进入了美国的版图。但西沃德这个名字,也从此进入了美国的词典。

为什么呢?因为这桩买卖:

在西沃德自己看来,是他为美国捡到了最大的便宜;但在美国人民看来,是他为美国贡献了最大的愚蠢。

阿拉斯加州冰天雪地,穷山恶水,买来有什么用?这不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吗?为此,美国人民还专门发明了两个词汇来讽刺西沃德

一个叫“Seward's Folly”,一个叫“Seward's Icebox”。翻译成中文就是——西沃德的愚蠢,西沃德的冰箱。(阿拉斯加州冰天雪地,所以被称为冰箱)

直至今日,这句讽刺语依然印刷在美国的词典当中。然而当时的西沃德却没有替自己做太多的解释,只讲了一句话:

“现在我把它买下来,确实没什么用。但或许多少年以后,我们的子孙会因为买到这块地而从中得到好处。”

那么现在的阿拉斯加州怎么样了呢⑩?

第一、在1903年,渔产、皮毛、黄金的收入达1.5亿元以上,早已经远远超过了购地时的价格。

第二、在1968年,探明石油储量多达100亿桶(1吨约等于7桶),被称为“未来的中东”。

第三、作为军事要地,它的战略价值——通过控制白令海峡,防御二战时的日本,对峙冷战时的苏联,更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

5、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如果春秋时期的限制渔猎不限制渔猎,让人民开会讨论,投票选一个;

如果当初邺县的“挖水渠”“不挖水渠”,让人民开会讨论,投票选一个;

如果当年美国的阿拉斯加720万美元,让人民开会讨论,投票选一个。

结果会如何呢?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历史,还会是现在这副模样吗?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清晰的答案。正因为如此,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对人性失望至极,所以曾经说过一句十分刻薄的话:

“所谓人民,就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那一部分人。⑪”

当然,老子早已历尽沧桑,尝遍人间的光明与黑暗,并不会像黑格尔那么尖酸和悲观所以他并没有给这种现象披上一层强烈的感情色彩,而是从事件的本质出发用客观的灰冷笔墨写道: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

最后再补充一点,由于老子的这一句原文一直流传着两种版本:

第一种版本是:多“言”数穷。

第二种版本是:“多“闻”数穷。

因此这两种版本的支持者们,自古以来就隔岸相骂,势不两立。但“多言数穷”的一方不仅有严君平、王弼和河上公三员文坛虎将做先锋,更有天子唐玄宗压轴坐镇,所以历朝历代的各路文人骚客莫不望风而归。相对而言,“多闻数穷”的一方则只有文子和张道陵等文艺界非主流人物当统帅,以致应者寥寥。

所以“多闻”的支持者们两千年来一直都属于地下党,只能打打游击,偶尔放几声没有回音的枪响。不过,随着1973年马王堆帛书甲乙本的出土。“多闻数穷”的一方终于得到了佐证,于是援军陡增,士气大涨。

现在的“多闻”派,已经与“多言”派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最近这些年,双方又开始摩拳擦掌,互相挑衅,随时有决一死战的迹象。我实在不忍心看他们自相残杀,所以不辞万难,特写此文调停。

其实“言”跟“闻”本是一家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指的都是同一件东西。

比如政府频繁的集会讨论:

对于发号政令者来说,即是“多言”。

对于执行政令者而言,则是“多闻”。

7、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老典故,恰好可以作为“多言”和“多闻”的共同阐释:

春秋时期有一个文艺青年叫王寿,他酷爱读书,连走路也是“负书而行”。一位长辈怕他误入歧途,教训他说:“一切都在变化,有智慧的人都懂得随机而动,而不是背着死书墨守成规!”

王寿听得似懂非懂,于是这个长辈继续开导:

“所谓书,不过是言论的集合;所谓言论,不过是智者的一时一地的说法,岂能死守?真正的智者根本不会藏书,遇到事情也不会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⑫”

王寿恍然大悟,于是激动地“焚书而舞之”。其实这个长辈是想告诉王寿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你死守书中的教条,不懂变通,就等于是刻舟求剑。所谓的“智者不藏书”,就是指智者绝不会将书捧出来供奉于香案,顶礼膜拜。更不会将书本里已经死去的“文字僵尸”奉若神明,不敢越雷池一步。

真正的智者会从事物纷繁变化的表象中抓取本质,内化于心,外化为言。所谓言,只是思想的衣服,而非思想本身。所以孟子说过一句名言: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⑬”

8、

虽然《淮南子》里的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极端嗜书的例子。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故事结尾的时候也借用了老子的一句话提出警告,即: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显然,我们同样还可以下另外一个结论,即: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为什么呢?因为同样是一本书:

对于作者来说,即是多言。

对于读者来说,则是多闻。

所以,“言”“闻”本来描述的是同一件事情,只是角度不同,才会造成争论。既然现在我们已经解开了这个误会,那么“言闻”之争,自此以后可以休战矣。


【参考资料】:

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2、余光中《开你个大头会》

3、《商君书:第一章•更法》

4、《论语•泰伯》

5、《孟子·尽心上》

6、柏拉图《理想国•第二篇》

7、(美)布莱恩•卡普兰《理性选民的神话•第四章》

8、《史记•滑稽列传》

9、陈尚司, 尚丽霞. 19世纪人类最成功的地产投资——西沃德与阿拉斯加[J]. 金陵瞭望(教育), 2012(1).

10、王静. 威廉·亨利·西沃德购买阿拉斯加原因探析[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52(5):4.

1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三章•第301节(附释)》

12\《韩非子•喻老》、《淮南子•道应训》 

13、《孟子•尽心下》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你好!欢迎来到新统国学的世界,这里是当代人的国学院!我是紫侠狼,一个立志复兴传统文化的90后,研究《道德经》十四年,累计读书2.5万小时,目前正在全网连载《酷说老子》,每天更新,预计全书120万字。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会竭尽全力,不做任何保留,秉持“用科学开释国学,以新统承继传统”的理念,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帮你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理论壁垒,用我十几年来搭建的知识体系为你架构一条通往《道德经》的天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24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9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69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7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3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7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0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8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