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用
著名作家、北大教授曹文轩有一次在给北大中文系新生的入学演讲中,谈到他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阅读与不阅读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读书可以帮我们壮大经验并创造经验。天下之事,人不可件件亲自实践。个人之经验,亦如九牛一毛、沧海一粟。通过博览群书,可以让一个身居斗室之人,饱览天下之人与事,岂不快哉、壮哉?读书养性。读书人内心宁静,不骄躁,所以更加浪漫。苏轼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和不读书之人的气质是不一样的。读书能帮助我们发现前方。读书人读着读着就有了过去、现在和风景无边的前方。阅读是一种优雅的姿态。见过玛丽莲·梦露读书的样子吗?这位性感女神阅读时的专注表情也是极致的优雅。阅读从根本上讲一种人道主义行为。最后,天堂是一座图书馆。阿根廷前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关于读书之用,曹文轩教授从人生长河的宏观层面总结了七点,需要日久的积累与历练才能愈发显现受益的用处。读书、读人、读世界都是帮助我们自我提升,心智成长的途径。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做不到阅人无数,也无法将足迹踏遍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可以博览群书。通过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增长智慧,滋养灵魂。通过读书,可以见天地,见众生,最终找到自己。
读书之无用
人生第一次发现阅读的乐趣是在小学五、六年级。家里有个书柜,有很多文学名著。五、六年级的暑假,读了沈从文、赵树理、曹禺、鲁迅、茅盾的作品文集,还读了《荷马史诗》、《玩偶之家》、《复活》。还有一些记不清了。那时候还太小,只读着故事情节,对这些文学作品背后深厚的意义没有任何发掘,也无从理解。仍记得当时端着书本阅读,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个人内心欢腾着。
后来内心变得躁动,很少去享受阅读本身。读过一些书,但身心的浮躁之气未去,功利心未去,读过便忘,很少有真正沉淀下来的东西。直到三年前的一个寒假,这种阅读之欢再次出现。归功于内心的平静。一壶茶、一本书,不知不觉中就过了一天。
当时读了国学大师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有一个观点印象尤为深刻。关于吃饭这个问题,佛家认为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也可说都是人的食粮。一日三餐,因人而异,不同时间段吃的,叫做段食。除了吃饭外,还有思食,是指精神食粮。当一个人苦闷到极点,灰心到极点时,如没有精神食粮也会死掉。另外还有触食,触食就是感受,可理解为经历的人、事、物的感受对你的精神喂养。识食,阿赖耶识的功能,支持生命的存在。
��关于这个思食,这个精神食粮,我颇有感触。我们常说,书籍就是精神食粮。我是多久没有好好读一本书,多久没有进食思食了!难怪内在浅薄,精神渐至枯萎!可是,带着这种自我批判是没用的。完全沉浸在阅读之欢当中,忘记这个功利的世界,也忘记了时间。过不久,便忘记了那本书讲的大部分内容,留下来的是对佛法完全不同以往的认识。还有,享受读书之无用,体验阅读之静美。
刚出发,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那以后,开始培养阅读的习惯。开始从图书馆借书或自己买,还买了kindle,平板电脑和手机都同步下载了超星移动图书馆、当当读书、豆瓣读书等。不过,还是喜欢捧着纸书的感觉。
1、信息量较大,看待事情的视野扩大了,明白要站在更高的层次和多个角度去考量;
2、看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更多可能和希望;
3、仿佛一位良师或益友,看到自己思维中的暗点,心灵的创伤;
4、很少自我意淫,很少莫名激动情绪高昂或抑郁灰暗或大悲大喜,也很少庸人自扰担心未来。
欣喜。继续前行。
读书,没那么简单
能说自己是阅读爱好者吗?读书,没那么简单。
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更容易迷失方向,我们变得更加焦虑与饥渴。关注的出版社又推出了新书单,都感兴趣都想看怎么办,先收着!每天看到各类“深度好文”,读一遍不够怎么办,没时间读怎么办,先收着!一个月下来,积累了上百本书的书单和数百篇各类“深度好文”,还是没时间处理。一天24个小时,除了上班、家务、育儿,睡觉的时间都不太够,哪还有时间来慢慢读书。
互联网时代,唯快不破!可,我无法破这个“快”。深知读书没有捷径,只能一本本的读,慢慢的积累。读书,真没那么简单。
想读文学,想了解众生百态,写好的文字。
想读历史,去掉善恶评判,了解历史大势。
想读心理学,了解心理创伤的造成与愈疗,于己于人。
更想读佛家、道家……。了解宇宙真理,万物之源。
还想读专业方面的,想多get一些技能,保障经济基础。
……
想读的书太多,还是想得太多?是不是该想少一点?真正的修行者,一辈子一个器物就够了,例如扫地僧。
或许想知道、想了解、想明白本身也是一种妄念。不要想那么多,一本本书的读,怀着一颗欢喜自在的心就好。或许,读着读着,天地又开阔了,正如曹文轩教授说的“风景无边的前方”。
各位走过路过的大侠,关于读书,请指点指点在下,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