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呀!
和别人说这句话时好像心情也会变好呢!
毕业以后,当24小时变成了黑白格,在自我管理的小小斗争中,早起总是占据重要一席,日复一日地在这个目标上挣扎。
早起这件事,简直已经成为了划分我生活状态的最好标志。
从大学到工作,经历了无法早起、主动早起、被迫早起、早起后却无法进入状态等各种状况,总结一句经验就是:早起并非生活的一个单独环节,而是与整个人的生活状态乃至理想目标紧密相连着的。
或许这也是很多人无数次定好闹钟却无法达到目标的原因吧。
接下来就伴随回忆梳理一些要点吧!
PART 01
和自己对话:说服自己是必要的
看一些时间管理类书籍时,作者往往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某种想法是大脑的哪部分在起作用。一开始我也觉得有些莫名,可实际操作起来就会发现,当你试图改变自己一点点时,需要无数次地说服自己,否则很容易立刻倒回原样——毕竟什么也不做要容易得多。
意识与实际行动分离是常态,这时我们需要在内心做好功课,掌握“哄”自己的方法,使自己在倒回去之前清醒一秒,力挽狂澜。
——我昨天睡得晚,今天肯定起不来了555……
——不一定哦!只是一次作息失调,肾上腺素会起作用的,白天也可以午睡补觉啊。
——刚睁眼还不太清醒,先刷下手机
——起床刷牙洗脸只要五分钟就能清醒啦,先起来再玩嘛!
——睡一天懒觉也没关系的吧,我今天要对自己好一点!
——早起的规划是自己认真定下的哦,不要让自己失望才是最重要的对吧?
说来也好笑,虽然都是自己的意志,但在关键时刻脑中响起的是哪种声音,就能决定你的今天是否开了个好头。
其实我们并不如想象中那样了解自己,所以观察自己的行为、审视自己的想法是很有必要的,就让脑海中最上进的那个小天使来引导自己,慢慢与理想靠近吧。
PART 02
起床后做什么:借助第一件事形成惯性
从夏天到冬天,起床的难度逐渐增加,不变的是刚醒时总会有一小段意志力薄弱的不清醒时间,容易跟着本能做选择。所以一定要提前准备好早上要做的第一件事,让自己自然地进入晨间规划中。
我一般会选择用耳朵来听,最符合早上琐事多的状况,可以陪伴你从睁眼到出门。听的内容最好符合这几个特点:
轻松舒适,方便开始——睡前选择好,或者坚持听一个系列;
时长合适,不会过长而耽误时间——从起床洗漱到换衣护肤等,可选择20-40分钟的长度;
具备一定的鼓舞作用。
在备考英语考试时,我每天早上听一期English Pod,循环听完三到四遍。从早上开始学习,会让人对接下来的一天更有自信;
在冷飕飕的冬天,我找了一些治愈系的广播剧来听。最喜欢的是月刊少女野崎君的广播剧,听了好几遍,顺便练练日语听力;
在沉迷手账和时间管理的那几个月里,我每天晚上会刷B站挑几个想看的视频添加到列表,第二天起来按顺序听,主要选UP主讲方法类型的,不看画面也OK;
……
对我而言,起床后如果陷入不知该做什么的迷茫,很容易浪费掉大把时间并变得沮丧。所以早上所听的内容要能引导我的情绪,尽量使我保持积极、元气,早起的目的也就达到啦。
PART 03
短暂且余裕:奠定一天的节奏
从学生时代开始,我经历了无处次的踩点,回想起来分明是很不划算的一件事——时间只是花在了悠闲玩手机或赖床十分钟上,却要承受此后争分夺秒的慌张以及可能迟到的损失。
开始实习上班后更是如此,在漫长的通勤时间里,前后十分钟的状况可能截然不同,堵车、拥挤、放弃早餐……到达公司时就已经感到疲惫,一个慌乱的早上就这样给一天定下了基调。
因此,我在毕业后的晨间规划里,坚决杜绝慌乱,比上班时间提前1.5小时到2小时起床。除去洗漱化妆和路上的时间,还能多出近一个小时用来完成一件额外的事。
这样实施后的第一个月,正好刚结束大学宿舍生活,我决定工作日在家做早餐,同时听各种音频。吃完早餐后出门还能预防低血糖。
第二个月的晨间任务变成了听韩语发音课。不过早上的学习和平时有所不同,往往需要同时处理其他琐事,心态上也更放松一些,(比如我常常在卷头发/化妆/吃早餐时听课)。
所以早上多用来复习,也不会严格要求自己记住每一个知识点,没掌握的部分反复听。就这样用一个月的早晨学完了韩语发音和音变,始终轻松的学习体验是最难得的。
另外,自己也曾担心,早上做这些事,会不会消耗精力,使上班时更累?
不过亲自试下来并没有造成负面效果。
首先我通过早睡保证了充足的睡眠时间;其次,一个有条理的早晨会使自己对时间有掌控感,上班前就会在脑中预演今天的工作任务;最后,早上所做的事、所听到的内容,都在提醒自己,这是我希望成为的样子:保持积极,保持上进。
怀着这样的心态开始工作,一定比在迟到的慌乱中只希望草草结束这一天的心情要好吧!
PART 04
良性循环:从一个早晨到认真生活的每一天
我们需要反复提醒自己,早起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某一天的任务。成功一天不算什么,睡过头一次也只是小事,都不影响你想要改变自己、调整生活的决心。
如何从早晨开始,形成良性循环的作息呢?这其实是个自我规划的大话题了,这里简要地提三点吧。
首先,借助手账等工具梳理一天的任务,设立目标。你也能以此为依据来观察和评价自己的生活状态。
“我是否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
“我的生活是充实的吗?”
“我实际能完成的任务是预期的几成呢?”
“哪些任务是不得不做的,哪些事是我主动想做的?”
至于手账,也可以只是一张便利贴、一张白纸,放在你能看到的地方即可。
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心态问题。在我的经验中,完不成全部任务反而是常态。
通过现实与预期的对照,我能发现问题所在——
我根本无法持续学习四个小时;
完成一项工作只需一个小时,可准备素材以及找到灵感便需要近两倍的时间;
我用来休息的时间总是远远超出预期……
这样的情况层出不穷。
但我总会尽量安慰自己,要知道目标只是给自己做参照的工具,制定目标也需要不断磨合。事实上,只是完成一部分任务便已经能使我满足了。
最后,在这个入睡困难的时代,睡前工作也要下一番苦心。关键在于白天一定要有所消耗,无论是体力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付出过努力,换来了成就感,才是安心入睡的良药。哪怕只有一两个小时达到了全神贯注的理想状态,也比一事无成要好得多。
此外,同晨间一样,提前一小时铺垫入睡的氛围,告诉身体准备睡觉了。像我这样闭上眼就容易发挥想象力乱想的人,依然选择把注意力交给耳朵,听一些轻松有剧情的内容来引导我的思维。注意不要看屏幕,保证环境黑暗哦。做到以上两点,通常很快就能入睡了。
以上,是我从一个“夜间生物”到老年人健康作息之间,经历两年多的挣扎调整后得来的一些小小经验心得。
但生活并不会一成不变,我们还是要不断适应,持续研究自己,把未来想成为的自己当成镜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