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对于读书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了。于是,很多人每天都逼迫自己阅读一定量的书籍,生怕自己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别人。即使如此,在上班和家庭生活之外,能够一周阅读一本书,已算是不错了,至于阅读后对自己的生活究竟有没有起到作用,更是不敢细究。
实际上,如果掌握了方法,一年365本书,一天一本书,并且做到高质量的吸收,并且实实在在改变自己的生活,是完全有可能的。
限于篇幅,本文只从阅读中一些最常见的基本问题,比如精读与略读,阅读类型,如何发现好书,经典书籍的读法等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想要了解更具体的高效阅读的八大方法,推荐看我之前写的另外一篇关于阅读方法的读书笔记——这8个阅读方法,让你一年搞定365本书,打败99%的同龄人,这篇文章里,对于什么样的书,具体应该怎么读,有详细的介绍。
本篇文章仅从6个阅读最常见的经典问题来展开介绍。
1、读书是不是一定就开卷有益?——开卷未必有益,但烂书也不一定没有好处
由于现在出书比较容易,所以导致没有足够干货的书太多,所以开卷不容易做到像古时候那样本本有益;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开卷往往会让你淹没在信息的海洋。最后时间花了,精力花了,钱也花了,你还未必能有所获益,所以说开卷未必有益。
但读一本没有营养的书很多时候也不能说完全无益。
比方说我准备研究一个主题时,我会把能搜集到的这个主题的书都买回来研究,好书我就摘录观点,梳理作者的思考框架,慢慢内化成自己的思维,这当然是开卷有益。
但看到不好的书,我会思考和好的书相比,作者差在哪里?为什么他只能写出这样的书?他的思维缺陷在哪里?我应该如何避免也写出这样的书?
有了这样的思考,一本不好的书,也许对我写书或写文章的启发更大,因为一个好作者的有点往往很难学习到,但一个差作者的缺点反而是很容易发现并能有意识去避免的。
另外,还有些不好的书,虽然整体不行,但是其中一个章节、一个单元还是有可取之处的,通过这个章节我思考了,顿悟了,或者学到了一些有用的思维或方法,对比这本书的价格,整体来说还是很超值的。
2、关于阅读类型——读书的类型要丰富,而不是仅仅追求读书多
在读书类型方面,我觉得应该合理搭配四类图书:
第一类:工具书
在我的案头,永远有词典一类的书,这是参考书,不管是语言类还是专业类的,都不可少,但是不一定随时要看。对这样的书,我从来不会吝啬购买,但是我会尽量选择一个好的版本,遇到不懂的随手就可以翻查。
第二类:专业书
有的人看书,最爱看偏门,杂书看了一堆,自己专业领域的好书新书却读的太少,其实专业领域读通一本专著,再看其他类似的书,会越看越明白,越看越快,花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
所以,什么都懂一点真不如先看懂一门比较好。
第三类:视野书
只有一种专业思维的人是很可怕的。正如股神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所说,“在手里拿着一把锤子的人看来,世界就是一颗钉子。”
这个世界是复杂多元的,如果只用一种思维去面对整个世界的复杂,甚至想用某一种思维框架来解决所有你遇到的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刻舟求剑。
举个例子,一个老板管理一家公司,那么他不仅仅要懂管理学知识,还要懂心理学,营销学,会计知识,最好还要懂些经济学,甚至懂人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管理好一家公司。
所以,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能用不同的维度去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比如一个社会现象出来了,我们不能非黑即白地去评判,假如我们能够综合运用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多个维度去观察和思考,也许我们就能有更深入的领悟。
要了解其他的思维模式,打开看世界的视野,就需要读点自己专业以外的杂书,或者其他专业的书。
第四类:潮流书
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要保持对时代的感觉,总得读一些新书。
比如写互联网思维的书,写自媒体运营的书,甚至一些名人写的随笔,即使跟你所在的行业关系不大,你也应该适当涉猎一些,或者当休闲书看看也好,这么做除了能让我们跟最新的东西保持同步,也能丰富我们看世界的眼光,学习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甚至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
另外,还有一点特别重要:一个人在不同成长阶段选书也是有侧重的。
比方我们读小学时,识字不多,主要是买工具书。
读大学时应该多看专业书,让自己快速成为专业人士;
刚上班,很多业务不懂不明白,就应该多买多看专业书,以便让自己快速成长;
等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就需要多看打开视野的书,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3、关于读书方法——读书时速读好还是精读好?
答案是“因书而异”。
对于那些专业性较强的硬书,我们必须要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去啃。
比如说,像《高等数学》这种专业书,我们能速读么?只能一页一页慢慢看。
如果是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专业书,又另当别论,因为我们可以只挑重点看。
对于那些真有营养的书,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有时间就争取慢读,一次读到位,把笔记做好,以后需要时可以看笔记。如果没有时间可以选择速读,或者跳着读我们最需要的部分,以后有时间再补看余下的。
而没有营养的书,有时半小时就可以翻完一本,因为有用的东西不多。
总之,好书一定要精读,对自己深入研究的某个方向建议进行主题阅读。至于如何略读、跳读、精读以及进行主题阅读,推荐大家看看美国作家艾德勒博士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4、关于找书渠道——如何发现好书?
关于如何找到值得阅读的好书,给大家几个建议:
最简单的,在网上搜索关键词“书籍类型+书单”,比如“管理学经典书单、历史经典书单”,可以看到很多人推荐的经典书单。
第二,可以关注大型门户网站的书评,通过看别人写的书评,及时发现当下最流行的新书或好书。
当然,由于书评的目的多是推荐某一本书,所以对书的内容进行夸张渲染甚至过度包装也是有的,这就要求我们自己要能甄别,判断哪些是好书,哪些只是宣传的比较好。
第三,我们自己平日读的书中,很多作者会在自己的书里提到对自己影响深远的某几本书,或推荐一些自已阅读过程中有所受益的书,或与自己研究主题相关的书籍,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找书的重要渠道。
在阅读过程中,不妨将作者提到或推荐的书罗列在一个笔记本或一张清单上,然后有闲暇的时候,先去了解研究甚至试读,如果确定真的不错,再去购买。
我自己也是之前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作者推荐的好书,没有及时记下来,等看完这本书,再想要回忆推荐的是什么书,已经想不起来了。后来看了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写的《如何有效一本书》,才知道这种方式,原来是发现好书的一个重要渠道,而我自己,因为没有做记录,白白与那么多好书擦肩而过。
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列“待读清单”,然后再根据清单去选择,购买书籍,这样就少了很多盲目性,也比较不会买到无用的书或不适合自己的书。
5、关于经典书籍阅读——为何有些人人都觉得是经典的书,我却无论如何也读不进去?
有些书你不喜欢,是缘分没到。比如说我自己高中时不爱看《论语》,等过了30岁再读,不得不觉得《论语》风靡2000年,不是没有道理的,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多少道理!而这道理,是必须得你有了更深的阅历,才能体会到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别人的经典阅读经验,未必就适合现在的你,如果你发现所谓经典好书,你自己却无论如何也读不进去,又不是你的专业必修书,不必强求去读,放一放,等以后缘分到了再读。
就算是一辈子都没有缘分也没有关系,人类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每个人能汲取一小部分就已经受用无穷了。
6、关于好书无用——明明是好书,读完了却毫无收获怎么办?
越是实用技能类的书,越需要和实践结合起来阅读。
如果你只是读,没有和其他行动结合起来,书读过也往往是过眼而已,收获不了多少。
即便是一些理论性的书,也要主动结合现实来思考。把书中的一些理念,马上和现实印证,甚至直接引入现实去实践,这样去读书,效果一定比只是读读收获要大得多了。
举个例子,德鲁克的管理学书籍是企业管理中的经典,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不在少数,但真正有所获益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这一点上,海尔总裁张瑞敏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张瑞敏早年接受采访时曾说,自己当年为了管理好企业,看了不少管理学书籍,其中尤以德鲁克的管理学书籍对他影响最大。他举例说,有一次他看到德鲁克书里有一句话:做企业未必要每天热闹忙乱方显有效,真正管理有效的企业,是那些看起来安静平淡,几乎没什么事情发生的企业。”看到这句话,他一下子有所顿悟,并因此创立了著名的“海尔日清工作法”,并从此引领海尔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所以你看,就算是将德鲁克管理学翻了个遍又如何?如果没有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跟没读又有什么区别?
阅读实用类的书籍,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你看得懂别人的道理;
第二个层次,是你能照着讲出来:
第三个层次,是你自己能有一些有意识地去将读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第四个层次,是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如果能达到第四个层次,那么恭喜你,这道理真的成为你自己的了!
往期热门文章:
《那年花开月正圆》:吴聘,你走了,这部剧还叫我怎么追?
你造吗?其实司命才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最让人心疼的男人
中医学博士告诉你,大米比药好
资深中医爱好者10年养生经验大公开!
揭秘:外地毕业生在北上广的真实现状(广州篇)
普通工薪阶层如何用10年时间实现财务自由?
如何用7年时间实现财务自由?
所谓幸福,就是过自己最想过的生活
这两点,是决定你是富人还是穷人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