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6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之后,毫无疑问李安一定会在电影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可以说除了《绿巨人浩克》口碑和票房都没有好结果以外,从最开始的“父亲三部曲”到最近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佳作。
李安的电影题材涉猎极广,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是他电影里最为显著的特点。这一点在最初的的三部曲里尤为突出,其中《喜宴》更是逾越了文化和性别的边界。
同样都是关于同性恋的素材,尽管后期的《断背山》获得了更多的荣誉,但在文化的交流以及东方观众的接受度上来看《喜宴》显然更适合我们一起走进李安的内心世界。
寻找身份的认同感一直都是李安影视作品里不变的主题,这一点和李安特殊的身份背景脱不开关系。由于父辈因为战争逃离到台湾后出生的李安对大陆并没有父辈那么强烈的执着,而少时留学海外的经历又让他更加难以融入身处的环境。在台湾有渴望回到大陆的父母,在大陆都被别人看做台湾人,在美国又被看成是亚洲人,“局外人”这个标签从始至终都一直跟随者李安。
在当今社会同性恋同样作为一个急切寻找身份认同的群体用来表现李安的内心可以说是非常适合的。如果是单纯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下这样的题材或许或更加难以处理,而影片里华人伟同和美国人赛门之间的故事不但不会冲淡这种反差,反而让透过不同文化的碰撞让观众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矛盾产生的原因以及该如何更好的去面对类似的问题。
《喜宴》里一共有5个主要角色,如何保持角色之间的平衡成为影片自始至终需要处理的问题。
为了维持这种平衡,每个人都绞尽脑汁,而伟同的父母之所以被蒙在鼓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的隔阂,这恰恰也是文化交流之间最基本也是最大的问题。这种由于语言而引发戏剧冲突的手法在李安前一部作品《推手》里更加明显。
其中有一个片段让我惊出一身冷汗,当父亲在椅子上睡着的时候,伟同伸出手探了探父亲的呼吸。显然这是导演故意加入的镜头,表现出了伟同在这种个人和体制对抗下的无奈,甚至生出了“如果父亲不在了,问题能不能解决呢?”这种想法。这种不经意间表现出人物及其挣扎的心态显然是非常高明的,这样的镜头明显比那种人物单纯痛哭的镜头更有张力,这也是李安作品的另外一个特点,需要你仔细的观察和体会才能察觉到。
除了明显的戏剧冲突和细腻的镜头,本片的语言也非常有趣。
首先是会英语的伟同三人和听不懂英文的父母在生活中的不方便。当赛门和伟同用英语谈论着威威怀孕的事情时,母亲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于是用华语问道:“是不是伟同忘了付房租啊?”
类似这样的场景常常会让观众捧腹大笑,而整个电影里最有意思的是两个地方的台词。
首先是在婚礼上当那些美国宾客对华人婚礼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习俗感到奇怪的时候,由李安客串的客人回答道:“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这个耐人寻味的回答很明显即是导演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压抑所做的批判,也是导演希望把观众从轻松诙谐的氛围里拉出来而好好思考影片真正想要表达和反思的东西。这里有些刻意,我觉得可以更加委婉一点,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中国人长时间的隐忍才造成这样的局面,而李安这个“局外人”现在这么直接的喊出来会不会更有冲击力呢?
第二句台词更加具有争议性,甚至很多电影人专门提到了此处。当伟同和威威闹完洞房后,威威在床上对伟同说了一句:“我要解放你。”
这里达里欧斯和冯爱玲认为,由于伟同同性恋的身份和反抗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可以看做是一种“强奸”。
而且从一个大陆女子对台湾男人说这样的话,这显然又是一句极具政治色彩的台词。
由于不同的文化偏见,导致东西方观众在影片里常常看到完全不同的内容,这也造成了两地评论的差异化,很明显李安不断尝试的文化碰撞形式的内容是一把双刃剑。
故事平衡的打破始于伟同对母亲的坦白,而最大的转折却是我们得知了原来父亲会说英语。当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父亲这一主要角色在语言隔阂问题上做出转变的时候,无论是观众还是作为交流对象的赛门都是无所适从的。
他结巴的说:“你都知道了?”
父亲回答:“我观察、我聆听、我了解。伟同是我的儿子,所以你也是我的儿子。”
我们明白了原来父亲早就知道了一切,而他一直在思考并最终接受了这一切。影片最后父亲在海关要求下高举双手的镜头像极了投降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了父亲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选择了妥协,同时也表现出导演对人们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乐观态度。
影片里的这种和父亲的对立关系其实和李安在现实中和父亲的关系如出一辙。李安的父亲是个极其传统的人,而他由于成绩不好选择走上了父亲看不上眼的演艺行业,李安一直都试图通过电影表现出这种焦虑而更好的卸下自己身上的压力从而获得父母的接受和认可。
文章最后想谈谈一个关于影片十分有趣的观点。关于父亲为什么可以这么简单的接受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有人觉得可能是出于导演的乐观心态。但也有一种观点觉得影片其实在一些地方暗示了其实父亲也是一个同志。
首先是影片里伟同的父母不断地提及一个叫老张的人,他应该是高家的一个管家,在高家呆了很多年,而且还特地有一段讲述老张送威威礼物的情节。为什么李安要给一个对剧情推进毫无关系的甚至没有露面的角色呢?
而且在伟同和父亲的对话中还提及了当年父亲因为逃婚而去参军,为什么他要逃婚呢?
在医院为同坦白后,母亲问是不是他把你变成这样的?伟同回答:“还不是你们把我生成这样的?”会不会是导演暗示遗传呢?
最后父亲说:“我观察、我聆听、我了解。”父亲会不会同样经历过所以了解同样的感受呢?
当然这些观点更多的是怀疑,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在仔细的看看影片,说不定可以有更多的发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