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简书的第3篇文章。
今天想说两个字,活着。《活着》的活着,活着的活着。
12岁那年,我第一次在表姐的书柜上看到了余华的两本书,《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当即痴迷到上厕所都还捧着本书。余华是第一个把我带到文学世界的作家,我曾经在小学的课堂上大声说余华是我觉得最伟大的作家。
那时还不懂得看脸。
我早忘了那时看完《活着》之后的感受了,但是这么多年过去,我的脑海里时刻能回忆起小说结尾处一个老人与一头牛的场景。多年以后,我重读这本书,突然觉得,12岁那年我就读懂了这本书。
福贵的一生就像夏天下午突然而来的暴风雨,一生跌宕起伏。然而暴风雨中发生的仅仅都是故事,故事结束之后,平静中回归的才是力量。
在我有限的人生阅历中,想分享两个小故事,告诉大家,活着其实可以是一种高尚的信仰。
1、工伤精神病患者
最近接触过一名工伤患者,十多年前,他因为吸入过量的有机物而中毒,这些有机物对他的肾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原本是一个工作特别积极负责的员工,会中毒也是因为他为了尽快处理故障,在有机物氛围中超时作业造成的。然而,就这样一场变故就改变了他的性情。他原本奉为信仰的一些东西,譬如职业的发展、完美的家庭等等,不可抗拒的受到了打击。
身体上的疼痛以及心理上的落差最后把他逼成了精神病患者。他时常会做出过激的行为,会自残,会打骂他的妻儿,会带着刀威胁别人。很多人都把他视为一个威胁,而我在接触他的时候,就可怜起这个生命来。
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绝望,他不相信任何人,他警惕周围的所有变化,他竭尽所能索取社会对他的责任。有时候我们经常反思我们的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够健全,但是再健全的制度也是要建立在当事人和社会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
问题出在他们原本的理想信仰是虚高的,像挂在半空中的花盆,没有根基,被打碎之后就全然丧失了好好活下去的意义。
2、散步的红褂老人
在我居住的小区里,我经常会碰到一个杵着拐杖,迈着极小的步子的老人。他挪动半分钟和我一个步子差不多。每次从他身边匆忙而过的时候,我都仿佛能感受到时光的波纹作用在我的身上。
我喜欢一些古木,这老人就像一颗老树一样,气息微弱而匀长。好几次和他四目相对的时候,他都笑的像个现世的佛陀。
毋庸置疑,这个老人一生的岁月里也经历了很多很多事情,他曾经经历的那个时代,和这个时代也有了太大的区别。他没有因为时代变了,人老了就不活了。而是像古树一样,迈着小步活着,活出了一种敬畏感。
余华说:活着,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其他任何事情而活着。
说白了就是把活着当成我们一切信仰的基础。看起来简单,但是我们很多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总是会忽略这两个字,而把所谓的信仰悬挂在空中。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噱头性的新闻,例如某某某觉得自己长的太丑要自杀,某某某为了偶像要跳楼。又例如生活中常见的颓废,某人因为失恋从此不再相信爱情,某人丢了一份工作便一蹶不振啃老终身等等。
这些人都忽略了一点,活着才是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大使命。一切寻求意义的过程,本身就毫无意义。
我们这代人是有望活过一百年的,我们拥有的时间越来越多。时间是用来做什么的,时间就是用来流逝的,时间是用来体验的。
活着就能去体验这个世界的林林总总,活着这么好,你还不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