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住处只隔着几栋楼,500米不到,走几步路就能吃到母亲刚刚端上桌的香喷喷的美食,我想我应该是天底下最最有福气的女儿。
母亲的厨艺可是一流。很可惜我没能学到十之一二,她说是我的心思不在此处。煎炒烹炸、闷溜熬炖,都是她的拿手好戏,在厨房里转一圈,不一会儿五六个菜齐齐上桌,色香味俱全是常有的事。若是赶上年节,现包现煮的饺子是必有的,为了照顾家里各个人的口味,有时会做好几种馅,那透亮晶晶的饺皮,圆鼓鼓的各式美味的饺馅,准让你馋涎欲滴;最拿手的还是东北菜的做法,红烧排骨、白肉血肠、小鸡炖蘑菇、地三鲜、酱牛肉、时蔬小炒等等,其中清炖鲤鱼的做法用料最特别,味道独特,那鲜嫩嫩的口感会让你回味无穷(原谅我平时对美食的不关注,不能记住二三,难以绘出其全貌)。
小时候,因为父亲好客,家里常常有客人留下来吃饭,母亲不厌其烦地招待,还教我们用餐的礼仪规矩,一般我们小孩子是不能和客人同桌的,要请长辈和客人先吃,即使是熟客让我们上桌,我们也是在最下座,母亲自己则忙前忙后一直侍候着添菜盛饭,端茶倒水,等到最后才吃,无论多么辛苦,却始终笑脸相迎。饮食文化中可见人品,母亲于一餐一饭中显示出的谦让和气,待人真诚,心地善良,态度谦恭,做事思虑周全,言语温和,让亲朋好友无不称赞。
母亲常说,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文化不多的母亲也许不知道孟子说的那句“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而在生活中她却做到了,她有一颗善良的心,懂得爱别人,礼让尊敬别人。只要你尊重别人,别人就一定会以百倍的尊重来回报你,这就是“以心换心”啊,也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德。所以,现在母亲每每回老家探亲小住,总是能得到亲人们的热情接待,相处得十分融洽,她还时常念念不忘:“你舅妈年纪大了,待我更亲了,就像我老妈一样……我那侄媳妇真是百里挑一,那个热乎啊,家里老老小小都照顾得周到……你爸爸不在了,你叔叔婶婶就是咱们最亲的人了,他们没日没夜地伺候着你爷爷,也希望你们多回去看看……”
记得前年冬天爷爷病重的时候,昏迷中念叨着母亲的名字,母亲急急收拾了东西回去,床前膝下,精心照顾,那时候爷爷已经恍惚不认得人了,但他只要能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是:“淑华(妈妈的名字)走没?让她再住几天……”母亲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自己老爹走得早,公公待她如女,她也待公公如自己老爹,心中牵挂,只道不能常常尽孝,母亲总是对我们姐妹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人都有老的一天,我们没能常年在老人身旁侍候,你们要对叔婶好……”上孝父母,下教子女,这是母亲教给我们的道理,她也是这么做的。养育之恩不可忘,赡养之责不可负,这也正是为人的最基本的准则。
母亲从小受“三纲五常”教化,虽未读多少书,却谨遵妇德,嫁夫从夫,一直以父亲为一家之主,从小母亲就告诉我们,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今天想来,这正是“弟子规”的内容啊!父亲有学识,有能力,母亲引以为豪,她也教育我们好好学习,做有学问的人,因此在那个物质匮乏经济正处于发展的时期,我的父亲母亲靠着智慧和汗水白手起家,并在那个“女孩子上学没什么用,不如早点嫁人”的时代,坚持供我们姐妹俩上学,我这个因超生而挨罚了的二胎才因此成了第一个飞出农家考上大学的金凤凰。
母亲同样具有远见卓识。她自己读书不多,却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她尊重有文化的人,并用一生的言传身教为我们书写了一部为人处世的“无字之书”;她勤劳能干,持家有方,日间劳作夜间缝补,不怕苦不怕累,使得家中从一穷二白到渐渐小康;她坚韧执着,乐观积极,一次次面对命运的打击挺起身来,如耐寒的松柏,风雪过后,依然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