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还有在座的“小校友们”:
大家好!
毕业整整二十六年了!虽然第一次回到母校,但校园的一花一草依然亲切如故。“母校”一词据说是20世纪初由一名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的日本外教在第一期毕业典礼讲话时提出的。由于亲切、贴切,后来在全国就流行开来了。的确是这样,母校就像母亲一样养育了我们。记得五一假期的一天晚上,坐公交回家,碰巧遇到我小学时的班主任,美美的聊了一路。她是我印象里最值得尊敬的老师,她的年纪与我母亲相近,她的儿子又与我同班,但因工作在外县,所以一直不太联系,也就无法通过他得知老师的状况,本来单位和家都距离学校很近,但就是一直没有碰见过住在学校退休在家的老师。每次路过学校附近,总期望能见到她,这下总算了却一桩心愿。我想这就是最朴素的母校情结吧。
其实,接到学校的邀约时,除了忐忑,还有兴奋。因为同样可以见到我尊敬的两位大姐式的班主任杨江亭老师,陆宇莺老师了。二十六年了,当时的青涩学生娃现已为人父了。所以,看到在座的“小校友们”格外亲切。演讲,恐怕谈不上,只是想把平日里与女儿就《读书与学习》话题交流沟通的滴滴点点与大家分享、共勉。
一谈“读书学习”,相信大多同学头都炸了。谢谢大家还没有“起哄”!其实,我也与大家一样,都是从“应试教育”的“鬼门关”爬过来的。但是,大家冷静的想过没,“应试教育”你能改变的了吗不管怎么说,相对而言,高考还是我国当下最公平的一种体制,试想一下,如果你不是“官二代、富二代”,那你就完全可以在这个体制下与他(她)们一争高下。所以,换个场合,如果让我给中学同学讲点啥,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去拼吧!因为那是一座人生“独木桥”,没有退路的。我倒是想让你读点书,但你有时间吗!读书与考试之间的轻重你能拿捏的了吗!但现在!人生的频道换了,不论成功还是失败,一切要重新开始了。前面的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你现在要做的,就是不能再为今后的后悔“买单”了!现在,你解放了!你可以真正的读点书了,历练自己,自强自立,来为自己的未来争得尊严。这也是我今天想要给大家讲的东西。
谈起读书,我想问大家,你们能记起你看或买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吗!当然,学习资料除外。这里,我先讲讲我的第一本书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大家应该听说过吧!它是我人生中买的第本非学习资料的书籍(当然,小人书除外),也是我在母校买的第本书,可以说这本书影响了我的人生,也开启了我的读书之路,至今,我还一直珍藏着它。噢,顺便看看我的书柜。来时,我特别从中挑选了几本钟爱的书,待会在提问互动环节送给大家,抛砖引玉。
一、与大家一起谈谈我的“读书观” 古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家说哪个更重要!对,都很重要,实际上讲的是两种获取知识的方式。但“行万里路”视乎很难,通俗讲,“行万里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实践”、“处处留心皆学问”。你想搞懂世界地理,难道非要跑遍全球吗!你要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难道非要每行都去尝试吗!不可能!“行万里路”更重要的是告诉大家: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途径,只不过这种方式更注重“体验、力行”。所以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早在五百年前就说了,“知行合一、知易行难”。人生最宝贵的是时间!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达到人生的目的,做到“知行合一”,那是最圆满的。所以,我想“读万卷书”应该更现实、更经济、更快捷,古代人崇尚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必定包含这层意味。上月,家人在西安红会医院做手术,我陪护了几天,抽空到旁边的陕西省图书馆看了看(第一次去),也算了却一柱心愿。一进门,发现读者主要还是青年学生,很欣慰,毕竟,年轻代表着未来。但仔细看,发现真正读书的并不多,大多是学习考研、做作业的,心里总感觉有点不舒服。晚上,同女儿微信交流,女儿说我OUT了,图书馆里大多是“蹭座”的。OUT不OUT咱不说,但我认为,图书馆本就应该是读书之场所,学习、做作业的那应该去教室、自习室。在崇尚读书的国家里,图书馆是很神圣的,许多国家图书馆、院校图书馆都是私人捐赠或拥有的,都是面向大众开放的。我认为在图书馆里“蹭座”是对读书的一种不尊重或亵(可能有些同学认为过了)。但真的不要以为这是小事,这关系到大家对读书的认知态度。古语讲“慎始、慎微、慎独”,真真能做到这“三慎”,那很可怕呀!十几年来,我坚持在单位上班时间不看私书,因为读书本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利用公家的时间看私书起码感觉不道德。同样,就像大家在学校课堂上看小说、玩手机、睡觉等等一样,不尊重老师的劳动,不珍惜父母的期盼,最终对不起的、后悔的是你自己。我自己常跟女儿讲一个我总结出来的浅显道理一一“后悔法则”。人生充满后悔,但过去的已经无法改变了。常能听到有人逞强好胜说,当时,要是我,怎怎怎!我想说:“历史没有假如,时间不会倒流”,你玩不起的,早一天觉醒,少一些后悔。我想,古代圣人讲究“吾日三省吾身”,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为什么读书、学习!少年周恩来曾发出“为中华崛起”的时代最强音!这是那一代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大家毕竟是凡夫俗子的多,很简单!“学以致用”,再通俗地讲,也就是为能自食其力地立足于社会,为能快乐幸福地生活,就足够了。我刚开始读书的时候,也很狭隘,不服气人家看不起中专生,暗地里较劲,但读着读着,能力慢慢增长了,无论是工作、生活也都慢慢受益了,读起书来也就光明、宽阔了许多了,读书不再是为了较劲。最重要的是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每次从卓越网上淘回来书,总是要第一时间与女儿分享,拍个照,发个微信,介绍一下淘这本书的初衷,潜移默化地传递一种读书学习的“正能量”。记得女儿上初中时,学校要收取些额外的辅导资料费(你们懂得!),班主任让我(家委会)给大家鼓动一下,说实在的,我并不是十分情愿,但女儿在哪,也身不由己。怎么办!思前想后,只好真诚地给大家讲了一个教育投资的故事:王云五(教育家、出版家,自学成オ,“博士之父”,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孙中山秘书、胡适英文老师,主政商务印书馆40余年,国民党元老级人物,学历栏识字,后来到了台湾)在1905年间(也就十七八岁)“按掲”买了一套《大不列百科全书》丛书,三年才付清书款。结果,我的故事和“读书是成本最小的投资”的“忽悠”极大地震动了家长和学生,费用当场几乎全交了,名列年级第一,班主任连连称谢,毕业时,好几个同学还跟女儿谈起这则故事对他(她)们读书学习的影响。
是啊!不光是家长需要引导,年轻人更时时需要引导。客观的讲高考以后大家真正可以开始读书了,因为原来的应试高考毕竟无法逃避,你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读书。现在,大家自由了,解放了,另一段不一样的人生之旅开始了,我们常说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般都很“物质的”(例如:名校、名师),其实,这个起跑线我认为更多的应该指“学习的态度”、“读书的习惯”等(这是内因啊!)有了正确的态度和好的习惯,再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的努力下,掌握正确的方法,不学好、不成功都难啊!因为大家毕竟成人了,即将走向社会了
除了“读书、行路”,当今社会还有一种非常普及的学习工具(互动:估计在座的每一位都有!)对!手机。生活必需品了,除了原本的通讯功能,已经演化出众多科技成果,许多同学一定会用的得心应手,导航个路呀,导航个美食呀、买件漂亮衣服呀等等等等,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双面性,所以,一定要把好东西用好!让它成为我们读书学习的好帮手。一次坐地铁,我看到一位穿校服的小姑娘在手机上学习英语单词,满满的“正能量”吧!原来,我的床头一直放一本《新华字典》,以备读书之用,后来,被我“无情”地用智能手机替换掉了,与时俱进,追求卓越吗!
二、一定要记住:“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当下的社会因为信仰的缺失,很可怕!毕姥爷之流暂且不说,有本书竟然认为林则徐、孙中山是违背经济、政治规律,搅乱了中国历史进程(奇葩!);还有一些言论也竟然诋毁雷锋、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社会到底怎么了!人们到底怎么了!其实,是我们党的宣传教育出问题了。就拿“抗日神剧”堂而皇之地公映,神的一場糊涂!大家可能都知道吧,很可笑,也很悲哀!可见,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茫然,人们的信仰标准模糊了!再拿现在社会全盘否定《二十四孝》来说(举例:董水卖身葬母、郭巨埋儿养母、王祥卧冰求鲤),我认为当今社会“十恶不赦”的事太多了,远比《二十四孝》中的所谓的“封建余”可恶百倍,远比古代“十恶更让人不赦”。《二十四孝》之所以能流传千年,还是有其生命力的,还是为弘扬人间孝道,约束人们的道德规范发挥过其积极的作用的。一定要认清历史、认清真相,真的不敢再“无知者无畏”了啊!如同中医也曾饱受非议(骗人!鲁迅),但她毕竟护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她是有“根”的,有科学依据的。所以,读书也一样,一定要读经典的好书,毕竟当下中国既是世界“出版大国”,又是“垃圾书大国”。
我是一个特别崇尚传统的人,所以,我认为读书首先要读一些经典的传统书籍。生活中常常能听到“……,没文化”或“没文化,式的评语,我就琢磨,此类“没文化”到底怎么界定?得到的答案
一般会是指“没念过几年书,没读过几本书”!我看,不尽然。也别纵观历史,就说说当下,读过书,却没有教化的人,多得去了(哪一个贪官没少读过书,哪一个贪官不是高学历)!而有礼数,但没读过几年书的,也大有人在(朴素的乡情!)!归根结底,我认为大家并没有真真弄懂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是人类顶礼膜拜的文明代表。在中国,文化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而“教化”才是这个词的核心所在。文化确实是需要通过学习得来的,但读书仅仅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罢了,并不能代表学习方式的全部,更不要说代表文化了。劳动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文化;社会实践也是种学习、一种文化等等吧。无论是《论语》中的“不学礼,无以立”还是《弟子规》中的“有余力、则学文”,无不告诚人们“读书”并不是教化的第一要务。《三字经》相信大家都会背上个三五十句吧,其间的哲学思想一点就通,你如我特别喜欢的一句“性相近、习相远”,同样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的两个小孩,有可能一个会成长为国家栋梁,另一个却会堕落为人民公敌(复旦大学投毒案)。有时细想下,你会觉得可笑,古时《三字经》是孩提时的必修课,父母是天然的老师,而现在《三字经》竟然邀请中国顶级教授在央视黄金频道给大人们讲。不可笑!一点都不可笑!这就是我们在补课,补上这教化的第一课,毕竟这教化已被几代人漠视了,特别是从“文革”以后。当然,可能会有不同意见:我家民风淳朴,教化天成,无需此课。我诚然接受,欣然赞同,一位生活在农村的普通老太太的礼数、教化不一定比在座的各位差。但功利盛行的当下,读书温习一下,倒也无妨,毕竟这是做人之本啊!人都做不好,又谈何做事!为什么几千年前的东西至今还没有过时,还在教化着我们!对!是因为人性没有改变,善恶、美丑、名利没有改变,所以老祖先早就为我们都总结了。其次,要读一些历史方面的书,为什么呢!因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无论工作、生活、学习,历史一直是我最敬仰的老师。在我的藏书里,概括地说,几乎全可以称得上是历史类书籍。形容历史博大精深最恰当的词莫过于“浩瀚”了。历史是一部百科全书,对于每个人来讲,可能是最实用的,也是最通俗的,无论你是想当官,还是想挣钱:想长寿,还是想幸福。历史有时她象一部电影,通俗而直观,从象牙塔到市井坊,人们都可娓娓道来:有时她象一座大卖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时她象一瓶纯净水,需要你来甄别她的纯度和真伪:有时她又象一把双刃剑,有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直撞得头破血流,依然不回头:而有人却活得那么恬静、惬意、美好(为什么许多大家、佛家都长寿)。所以,要学会尊重历史、敬畏历史、认知历史,然后才会去正确地应用、实践历史,才会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人这里我向大家介绍几本既通俗又经典的书:響如昌思勉的《中国大历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全球通史》、通识系列十五讲《欧洲文明》、《美国历史》、《中国历史》。当然这里讲的“历史”很宽泛,多实指人文社科的,这里我还是要向大家介绍我钟爱的北京大学出版社通识系列十五讲:《美学》、《宗教学基础》、《唐诗宋词》、《俄罗斯文化》、《传统建筑》、《道教文化》等等,都是通俗易懂的,大家肯定有兴趣且能看得进去的书,因为,它的核心是通识,我认为,“通识”才是最终决定一个人层次高低的准绳,而不是“学历”。
哲学的书一定要读!哲学是最基础的、最通识、最实用的学问哲学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哲学是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的……总之,哲学有数不胜数的诠释。有人说过,哲学是把简单的东西变复杂,科学是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我有同感。记得高中时代哲学虽然不是最枯燥的,但基本上也是属于那种乏然无味的,只能硬着头皮记呀、背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时,对世界的认知真的好像是一片混沌的。但哲学的思想其实无处、无时不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只是你可能没有觉察、意识。
真正领我步入哲学殿堂的应该是古今中外的“大师们”。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里的兴趣是指好奇、纳闷、喜爱、神往等等吧。对“大师们”的景仰和迷恋使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或共同点),那就是大师们首先都是哲学家,其次都相对长寿,都是那么儒雅、谦卑、恬静、大气、多才、快乐…。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还是欧洲“精神家园”一一希腊的先哲:无论是欧洲“文艺复兴”乃至启蒙运动的思想家,还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特别是他们身上熠熠闪烁的哲学光芒,总是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当然,毛泽东、***也是肯定少不了的“大家”,记得尼克松总统访华时,毛主席就说:“我和你尼克松只谈哲学”:而小平同志“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哲学思想一直引领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方向。
记得黑格尔曾说过,“中国无哲学”!我不敢妄加评论,我认为这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来不同的表达方式。西方哲学崇尚系统、理论,中国哲学更侧重于简约、思想。中国的《(易经》、《道德经》、《论语》、《孟子》、《庄子》、《大学》、《中庸》等等儒道哲学经典,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虽然已时过数千年,但依然光耀寰宇,让世界顶礼膜拜。这就是中国哲学的魅力吧。
另外,历史的主角终究是人,同理,“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还要读一些大师的传记、书。你響如严复、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章太炎、蔡元培、赵元任、钱穆、梁漱溟、钱钟书、冯友兰、郭沫若、鲁迅等一大批清末民初的大师们。史学界称这是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又ー次“百家争鸣”的年代。那时的教育大家蔡元培先生就划时代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也正是由于这“美的滋养”生生不息,才铸就了这大师辈出、经典辈出的年代。
二十一世纪初的钱学森老人满怀激情地向党和国家领导人问到:“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世纪之问”。答案众多,然而,我的理解是人文失去了“美”的滋润,世界岂能不苍白!“美”是现代文明的一根“救命稻草”,是人类的种精神信仰。正因为有了“美”,我们才能敬畏自然,才能感动生命,才能激扬人生,才能孕育爱的源泉。所以,我们还要读一些能激发出人间之美的书,例如朱天曙的《中国书法史》、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林语堂的《苏东坡》、唐云的《走近中医》、朱幼棣的《后望书》、沈宗濂的《西藏和西藏人》等等。
小说我是主观上排斥的,主要是因为小说一般比较费时读,人生的时间真的很宝贵:另外小说中艺术塑造的成分势必多一点,难免与真实有一定的差距。其实,我也知道这个理由比较牵强。但对好的小说,我还是心存敬畏的,因为一部好的小说是作者用心、甚至用生命写出来的,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等,对于这类文学著作是要“呕心沥血”般地来读的,我是承担不起那份爱的,所以,也只能忍痛割爱了一一不读小说。当然,也有例外,譬如金庸的书,我的书架上唯一一本小说就是《天龙八部》,真的好!另外,曹雪芹的《红楼梦》虽然上学时瞎读过,但我计划等工作真正闲下来的时候,一定会去精读的,毕竟一本书竟然成了一门学科一一红学,多么大的吸引力啊。当然,我读过中华书局出版社的《曹雪芹传》,还有通识系列《红楼梦十五讲》,很神奇的一个人本书,所以,大家在读《红楼梦》前,一定要先读懂《曹雪芹》和他生活的那段历史。
再次,就是要读一些专业(财经商贸、旅游服务、信息科技)的书。臂如我们原来的课本,说实话,很难读,一般都提不起兴趣。好在,现在的课本増加了许多案例教学,鲜活了许多。但不管怎样,这是你现阶段必须读的,这类读书我又称“头悬梁、锥刺骨”式的学习。但对你们大家“应试教育”已经过去了,现在转变为“职业教育”了,将来要靠它吃饭呀!这就要求大家学习的态度也要转变了,怎么转变!我觉得可以尝试靠读外围一些书籍、关注一下时事经济来激发“兴趣”。例如财经商贸类的,我介绍大家可以读读以下几本书:钱的中国经济史》,《顾准文集》,梁小民的《读经济学书》、《话经济学人》,吴晓波的《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一一吴敬琏》,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还有《格林斯潘》、《股神巴菲特》等。信息科技类的,我介绍你应该读读通识系列十五讲江晓原《科学史》,吴国盛的《科学的历程》,还要读《马云传》、《乔布斯传》、《任正非》、《钢铁侠》。只有这样一点一滴的兴趣积淀,才能激发你学习专业的热情,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和原理,才能给大家解释什么是拉动GDP的“三驾马车”!为什么我们要成立“亚投行”!“一带一路”会给目前的经济下行带来哪些转变!“互联网”经济的春天到了吗!工业4.0是什么玩意!
三、一定要读点“正能量”的书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它也必然会衍生出一些负面的东西来,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有些人就把持不住了,跳了出来,诋毁“改革开放”,甚至诋毁“总设计师”,很可怕!就像刚刚狠狠栽了一跤的“毕姥爷”,平常里说的废话太多,看得好书太少。所以,近年来,社会创造出“正能量”这一词,我觉得这个词很好,很及时,特别是我们的学生的确需要有人来引导他(她)们的“正能量”,毕竟,他(她)们正处于思想建立期、形成期,毕竟我们的教育宣传缺失了一块很重要的东西(前一段时间延安吴起发生一起坐辱女红军雕像头拍照的撒野事件,太可怕了!我宁愿相信那孩子有神经病)。
平日里,我也很激进,但终究会回归理性。我是一名党员,起初对成为一名党员很不积极,当时,我的领导是一位老大姐,她极力撮合我入党,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感激她。因为工作接待、“近水楼台”的关系,我对圣地延安的革命资源接触较多,慢慢的,对党的认识对“党的延安时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了。所以在此我特别插一段,简单地讲讲“党的延安时期”。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建立了举世瞩目的新中国。对此,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延安人,我是无比自豪的!同时,我坚信圣地延安和延安人民永远会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第一受益者。翻开新中国建立后党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当我们的党遇到重大困难和挫折时,大家首先想到的总是“党的延安时期”,也总会从中得到启发和信心,从而“从胜利走向胜利”。主席谈到映北时说,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真的,当时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很可怜!衣衫權楼几千人,实际上真的是没地去了。你很难想象这几千人十几年后竟然干出这么伟大的事业来。的确是陕北人民养育了中国革命,是小米加步枪推翻了蒋家王朝当然,共产党抓住了两次历史机遇,一是“西安事变”,让我们的党得以扎根延安这片厚土,休养生息;二是抗战胜利后利用美苏博奔接管东北,从而得到军事、经济上的保障(最肥的一块!),最终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但归根结底,共产党胜利的核心是得益于人民的支持,“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其实,解放战争的进程之短,绝大多数共产党人是不敢想的。用一个词形容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很恰当,“摧枯拉朽”(扳枯树枝、抠铁锈相信大家都有这个感觉吧)!真的都创造了历史奇迹,细想一下当下的反腐,也很可怕,真的再不抓,要“亡党亡国”的!苏联解体不就是又一鮮活的例证吗!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信念,要读慌这段历史,要关心“政治”。说实话,相对西方社会,关心政治一直是我们中国“群众”的一个短板,但这种政治漠然无疑就是一种纵容,一种对党的干部失徳、失职的纵容。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举世瞩目,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不容抹杀。但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我们也是有代价的,最重要的代价莫过于信仰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民群众就是我们中国最大的“在野党”。“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水远是世界上所有政党首先要处理好的核心关系,我们的党早在革命初期就把这种关系定位为“鱼水关系”、“血肉关系”,延安整风运动中更是把“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升华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星移斗转,为什么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单单要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作为时代的主旋律?我想应该是时代的呼声吧!经济方面的改革开放是老百姓最大的红利,没有错,但政治又何尝不是啊!很可笑,当下还有一种偏见,就是把现代社会一些丑恶的东西都归罪于改革开放,甚至诋毁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一一***同志。人们只记住了“先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富起来”,而忽略了“然后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老人家坚强地实现了“先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富起来”,但老人家带着遗憾走了,“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接力棒”交给了下一代们!“公平公正”要靠政治改革来保障,政治改革才是老百姓的第一红利!要真正读懂这三十年,就必须先读懂新中国成立后的那二十多年。所以,我建议这两本书值得一读,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傅高义的《***时代》。
四、读书学习的方法
记得,大家高考一完,流行一个庆贺动作就是“扔书”,可以理解,但学习是扔不掉的,书本是扔不完的。参加工作后,大家一样还需要读书学习,还需要参加各种考试,只不过方向变了,但要求更扎实了,所以,大家不要庆贺得太早,也不要害怕。读书学习真得是一辈子的事,这个准备,大家一定要有。如果说以前读书学习更多有“应试”的成分,那以后就是真正的“学以致用”了,没有捷径可走了。读书学习一定要思考,要举一反三,要融会贯通,古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在当下信息科技日新月异,一定要用好“网络”这一工具,例如电脑、手机。另外,大家一定要了解了解《逻辑学》,因为逻辑对于一个人的读书学习、工作生活都很重要记得,我们在校期间有一门课程叫《形式逻辑》,书很薄,但至今没什么印象,除了“逻辑”二字。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通常说某人逻辑性强不强、某人说话合不合逻辑等等。“逻辑”虽然相对普通人来讲是有点晦涩,但逻辑的思想实实在在保留在每一个人的大脑中,不管你关注不关注、认识不认识。工作生活中,你都将会有意识无意识地与其相逢。我单位有一校园分配来的大学生,情商很高,但工作逻辑性很差,起初,大家对他期望很高,但后来,慢慢地大家都有点失望放弃了。平日里,我一直信奉“规律为王”,通俗也叫“实事求是”。工作生活中,你总能遇到一些“不靠谱”的“正常事”。所以,不妨学点逻辑,把命运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读书学习贵在坚持。多年米,我坚持每晚1-2小时的读书时间。电视除了经济新闻、体育比赛以及风台、央视八、九套节目等外,其余的基本不看,当然(开玩笑)关键还是掌握不了“遥控器”。电脑的作用也基本上是査査资料,淘淘书,测览一下国内外重大新闻。良好的习惯总会是成功的开始。读书学习切忌别想一口吃个大胖子,要一点一点的哨,所以,刚开始时,杂志、报纸这类快餐式读物一定要接触,然后,慢慢升级,读一些通俗的精品,再往后,就是经典原著。有时,一些书也很晦涩,看着看着,看不下去了,那就暂撇一边让脑袋闲会。再如写东西,先别急着下笔,一定先理理框架,把势先扎起来,然后再往里添加血肉,最后再撒点作料,润色淘色,这样写的东西才饱满有味。
家里的书我是概不外借的(其实,话说回来,当今社会,也真没几个人借你的书读),真的不是我小气,实在是因为我读书的“坏”习惯一一“涂鸦式”读书法,不动笔就不看书!如电视里、微信里看到一则有益的信息,我都要随手记下;另外,时不时地写一些心得体会,给谁看的!给女儿。女儿永远是我第一读者,因为担心女儿走上一条“无知者无畏”的险途。后来,成了行里的“青年导师”了有了责任了,便也在内部系统刊物上发表发表。“涂鸦式”读书法也是一种积累,慢慢的,写起东西来得心应手,顺带着,字也写的有模有样了。
对书的热爱也一定会诱发你对书店的热爱。以前西安出差,我是定会去小赛嘉汇汉唐书城的,记得去年我去台湾游览,很晚结東天紧张的行程回到酒店,我还是一个人偷偷打的专程到台北的诚品书店逛了運(了却我一个心愿:在台湾诚品买本书)。因为行程太紧,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那一定会后悔死了
人生需要激情,生命需要激情。前两天,公交车上听到两位中年妇女聊天,说她快八十的老父亲刚学会了微信,整天在专门建的亲戚群里问这问那,你还非要赶紧回应,有意思,我真想给这位老人点个赞:活到老、学到老!
同样,人生需要自信,自信对年轻人来讲,尤为重要。讲一个故事:我接触过一位青年俊才,虽然起初短短几次,但由衷的敬意扑面而来。很年轻,74年的,学校里学土建的:很有钱,实力排前几的很低调,常穿个布鞋,默默地支助了许多贫困学生;爱读书、旅行,没有不良嗜好;很有思想和远见,不仅仅体现在生意上、专业上。最为关键的是他很自信,不是一般的自信,因为他患有严重的“嘴聋”(赵氏小品语一一结巴)。但无论在哪,他水远是主角,永远是演讲者,永远挡不住自己“话痨”般的嘴巴,有他在,根本没有别人插话的份,生生地平添了更多的亲近和怜爱。就是这样一位有钱的“行者”见多识广、幽默风趣、自信执着、大气成功,就这四四一十六个字,全了。每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空穴来风的,善于学习肯定是少不了的。个人的见多识广背定离不开他对世界的认识,一个人的幽默风趣源自他肚子里的东西,一个人的自信执着,“嘴聋”是挡不住的。我给女儿说,学吧!真真的成功者就像一本好书,值得你去慢慢地品味那字里行间的东西的。
想必我的朋友不会介意我对他的“消费”,但我会送上最美好的祝愿来回报的。上天视乎很公平,你很有钱了,他总会给你留点遗憾,不让你完美;但有时上天也好像不公平,人家那样难得的执着、自信,你就不能网开一面吗?看来,上天自己也不一定公平、完美!其实唯物主义者心里本就没有“天”,谁又会在意你的公平和不公平哪!对于我的朋友来讲,自己就是那片“天”!大家也同样,美好的未来向来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形容一个人经历丰富时,人们总爱自夸,“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但我要说,当你读的书比他过的桥还多时,他也一定会另眼相看你的!
钱钟书说,“诸多美好中,读书是一柱”。钱钟书的爱人、百岁高龄的作家杨绛先生告诫一个诉说自己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青年人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当然,林语堂也说了,“演讲应该和女人的裙子一样,越短越好”。今天,我啰嗦的太多了,裙子都快成旗袍了。
总之,一句话:希望五年、十年之后,大家还能记得,前些年一位普通的高年级校友,讲了一些老实话,还有点用。就足够了!谢谢大家!
ニ0一五年五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