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江苏二期跟岗汇报展示课有感
熊思敏/文 2019.12.24
大家知道五只手指里,谁是老大吗?当中必然要数大拇指!5只手指,虽然长短不一,但并不代表又长又美的手指才是最美的,最美的应该是拇指。为什么呢?因为大拇指不仅能干,还善于和其他手指合作,而且尊重和帮助所有的成员,所以只有他才配做老大,而导师宋运来就是“老大”,啐啄同时,及时则贵。而由他创始的“童漫作文”,更是打通了小语阅读与写作的任督二脉。
我一个人说,或许你会觉得我有唯从主义,但现在是一群人在实践,而且实践摸索的过程中也的确体现了我以上的言论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就且今天的课来谈谈吧。
接地气。今天所有的作文课都彰显出了文道合一,符合当下课标的要求,做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因此都是成功的课。因为一节成功的课是“综合”的,是教育学的完美结合,是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我们来看《小猪变形计》教会大家要做真实的自己,这样才是最快乐;《公鸡先生》也教会我们要时刻珍惜和感恩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手机控》还教会大家要合理使用手机。这些课都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非常接地气。
冒热气。凡是跟过岗的学员,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评价语言水平均得到了提升。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达到教者的预期,但教者都应赋予了欣赏的鼓励,而且不浮于表面。今天,我倒收获了不少评价语。比如:《小猪变形计》中梁老师的评价——你说话很有条理,你逻辑性很强;《公鸡先生》中何老师的评价是——我从你的表情感受到了你的快乐,你观察得特别仔细,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懂得真多;《猴王出世》中聂主任评价——你一定喊得比他更自信,即使不能成为大神级的,也是走在大神级的路上;《手机控》里黄老师的评价是——看来我们班真的能说会道哦,你们不但会听,还会评,以上的及时反馈,立竿见影,非常冒热气。
有生气。醉心于童漫课堂的孩子,他们无论是低年段还是高年段,都表现出了该年段该有的灵性和聪慧、活泼,那如雨后春笋搬举起的小手足以证明了课堂非常有生气。比如熊熹烨老师执教的课例《烦人的小广告》跳出了课外的同时却又不失课内的根。老师教得灵活,孩子学得灵动,课堂写实了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把童漫与口语交际深度融合,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孩子也写出了真作文,情之所在,妙笔生花,说个不停的同时,更是写个不停。
这些具有宋氏风格的课都有一个共性: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大家一定认为这些出色的课一定是经过导师一再手打磨的,但作为第一批跟岗学员的我,一定会大声告诉你——NO!我记得自己曾经因为成功备过一节童漫作文课《河马寄快递》而沾沾自喜,但我却忽略了“学情”。由于当时我的这节课要到边远、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乡村送教,是问农村的孩子有机会会寄快递么?没有。当时导师就是一句话“根据学情,你可以改为住旅馆”,就是这么一句话,我将之前的教案全盘推翻了。对于我们的导师,众学员最了解不过。他就是那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人,永远不会过多干涉你的教学设计,只会以自己的亲身课例让你慢慢悟、缓缓透,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童漫作文是傻瓜作文的缘故吧,因为对执教者来说,就是便教便学,摸着石头过河,能过河了,就是你学到本领了。因此对于今天的课,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呢?然则有亦正常之!为此,我也引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大家共同探讨,共同“过河”。比如说以下三大点:
第一,代入感稍薄弱。代入感可划分为学生的和听课老师的。对于习作课其实学生早已先入为主,认为比较枯燥乏味的,所以在童漫作文中,有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情境设置,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代入故事角色中,不再成为旁观者,因此我个人认为让学生“动”起来非常重要。比如说:《公鸡先生》中踢毽子这一环节,能不能让学生站起来模仿踢这一动作,在踢的过程当中两两合作,让学生关注所需要的动词,或许这样做更具代入感?然则,在《烦人的小广告》中出现了“演一演”这个环节,我觉得做得非常巧妙,通过这个“动”起来的过程把一节课到达三分之二出往下走的激情再一次调上来。这里强调的是学生的代入感。那么听课老师的代入感呢?虽然说是以学生本位优先,但对于展示课来讲,要让整节课都让别人听得清晰、明白,其实也有细节需要关注的。比如说:我比较欣赏在学生汇报习作的这一环节中,梁福友老师执教的《小猪变形计》课件上会有一张“故事分享”课件,这样就让听课老师很清楚明白现在课堂正在进行到哪个环节了。又比如,如果我们有使用到助学单的话,也应该要展示在屏幕上,让听课老师能知道到底学生汇报的内容有多少是自己的。所以,代入感何其重要啊!
第二,表达对象稍模糊。我记得导师说过,教学要问自己五大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教?今天的童漫课都击破了“教什么”的问题,比如教步骤链接词让说话具有逻辑性、积累四字词、教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而且怎么教也贯穿在整节课里了。可是对于为什么教?也即是跟谁表达这点,我似乎有了疑问。比如《小猪变形记》和《手机控》,孩子到底是写给谁,只是为了交功课吗?如果是我,我或许会往前再走一步,在《小猪变形记》里,我可能会写《小猪自传》,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要做回自己;或者会写《小猪日记》,用第一人称记录下今天发生的事;在《手机控》里我当时备这节课的时候,设置了假如有人发现了他在窨井里,于是报警了,警察帮他口录的时候,他会怎么把这件事情说出来。然而在《公鸡先生》和《烦人的小广告》这两节课中却彰显出了不一样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有表达的对象。
第三,伙伴评价稍欠缺。今天的展示课中,只有《手机控》才有同伴评价这一细节。其实这个盲区也一直是我们忽略的。正如东坑教研员谢主任所说“会评价,才能走向未来,这才是创新”,这点跟导师今天讲座中提到的“形成反思——何以明白自己是如何学会的”不谋而合。只有通过评价,才体现出自己的反思,而这些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是什么呢?这也是个灰色地带,需要我们更深一层的研究。
当然,不完美的课才是完美的课。正因为有不完美,才有深挖的空间,才有更多的思想碰撞,这也
是我们教研的意义。虽然每节课都各有千秋,标新立异,但都是守正创新,守住语文的根——由“学语
文”向“学语言文字运用”转变,这才是语文的心,而童漫作文的教学艺术、教学妙招等更是流转在语
文课堂上,无论阅读亦或是写作,都将生生不息,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