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释义】
朱熹在其《四书章句集注》如是说:“贤以事言,仁以德言。夫子尝谓子贡悦不若己者,故以是告之。欲其有所严惮切磋以成其德也。程子曰:‘子贡问为仁,非问仁也,故孔子告之以为仁之资而已。’”钱穆先生在他的《论语新解》中对这段话的翻译是“子贡问为仁之方。先生说:‘工人欲完善他的工作,必先快利他的器具。居住在此国,便须奉事此国中大夫之贤者,并须与其士之仁者相交友。’”今人杨伯峻教授《论语译注》中这样翻译:“子贡问怎样去培养仁德。孔子道:‘工人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先要搞好他的工具。我们住在一个国家,就要敬奉那些大官中的贤人,结交那些士人中的仁人。’”可见,由古及今之大儒学者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的理解基本一致。朱熹更注重子贡为什么有此一问和孔老夫子的针对性回答的原因,而今之学者更注重原意的释义。
由是观之,工无利器,不能善其业,犹人无材德,不能尽其仁。器不自利,必经磨砺,亦如人之材德,必事贤友仁,然后得所切磋熏陶而后能成也。仁者,人与人相处之道。仁德必于人群中磨砺熏陶而成。有其德而后可以善其事,犹工人之必有器以成业。
【拓展】
我们再来看看其中的字词:
1.《论语》中的“士”,有时指有一定修养的人,如“士志于道”的“士”。有时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如“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调士矣”的“士”。此处和“大夫”并言,可能是“士、大夫”之“士”,即已做官而位置下于大夫的人。
2.《论语》中的“”仁“。仁”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论语》中多次记载弟子问仁、孔子答仁的对话语录,据统计直接问仁答仁的记录包括本章有八处之多。孔子注重因材施教与情景启发,针对不同弟子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给出的回答是各异的;针对同一个弟子在不同情景下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也是不同的。我们看看几段问仁的对答,第一段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第二段是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第三段是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第四段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第五段是(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第六段还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第七段依然是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就七句对答一一释义,但不难看出孔老夫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一以贯之”的儒家理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已经成为常用成语,提点我们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把准备工作做好。孔子接着说“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这两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孔子为什么连在一起说?用世俗的观念所言,就是要选择好的领导(大夫之贤者)跟着做事、选择好的人(士之仁者)与他们交朋友。跟对领导、交对朋友就是为仁的基础性工作,贤能的领导、仁爱的朋友就是人为仁成仁的最好助力,其实也就是人成长为人的最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