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說到醃漬、鹽製的“鹽”[sinn7],魚蝦等醃漬的水產品在閩南有稱“膎”。如:“膎汁”(魚露、蝦油),東山五都片多直接叫“汁仔”;“鹹膎”(魚蝦等醃漬品);還東山人較喜歡的“tak8膎”(較小的馬面魨醃漬品),我個人不敢吃,哈哈…
“膎”東山五都片等讀[kei5],東山銅陵片和漳北讀[ke5],泉廈讀[kue5]。
“膎”戸皆切、戸佳切……音鮭,都是中古廣韻的‘匣母佳韻平聲’,白讀即[kei5/ke5/kue5…]。
“匣”母白讀[k],如:行路(走、走路)、厚、汗、米糊……
“佳”韻開口白讀[ei/e/ue…],如:街、鞋、蟹、買…
雖“膎”、“鮭”有同音、相通,部份方言字典記“鮭”但並沒有醃品的意思。
我處方言中的“臭nua2-kei5”,大概是較黏稠的唾液,或如剛睡醒時口中的唾液狀態吧;我懷疑可能也是“膎”。
上面說到閩南語多有稱馬面魨為“tak8”,也有稱“tek8”,感覺應是同一個字。也不知是什麼字,有記為“迪、達”或加上“魚”字旁。有个方言字「魚毒」,如“天時熱毒”讀[tak8],但不易輸入,手機等也不顯示。感覺先記拼音較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