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潦迹》
首先要感谢你们看完这篇不知所云的文章。
历经千辛万苦《潦迹》终于完成了,打下END的时候还有些小小的感慨,毕竟自己一向是个拖拉的人,《潦迹》却在暑假的四十几天完结了。
《潦迹》不是第一篇文章,但却是第一次在网上发表的文章。《潦迹》的灵感来源自己的一个梦境,是关于我和初三爱慕过的一个少年,在物理补课相识,做了同桌,成了朋友,我俩一般都会比上课时间早上二十分钟到,所以在那段空白的时间里大多都是各自安静的做作业,互相请教,有时也会说说闲话,但他只补了半个学期,虽然在同一个学校,也因为班级原因很少碰面,留下QQ的联系方式也很少联系,最后中考后,就各奔东西了。
梦境的内容很简单,他坐在最后一排靠着窗子的位置,冬日午后的阳光很柔很暖,他就安静的坐在那里写作业,当时自己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你过得好不好。”但也许梦境是发不出声音的,我没有听见自己的声音,也没有听到他的回答,他甚至都没有停下忙碌,好像我根本不存在。我就这么静静的看着他,直到梦醒。距离那个梦已有一年,我再没有梦到过他。和自己媳妇谈论的时候,媳妇说这是应该是我在那段时间里印象最深刻最留念的场景。
在梦里虚度一场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渴望。
这就是《潦迹》的写作核心。其实个人不太喜欢这篇,因为越写越觉得不论马克还是爱德华多都像是个怨妇(反正我的文里马克很不马克,华多也很不华多),而电影里的他们根本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与《潦迹》一起同步的还有另一篇,但是那一篇说来就惭愧了,从去年一直拖到现在还在磕磕绊绊,但我却很钟爱那篇,但是发现自己的文笔还是配不上,着实是一个遗憾。
《潦迹》中选的几个镜头是我在电影里十分钟爱的场景,也是我认为马克对于那段时光印象最深刻的几个片段。关于马克到底是马扎还是马渣,和媳妇在一起讨论时,最终得到的结论是,没有马渣就没有马扎。马克渣是因为他欺骗了爱德华多,而他的渣最终使得马扎这个名字家喻户晓。爱德华多和马克之间的症结,是没有共同语言。肖恩不是根本原因,他算是外部原因的一个。因为在影片中,爱德华多对于网络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获益以及他和马克创造的,这也是他反复强调的“我们”的说法。但是马克不同,他把网站看作追求与信仰,并且在他看来,不理解他的信仰的人,是不配和他称“我们”的,也许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加州的雨夜也是这个道理。马克明明可以安抚爱德华多,使他冷静下来,但他却在爱德华多违抗父命放了他鸽子又淋了一场大雨后,尖锐的指责了他的错误,无视他的努力,他忘了爱德华多的骄傲和责任,忘记了爱德华多对他的顺从与溺爱不代表他没有自己的原则,最终就酿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结局。
但是这些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所以我在《潦迹》里写下了马克为此采取的措施,但为什么事件还是无法阻止的发生,是因为《潦迹》的大背景是梦啊,梦的源头来来自于现实,而且有受虐体制的我最近迷上了那种知道结局却无法改变的无助感(打死这个祸害社会的人)。最后马克因为FB而放弃爱德华多就是我私人揣测和设置了,不然怎么BE结尾呢?
《潦迹》被我死不要脸的分成了十一节(有些强迫症的我尴尬癌都犯了)主要是要符合文章BE的基调,十二刚好是钟面走了一圈,十一离圆满就断了那么一点点,但那就是不圆满。虽然结局不尽如人意,但是过程很甜啊,这篇文算是糖里有玻璃渣吧。
至于《潦迹》为什么叫潦迹,如果我说我想名字的时候脑袋里就蹦出这两个词而我也发现这念起来好像也蛮好听的就用了,你们会信吗?
再次感谢耐着性子读完这篇文章的你们(鞠躬),下次写文之前我一定搞清季节,大雪过去居然梧桐叶子还没掉光,简直反自然了。(摸摸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