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思想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特别是侧重它的宽容仁爱方面,西方也相对应的有一条金律:如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推己及人和爱人如己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但西方的是带有宗教性质的劝诫,更多的可能强调爱上帝,上帝的子民是平等的,而且存在宗教排他性,在世俗生活中个人主义仍为重要的价值判断和原则。
而忠恕思想是是儒家用于世俗社会的一种强调积极入世思想。中西文化 的不同由此也略见一斑忠恕思想在西方的环境下未必能产生,忠恕的原则是与中国传统伦理社会息息相关。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天赋权利,中国文化注重人在社会关系中的道德义务。在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问题上,中国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曾为西方的近现代文化做出过贡献。在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十分推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天赋权利,中国文化注重人在社会关系中的道德义务。
在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问题上,中国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曾为西方的近现代文化做出过贡献。在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十分推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不由得想起上个世纪梁漱溟关于中西文化的三个路向说,虽然在现代看来观点未必正确,但是我们一个非常有用的思考中西文化不同的一个角度。在梁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所谓“伦理本位”就是指整个社会各种关系都一概家庭化、伦理化,人与人之间一切都在伦理关系中联系起来,家为基本的单位,父权社会中家国一体化,家族、亲戚、师徒、朋友、同僚甚至君臣、官民的关系,都可比之于父子兄弟。并且政治方面,导致在中国像的民主观念很难在传统社会中产生中国人只知有君臣、官民的关系,而不识国家团体,国家政治被家庭情谊化,比如称地方官为父母官。
并且梁漱溟先生曾对西洋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做出大胆预测,西洋文化将走向衰落,中国文化将面临复兴,印度文化是人类文化最后归宿。而中华文化将复兴其原因就是它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曾有突出的贡献,而儒家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做出重要规范,梁先生对三个文化的概括的确并不完善,但是这却增加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的信心。
现在,中国讲文化强国,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那么我们就更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充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因子。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其中蕴涵着现代社会所亟需的平等、宽容、互相尊重和与人为善的精神。仍可以在当今社会发挥它的价值光辉。像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领导人曾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中内蕴的基本道德理念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实这也是儒家忠怒之道德一个代表事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