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读写营第三期 文学创作浅谈
主讲:江南铁鹰
第十五课 小说创作的框架、细节与留白
下面我们先谈谈关于小说的框架问题。
一篇小说,无论是长篇小说、中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包括微篇小说。都有一个框架,也就是结构。这东西就像一棵树,这个框架就是主干与所有的分枝、分杈。一部长篇小说,必然需要完整的主干、分枝,以及每个分枝上的树杈。中篇小说,就有点像这棵树上取出来的独立分枝,而短篇小说则是分枝上摘取的一个分杈。也就是说,长篇小说有一个相当复杂的框架系统,在一个主要线索的主导下,分布着许多的次要级的线条,而那些次要级的线条下很有更细小的分枝分杈。好比我们的血管,主动脉主静脉下面还有次级的更次级的毛细血管,这个网状的框架结构支持着这部长篇小说的轮廓,形成了一个立体的骨架。只有合理的逻辑清晰而又严密的框架支撑下,才能让这部长篇小说站立起来。假如一部长篇小说,缺乏了这个骨架,一定不会是一部成功的小说。中篇小说也好,短篇小说也罢,都必须有这个框架。这个框架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必要的逻辑性与合理性,当然每一部具体作品还有其独特的创意性。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创意性,应该是符合逻辑,具有合理性的,创意并不等于没有严密的逻辑,更不能不合理。很简单的道理,一棵树或者一个分枝、分杈假如生长在不合理的位置,一定不会长好,最后会遭到自然淘汰。不是相对其他分枝、分杈,会弱小很多,就是干脆最后死亡枯萎了。
我们有很多初学者,可能完全不懂这一点,于是就出现了许多逻辑混乱、情理不通,失败的作品。这一点本人可能完全都没有意识到,总在抱怨自己的作品,明明有个不错的主题,自诩文笔也算流畅,为什么得不到欣赏?混一个精品就这么难?你可能不知道,一部小说不仅需要有鲜明的符合主旋律,或者说三观正确的主题,有好文笔,也有不错的人物形象,换句话说,完全有血有肉了,还是不能成为好作品的原因,恰恰就是没有一个合理框架。光有血有肉了,没有骨架,能不能成为活生生的人呢?当然也可以是动物。显然不能。小说是有生命的,每一个部件与组合,都是有机与不可或缺的,所以小说的框架是非常必要的一个存在。
当然由于篇幅不同,框架显然有简有繁,长篇小说的框架,就远不是一般初学者可以驾驭的。有不少的朋友从一开始,就拉开架势从长篇小说下手。热情可嘉,我不赞同。坦白而已,我自己的确也是一上来就写长篇小说的,那年我20出头。直到考上中文系之后,才发现自己实在是自不量力,重新回去从短篇小说开始。从20出头到今年70整,在这近五十年的过程中,更加深刻认识了,要想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一点成绩,还是要扎扎实实从写短篇小说开始。为什么?我们从框架的角度来剖析,应该很容易看明白其中的奥秘。从前面的举例说明可以看到,短篇小说的框架简单很多。一般而言只有一条到两条主线,一个到三五个人物,加几段情节数个场景。这就比起长篇小说许多条主线,上百甚至几百人物,几百个情节,无数的场景要容易驾驭许多。如果,你不信,可以问一下那些正在码长篇小说的朋友,会不会有一种写到后面找不到北的感觉?甚至出现自己都搞不清前面究竟怎么写的?
那么究竟怎么给自己要开笔的小说准备一个框架呢?有人肯定回答,不就是先写一个创作提纲嘛。也对,可以这样说。当然这个创作提纲,或者叫创作轮廓,究竟要不要先写?这要仁者见仁了。一个熟练的老手,可能从来不需要,因为他完全可以打个腹稿就开笔,甚至可以不用腹稿,信笔由缰随便涂鸦就完成了。那是需要相当功力的,我不建议新手采用。建议新手还是搞一个大概轮廓,或者创作提纲,多琢磨几遍这个框架的逻辑性和合理性,有条件最好给老手看看,让高手过目绝对会有收获。你们都有自己的社团,每个社团都是藏龙卧虎,里面高手如云,你们不妨请他们给点意见。社团群里有很多朋友喜欢发自己的作品,我看不如发这个,让老师们给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三五个回合下来,你这部小说的框架就会非常完美了。
附带说一下,我不建议新手用微篇小说练笔。老实说这玩意比短篇小说难得多!现在有不少人热衷这种微篇小说。他们可能认为字数少,很容易把握。其实不然,你要在短短三四百字里面写成一篇符合小说标准的作品,可不是想那么想象的那么容易。别不服气,现在这些所谓微篇小说,恐怕超过百分之八十以上不具备小说的基本条件,只是一些段子而已。小说有小说基本要求,就好像诗歌有诗歌基本规则一样,绝不是把句子改成一行一行分段,再加上弄个韵脚就是诗了?什么是诗?我不展开了,因为自己虽然也会写,不是强项,还是请真正诗人去讨论,我们只讨论小说。我这么说,丝毫不是贬低微篇小说,是因为太难了,至少我就驾驭不了这种体裁。
我们还是继续讨论小说框架,一副好框架是写小说必要的前提,就好比我们盖房子,造轮船需要先设计一套整体的龙骨一样,一定没有人去造一条没有龙骨的船,或者盖房子不考虑房架子的。那样造的船只怕没有人敢上去,房子也没有人敢住,一定会房塌船沉的。这就是小说框架的重要性。我前面说自己在江山有四篇短篇小说绝品,四篇拙作的框架都不一样,尽管都是绝品,我个人还是有不同评价判断的。最早一篇是《晚秋》,依次是《寻妻》、《青青芳草地》《遗产》。主题不同时代不同,切入角度不同,这些方面很难作对比。要说文笔,都是我本人的也很难论高低。四部作品的框架,当然也根据内容需要是不同的,我个人就有不同的评价了。我个人以为从逻辑性、合理性、严密性等方面分析《寻妻》、《青青芳草地》和《遗产》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就是《晚秋》的框架有独特的创新。就这一点而已,我个人最喜欢就是《晚秋》。具体请大家自己看一下就知道了。
我给《晚秋》简单总结了一个框架,叫一枝三脉独分杈。一枝是指以路灯视角从头至尾看到的晚秋坎坷的人生路程,三脉是一暗两明的感情线,两明分别指晚秋对肖罗河的守盼,钱尚宇对晚秋的守护,一暗则是路灯对晚秋的守望。一盼,一护,一望,构成了不同性质的感情线来完整展现晚秋的人物形象。独分枝是指为了后半部分情节需要,为收拢展开的情节准备结尾,独立叙述了一段肖罗河随国军溃败后的遭遇。这段描述才能使客死他乡的肖罗河魂归故里,只有肖罗河魂归故里之后,晚秋后半生的爱情才有可能延续,整部作品才能完美。
另外一部《青青芳草地》,又是一种框架了。我总结是三线交叉双向对比的结构。作品包含三条感情线,第一条是中年教师符戚晟与学生岳春华之间的感情线,第二条是符戚晟与童养媳名义夫妻之间的旧婚姻,第三条是岳春华弟弟滨大学生岳西东与同学刘艳红之间的爱情线。双向对比是指符戚晟对待旧婚姻与新感情方式,以及岳西东与刘艳红爱情方式之间的对比。三条线和两组反向对比,使得新旧交替时代,人们对婚姻与爱情的认识与方式,都发生着冲击与碰撞,用这种方式去表现整个时代的弃旧迎新之进步。其他的作品不去具体分析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私下询问我。
下面讨论一下今天第二个议题,小说创作的细节问题。
一部优秀的小说,细节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在前面提到微篇小说是非常难的,就因为字数的局限性,让它很难去展示细节,而失去细节的小说,常常苍白无力,缺乏真实性和感染力。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写小说只去关注情节,只是把情节,也就是一个故事的内容写出来了,完全不去考虑细节。当然,这和现代节奏有一定关系。快节奏的生活,带来的快餐式文学,就是满足这种需要的产物。这也是文学商业化的产物,我们不可能去责怪读者,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文学爱好者,是把创作当做自己生命的扩展与延伸,而不是用来做商品,去换取一日三餐;那么,我请你放弃现在的创作态度,扎扎实实去完成每一篇作品,哪怕你一年只写了一部短篇小说。请诸君看一下所谓真正优秀的小说,注意不是那种网络红的作品,而是经典作品,比如《红楼梦》,比如《红与黑》,比如《战争与和平》,比如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集,你一定可以看到这些伟大作品中精细的描写。究竟细节该在小说中占有多大分量?究竟细节在小说创作扮演什么角色?我们不妨还是用前面那棵树来打个比方。
细节是什么?细节就是这棵树身上的树皮,树皮上的裂纹与褶皱,是叶片上的纹理,是那些细到极致的细胞,或者还有那些附在上面的昆虫。是树干与枝杈,枝杈与树叶,树叶与花朵,花朵与果实那些细微的差别。你如果写出来了,你的作品自然就有细节了。那么这棵树必是栩栩如生,就像画出来的一样了。你的文笔要像一台照相机的镜头,可以把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展现在读者面前,那么这部作品一定可以产生深刻的影响了。凡是看过《红楼梦》的人,一定对里面的那些主要人物有极为深刻的印象。就因为大师的细节让你留下的印象。我不是大师,不过还是比较注重细节在小说的作用,这里只举几个例子。
“下雨的时候,青石街格外冷清,便是白天也很少有人走动。到了黄昏,几乎断了人迹,只有几盏昏黄的路灯,站在青石条铺成的街边,望着那秋雨点点滴滴,打在青石板上溅起朵朵雨花,让昏黄的灯光给不断飞溅起来的雨花,织起一件桔色的光彩衣裳。还有那清晰的点点滴滴的声音,慰藉着街灯的孤独。那是木屋顶上缓存的积雨,沿着屋檐口流淌下来,再滴到青石板上发出的声音。”
上面是小说《晚秋》中的一段文字。我采用了细节描述的手法,去表现一条青石板的古街,在黄昏时分路灯光下的秋雨。为了突出作品中那盏路灯的孤独,而这盏孤独的路灯,恰恰就是这部作品采用的视角。这部作品的视角就是路灯视角,也就是我前面说,这篇作品的创新性所在。这段文字是不是可以产生一种强烈视觉效果,你的眼前有一幅江南小镇秋雨中的景致?
细节的运用当然不仅用在这种景物描写,它也是人物肖像与动作,当然也包括是对动物刻画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再举个例子。
“哈利耸耸自己的腰,轻轻地喵了一声,然后,提起自己轻盈的脚步,朝着外面跑去。卧房的门是关着的,只是这一点难不倒哈利。他轻轻一跳,就用自己的前爪勾住了门上的把手,接着像人那样朝右面一拧,再用后腿把门一推。门,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开了一条缝。哈利跳到地面上,转个身,又用前爪把门再轻轻一推。门,又悄无声息地关起来了。哈利又朝上弓了一下自己美丽的腰,再轻轻抖动了一下全身的长毛。那些闪着银白光华的长毛整个蓬松开来,哈利的身子在一瞬间就像打了气那样膨胀了一倍。他似乎变成了一只迷你版的白狮子,很骄傲地穿过走廊,下了楼梯,然后选择了一扇打开的窗户,跃身而起跳进花园里。”
这段文字引自我的一篇短篇小说《哈利是只猫》。这些细节把一只雪白的波斯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细节不仅有对这只名叫哈利的喵星人毛发,形态,神情的描述,还有一连串动作描写。这样就把一只猫的举止写出了神采,也就是小说在利用细节手段方面的重大意义所在。
下面是另一部绝品《青青芳草地》中关于男主角的描写。
“符戚晟的教鞭放在讲台上,粉笔也放在旁边,中间是厚厚的一叠讲义和教科书。他对讲台的所有东西都没有动过,也没有看过一眼教科书和讲义。只是站在讲台上,时而直立,时而双手扶住讲台身体朝前倾着,时而在讲台上走动,时而走下讲台,走到课桌间的走廊里,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又转为低沉的倾述,时而抑扬顿挫,时而又是铿锵有力。语调、手势、动作是那样协调,他不是讲课,是演讲,是朗诵。
这是文学史的第一节课,《中国古代文学史综述》,从史前文化到先秦文学,从诸子百家到《史记》《汉书》,从唐宋诗词到明清小说,同学们在他滔滔不绝的讲演里,畅游中华璀璨的文学瑰宝。孔子、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中华文明的代表者的作品名句、名诗,在符戚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中,如潺潺流水般在教室里回荡。”
我通过这段文字把一个举止怪异的文学老师,独特风采立体展示出来。一个拿着粉笔、教鞭、讲义去给现代大学生讲课的形象足够怪异,一定会让人好奇和感兴趣,这个怪老师为什么这样?而怪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课举止,以及精彩绝伦的内容,又令人拍案叫绝。如果不采用细节手段,绝不可能收到这种效果。附带说一下,这位怪异老师的模板并非完全虚构,我是把自己一个初中时代的历史老师,与大学时代一位文学史教授合二为一,写成了这位符戚晟。我的历史老师姓戚,上课不写板书,喜欢夹着教鞭和讲义,上台放下这些道具后,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中途从来不用他带的任何物件,常常听得满堂学生鸦雀无声。大学教授姓符,对中国文学史了如指掌,任何一段都可以倒背如流,问他任何问题都问不倒,学生称之为“问不倒先生”。他也拿着厚厚的书和讲义,无论什么时候,讲的时候,或者回答问题的时候,谁也没有见过他翻一页。
当然,我的水平有限,不可能像那些成名大师那样,出神入化地采用细节手段,在这里举出的例子只是自己真实写作中的体会而已。
细节,可以用来写景、写人、写物、写动物、写动作、写心理活动,充分去运用细节手段,是小说创作很重要的手段,也可以算是一种基本功,希望大家尽可能去学会掌握它。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细节描写的能力呢?细节描写的本领首先来自于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力,而这种观察力的培养,需要在两个重要方面多下功夫。第一,积累生活细节,记住自己看到的各种生活中的细节:比如前面举过的例子中关于秋雨的描写,还有关于老式路灯的刻画,这需要生活。需要你记住生活中秋天的雨,特别是江南的秋雨。当自己有机会接触到每一种生活中不曾见过的事物时,牢牢记住它的每一个细节。第二,是敏锐的观察力,要学会让自己看到别人看不到,或者看到而被疏忽的东西。比如记住你看见的猫狗的各种神态和举止,早晨、中午和晚上的样子。记住一片叶子是怎样在秋风里飘落的,记住一抹阳光是怎样穿过窗帘照到人的脸上。
当你已经习惯这样之后,你的创作就已经积累了别人所没有的素材。当然这还是不够的,还要不断练习细节描写的手法。这个只有下苦功,用笨法子,就是练习。多练习一些段落,专门写各种细节,不断从各个不同角度去临摹生活的细节。剩下就是看书了,多读,多看,积累词汇,丰富自己采用细节手段时的语言,让自己的文笔更加想象和生动一点。希望大家一定要记住,你是作者不是读者,你是因为热爱文学,心中有梦才去创作。那种忽视细节,只对故事内容感兴趣的做法绝不可取,只会写故事的人不会成为小说家。当然,写故事也是一种创作,但不是在创作小说。故事与小说是截然不同的体裁,你一定要对比的话,故事大致可以算雅俗共赏的下里巴人,而小说才是登堂入室的阳春白雪。
小说创作中的留白,是创作时一定会遇到的,也是许多新手的一个瓶颈。小说,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留白都是一定存在的。因为无论怎样,你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都顾及到,都去写到,不可能用尽所有素材,写遍每个角落。在小说创作中,经常用到一句话,或者算是两句诗,叫“宽可走马、密不透风”。这里说的虽是小说创作中的疏密有致,也谈到了需要留白。我们在创作时,对于需要表现的重点,细节刻画时,可以洋洋万言的周密、细致。但是当需要留白的时候,就要惜墨如金了,一个字都不要多写。这些是我们在具体小说创作时的疏密有致,还不是关于如何处理留白的重点。
诚然,小说创作的留白并不局限在短篇小说,或者小小说、微小说,而是所有小说都有留白的设计。但是,由于短篇小说、小小说和微小说的篇幅,远小于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由此,在创作时,留白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严格意义而言,小说创作的留白处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意留白,一种是有意留白。前一种是作者在小说创作的行文过程无意留下的,不知觉中的留白。对于一些老练的小说家,或者所谓小说高手,他们会在创作过程中不知不觉留下许多,似乎言犹未尽的空白。这些留白随意、洒脱、自然,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不会产生生硬的故意的那种感觉。在整篇作品里,这种留白与洋洋洒洒的文字浑然一体,形成完整的美感。这样的留白,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小说创造者追求的方向。
这方面的成功作品很多,就我个人而言,大部分留白,还是属于这种情况。请大家读一下《今夜暴风雪》中,就有许多的自然留白,比如严岩在于暴风雪斗争中究竟,经历了什么?他在冲进冰河之后的情况,还有作为一位将军的儿子,怎么会来到大草原?以及严岩的爱情,等等都是留白处,特别是全文最后的处理,让这个知青点剩下的知青举着写有“严岩在我们中间”的横幅,江涛捧着严岩的帽子走进高考考场,就是一个很大的留白。可谓回味余长,让读者可以充分思考。对这些知青而言,这场高考已经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案。他们也给自己的青春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这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雪,让他们完成了由青葱到成熟的蜕变。
还有一种留白属于刻意的,在创作初的构思就想到的留白,就是所谓的设计留白,预先已经想好的一种留白。前面已经说过,短篇小说由于篇幅问题,是对生活采用的横向断面的处理,而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在时间轴上是纵向的。这就尤其要求短篇小说必须考虑,采用时间轴上的横向切割方式来解剖一个事件。这种手法必然会产生各种留白。我们还以《今夜暴风雪》为例,这部小说就是切割了以严岩为代表的这个知青团队,一天一夜的经历,高度浓缩刻画了这个特殊年代、特殊群体的精神面貌。我自己是知青,我们所经历的这个年代差不多和“文革”等长,大部分都有8-10的光阴。而这段时间,又恰恰是青春时代,是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利用这些素材写几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也是足足有余。短篇小说没有这么大篇幅,只能横向切割一个时间段,这就是创作前已经设计好的留白。比如严岩他们是怎样来大草原的?每个人又什么样的经历,在大草原这些年,又又那些难忘的回忆?都是创作前就刻意留下的空白。再比如鲁迅的著名小说《祥林嫂》,她有两次婚姻,婚后的许多情况都被做了留白处理,而是同样采用横向切割只取了她一生几个断面来表现。这都是设计上的留白。
留白除了因为篇幅关系,必须采用的技术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巧妙的艺术手法。因为只有留白处,才会给了作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对于读者而言,看一部小说,其实就是一次再创造。读者总在不知觉地,让自己代入进去,体会作品的人物情感和经历。如果作者不留下足够宽裕的留白,就会让读者失去那种想象力的展示,而恰恰是读者这种想象力,才是一部小说最有韵味之处。作品是需要靠读者的想象空间来丰富本身那种内涵的。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究竟怎样来设计小说留白?
根据我的个人经验,有三留三不留。
一留,结尾留白。
在小说结尾高潮时,对主要人物的最后结局,可能产生多样化发展变化的结尾必须留白。就是说,当小说的人物发展,故事情节进入高潮,在准备收尾的时候,要充分设计成为有多重发展趋势的结局,而且要留白,不要用一种结局。这样才可以让读者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这种例子很多,就不举例了。这种留白叫尾声留白,或者结尾留白。
一不留,结尾不能留白。
对多重趋势的结尾中,有可能出现的一种,或者几种结局,会影响主题表述,破坏主要人物形象的不能留白。这叫结尾不留白。
这个不能留白,就是我们假定在设计一个情节包袱的时候,发现这个情节的多重发展变化中,有可能出现一种,甚至不止一种的最后结果,会破坏这篇小说的主题,会破坏主要人物的想象。那么,就不要处理成为留白的形式,而是给出你设计的结尾。我们还是看《今夜暴风雪》,这篇小说对主要人物严岩的结局没有留白,不是处理成生死未卜,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而是明明白白写成严岩悲壮地死去,化作一座不朽的冰雕。我们所以这样,就是不去影响小说已经写成的悲壮主题。
二留,悬念留白。
小说情节发展的重大转换节点,情节的三岔路口必须留白。说具体一点,就是你设计的故事情节,不要一口气顺着一个发展方向写到底,而是在每个重要点位戛然而止,宕开一笔,给读者留下悬念,让他们去想会发生什么可能性?这叫悬念留白,也可以叫情节留白。大家注意一下,既然是悬念留白,情节留白,那么这个悬念包袱,是不设计抖包袱的,也就是到最后,这个情节都是悬念,是留给读者自己去补充的,或者叫去想象的。
二不留,悬念不能留白。
同样的,对这种悬念的多重发展可能性,唯一前提是不能影响整篇作品的主题表现,不能影响主要人物的主体形象,与主人公的整体思想意识,世界观等不产生矛盾。凡是可能出现歧义的情节悬念,都必须在作品中给予必要交代,也就是只能留下悬念,不能留下情节空白。
三留,时空留白。所谓的时空留白,是指一篇小说在叙述过程,以及情节发展上出现的大段时间顺序轴,还有事件全程中的空白剪辑。这种现象在短篇小说,尤其是目前流行的微小说、闪小说更是常见的手段。当然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同样在运用,这是不像短篇作品那样显得突出而已。这种时空留白,可以说是小说创作必须学会的技巧,因为再长的小说,也不可能对生活做全程、多角度、全方位的记录,是一定会有取舍的,所以小说一定会有留白。而恰恰是这些留白,与那些洋洋万言的实写一起构成了小说虚实有序、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与艺术魅力。因为,小说的欣赏过程就是一种读者再创作过程,而恰恰是作者留下的这种时空上的空缺,让读者有了发挥自己想象的巨大空间。
三不留,主体时空不能留白。
什么叫主体时空?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这部小说重点在叙述的故事情节,一层是指小说的中心人物。所谓主体不能留白,就是小说交代的影响主题表现的时空事件是不能留白的,同样会对中心人物想象的表现引起歧义的内容也是必须交代清楚,不能留白的。说明白一点,就是你不能因为留白,让你这篇作品变得主题含混,中心人物不鲜明了,搞得读者不知道你在表现什么?
关于留白技巧常见的问题。
发现我们很多作品存在一个问题,或者说是习惯,就是该留白不留白,喜欢把作品写满。
什么是写得太满了?其实不是指篇幅,字数,而是指结构,是结构太满了。所谓的结构太满,其实就是缺乏留白,甚至没有考虑留白,把所有的空隙都塞满了,也就使得文章缺乏了灵气,少了韵味。因为读者没有想象空间了,读着自然没有味道。有个词,叫空灵。什么是空灵?当然前提就是空。没有空,哪里来灵呢?空灵,这个比喻不是诗词专用的,小说、散文都有这样的艺术要求。一篇优秀的作品,一定会有这样的空灵感。可我们很多习作者,就是喜欢写满,生怕读者看不明白,担心读者误解自己的初衷。尤其表现在最后收尾的时候,总喜欢把自己最满意的,或者自己最希望的结局硬塞给读者。为什么就不能留点空白,让读者多几分思考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第二种问题是不善留白。
这些朋友知道应该留白,就是留白处理不当,读起来感觉生硬、刻意,缺乏真实性。当然,这也是与通篇的结构设计,以及语言叙述相关的。这先要解决结构上的逻辑问题,其次是语言表述技能,然后才谈得上去巧妙地运用留白技术。对于通篇逻辑混乱的文章,完全谈不上处理留白了。同样,语言很差,表述水平很低的情况下,留白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前面两种情况,连把一个事件、或者故事,写得让读者看明白都成问题了,又何谈留白?
第三种情况就是错误的留白,也就是违反了留白的原则,在不能留白的情况下,做了留白处理。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经常会有看上去很不错的一篇文章,却在结尾处让读者产生了困惑。或者还不能让读者看明白主题的时候,突然把尾部斩掉了。不仅会让文章有一种头重脚轻,有头无尾的错觉,而且会让读者产生不应该有的歧义。这就不是留白了,而变成了文章漏洞。请注意文章存在的漏洞,不是留白。既然称作漏洞,就是需要补起来的,当然不允许。留白可以多一点,漏洞最好少一点,因为留白是技巧而漏洞是错误。
最后送给朋友们一篇用文言文写的关于文学创作的感悟,其中包括什么是“文”,然后开头和结尾,等重要观点,算是一道作业题,请大家根据理解,写成现代文字,并加上自己的感悟。就是先把下面的文言文写成现代文,然后写一篇读后感,注意是先翻译,再写读后感。
《文章论》
文章论之文源道
文者,状物之辞也。发乎六事,出于自然;朔本追源,知其内意。
先古结绳记事,始而有史。龟骨刻,竹简书,则字渐敷文而为状物;多记实纪史,著经传道也。
然,终非先有文,而后有六事;如必先有天地而生人,非人造物生天地也。
故天地四时,万物鸟兽,本有其形,自具五色,并举己声。其形感心,必欲状之;其色惑情,必欲呼之;其声动容,必欲和之;则心萌情而意动容,言发声而字创成矣。
自有字敷文,便可悟天地山川之状,撰瑰丽璀璨之文;媚龙麟凰雀之色,铺七彩斑斓之辞;感金石风水之音,发铿锵悦耳之声。此文渊于自然之道,而再状世间万物之理。
先秦文称诸子百家,诗有风雅颂;后汉承楚辞兴赋,诗乐府配声。至魏晋宋齐梁陈,三教鼎足文坛兴茂,盛极一时也。延至隋唐,诗坛鼎盛、骚客云集;李杜光照千秋,居易长安纸贵,极尽天下才俊矣。又宋词独辟蹊径,清秀婉约者如清照,大气磅礴者似东坡,豪放铿锵者有幼安,并得陆放翁之悲愤激越、细腻深邃兼备者也。史至元时,杂剧再开新河,曲调通俗诙谐,亦有如汉远光朴流芳百世,皆不失文史之丽珠也。达明清近世,小说现身,雪芹独领风骚,《红楼》一梦惊世人;更兼承恩谑世作《西游》,松龄愤俗写《聊斋》;耐庵妙笔成《水浒》,贯中陈史绎《三国》。何不皆为丽辞状物,奇词复史,华彩文藻美誉一时,方可传世至今日矣? 夫言文必源于自然之道,然修心感悟,惟知之其意者也。
文章论之章基本
章者,理文顺次也。若组织之经纬,木之枝干,鸟兽之骨骼也。文采辞丽,却章浑法紊;必难以切实状物,至情发兴;亦不能风世规民,讥恶扬善矣。
凡四书五经,皆文藻雅丽、章法分明是也。考亭先生以“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八字,道明《中庸》之法度;邠卿注《孟子章句》,以为拟圣;又有《春秋》分条理目,《诗经》状物咏志,足以证文必以章法佐,而典籍方可见于世,是至称之为文章也。
然,何为章之基本?基者,根基,起始也。文章之基何为?始于足下矣。欲使章基上品,则需敦实勉力;非好高骛远可速达之,惟勤勉好学不能违也。
又,本者,条干框架也。干直,则枝条易发,而繁华似锦亦可求;干通,方便汲取日月星辰之精华,山川丘壑之灵秀。此皆辟轮廓,发层架之要务必然矣。
唯异有标章可循,须感悟得其髓耳。言古典万本千章,何不可为基效乎?
夫嗟乎,文有典章而并无定矣!
文章论之基无形
何为无形?无形者,无定式也。基之无定式,如草木之根无固状。世上草木品类繁多,不胜枚举,有相似而无尽同者也。深植地下达数米,蔓延铺张如网者有之;浮植表外,密麻交错如林者亦有之。故只可分大致之类,而无刻板定式也。然理文由基始起,必明其枢要,方可举一反三矣。
笔端开启,试举五例。
一如:推开门户,便见青山绿水。此种始端用者庶众,亦不分体题;无论诗词曲赋散述论,皆可用也。明快简洁,然欲达精品,登堂入室,则甚难矣。
二曰:马首向东,却行西。用者不乏其人,却常误入歧途,始发朝露,行至月落星稀天欲明,路尚不出五里也。
三为:顺时记事,恪守不逮。此法看似中规守矩,行文波澜不惊。多半读之形同嚼蜡,无滋无味,弃之不惜也。
四谓:貌似闲问,却可请君入瓮。其法可为切入,终不能始贯终局。若不能使设局之套,悄然与旨向勾连,首引与枢辖浑然一体,如此理文定然牵强附会,读至云雾山中矣。
五言:状物发情,以兴志。触景生情,兴志于后,本无不可,方家大可妙笔生花;然须经年功力,非庶众皆可为也。状物,需辞赋铺陈之力;发情,则必具比类之巧思;兴志更常为趣向、境界所羁绊,逮有庸碌之辈可呼啸山林,以惊五岳者也!
夫嗟乎:上列五法,皆为妙启。然善用,则文必生辉,滥用,必浑浑噩噩,不知云所云,意所指耳!
文章论之文分品
文品者,文之次第也。凡文必有高下雅俗之别:高雅者,犹如山崖之松柏,躯干正直,叶茂苍然;风凌厉而干不曳,寒霜侵却貌犹荣;伟岸傲苍穹,轩昂示天地。辞藻而温恭,言犀却情切;状物之丽容,不失雍容大度;论色之媚颜,未丧持节风范;如是必文中龙凤也。俗下者,恰似沟渠之藓苔,形体猥亵,气息污淖;攀缘趋势而求生,易容变色以适活;岣嵝藏于阴暗,鬼魅委身角落。文辞亵渎圣贤,言语恶臭难闻,喜哗众取宠,或落井下石;言必过其实,语毒恶伤人;此等断然为文中蛇鼠矣。
度古今之文,品第参差然也。且其中差别亦甚矣。《诗经》虽以雅颂教化于民,子归儒中六义;却亦有郑风谄媚,靡音丧伦失国矣。遍数历代,传文浩瀚,岂有惟高第而无下品乎?然理文之时,当效高雅而非拟流俗也。习学拔萃者,不过十之一二;可得枢辖机要,有七八甚幸矣,又岂可奢望全豹?庶众芸芸,求习精妙而知皮毛二三,已是侥幸也。倘若竟刻意追俗逐流,自甘堕落,又岂能有品高之文生于笔下?
夫嗟乎,世文品第繁缛,习文者却可辨其高下而求之。自是当力求以极品为楷模,而非自趋入沟壑矣。切切。
文章论之品从心
品虽有次第之分,辞风亦可效学于古贤经传名典;然成品非可授世传承者也。品之成,源自于心。
心高,则文品如雪里红梅,迎风傲霜却芳香四溢;心雅,则文品似案头幽兰,素面淡妆犹端庄雅致;心纯,则文品若清水出芙蓉,亭亭玉立而明媚天成;心傲,则文品为冰山雪莲,千丈寒冰然独傲苍穹!此四品,当为文中蛟龙麟凤,自是因心高雅纯傲而生。
亦有次将一等,如心憨,心直,心朴,心实者;虽不如上四品,可策勋底绩,却亦可文有小成,譬如月季、海棠、蔷薇、芍药等,荟萃于万紫千红之中,然群芳总有己风姿矣。如是憨直朴实者,可谓心之中品也。
如若是心毒,心邪,心刁,心恶者,其文必漫谬佞之气。辞藻无品,残心无德,天下无花可喻其意也。夫嗟乎,必欲状其形,则沟渠淤泥,田中杂芜,修罗世中鬼魅魍魉者。此毒邪刁恶心者,必为心之下品也。
夫言:文品可以效先贤,心品却唯有独善其身,自修静养,亦须多趋善近德贤,便渐可改善完臻矣。
文章论之批评诀
文有披注,则可正误;辞有评点,而渐精进,此乃理文修辞之须也。
然披注评点,自有其枢辖精要,非可信笔谩言为之。故彦和曰“……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颠倒黑白古有之,今又何怪哉?可谓知音者难矣。“知多偏好”必是批评之要害耳! “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实为批评之大忌!夫勰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如斯披注评点,近易远难矣。无奈,文品尚需虽心品而定,况乎批评哉?心性上品者,必先自博观,广鉴千珍万宝,而后识真器;迭操琴曲无数,方敢言通声辨律也。心性下流者不然,每以己心度他人之意,自陷迷障,却斥缀文者谬。不解诗经,责《毛注》无析;难晓先秦,言《说文》未语。又见《离骚》,恍若天书;唐诗宋词,爰分格律?
夫嗟乎,批评难乎?不难也!心虚渐学,纯清雅正,又有何难哉?
🍑【课后习作】
本课时课后作业为选做,不影响全勤奖评比。
作业,请大家根据理解,将上述《文章论》写成现代文字,并加上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