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诸葛丞相出祁山,围天水,虏姜维。那年,他说,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相信,诸葛亮是痛恨战争的,童年少年的颠沛流离,在徐州的战火中,那样触目惊心;出山后的惊心动魄,在当阳的血腥里,在赤壁的大火中,在失了荆州的痛里,在白帝呜咽的风里,在他一次次不得不面对的战争里,这一次次的战争,使他苍老,更使他孤独。
一夫有死,皆亮之罪。这句话看起来是夸张的。可是我倒愿意相信,他的确这样自责,他为自己带来的战争,自责过,愧疚过。却依旧要这样走下去。
于是,问题来了,他为什么要北伐呢?
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看,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又因人而异。那么多人不理解他举国之力北伐,而在他的心里,北伐是价值是极大的,而这样的价值,不是为了他。
他的中军大帐内,那地图上有密密麻麻的线,曲折蜿蜒,从成都一路向北,所有的线路,所有的梦想,都指向那里——长安。
长安啊长安,为了你,究竟牺牲了多少呢?
他的乔儿惊马坠崖,他的幼常痛失街亭,他领着大军在苍茫祁山进进出出,他上书年轻的帝王,自贬三级,可是,他还是要北伐。
他的《前出师表》忠肝义胆,他的《后出师表》死而后已,可是,我总是会想起他的《谢贺者》,想起那句,一夫有死,皆亮之罪。可惜,就算是他的罪过,他也要走下去。
穷兵黩武,有人这样说他。
偏安一隅不好吗?成都美得那样醉人,何必要去祁山吹苍凉的风?何必让那白衣羽扇染了血腥?
可惜,他有他的执着,他的理想。
他会记起少年时那战火熏黑了天空,记起人们的哀嚎哭泣。可是,他还是要北伐。他向着长安出发,一次次。
于是,他说,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他并非不知道战争的惨痛,可是,他那样想用这样的战争换来长久的和平。
他没有做到。
不过,这些就够了。
一夫有死,皆亮之罪。读来几遍,依旧有着震撼。他承受着这样的罪过,却仍旧带着心里的伤前进,这怎能是穷兵黩武?这又怎能是他的错?
或许,他已经认了错了,可是他必须带着这样的“错”前行。我不想评价他北伐的对错,毕竟,这样的事情,千古无定论。
一夫有死,皆亮之罪。这或许,是他最无奈的错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