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此间讲学,却只说个 ‘必有事焉’,不说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者只是时时去 ‘集义’。若时时去用 ‘必有事’的功夫,而或有时间断,此便是忘了,即须 ‘勿忘’。时时去用 ‘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时欲速求救,此便是助了,即须 ‘勿助’。其工夫全在 ‘必有事焉’上用; ‘勿忘勿助’只就其间提撕譬觉而已。若是工夫原不间断,即不须更说勿忘,原不欲速求救,即不须更说勿助。”
先生在这里告诉我们,若心中有个 ‘必有事焉’的念在,则做事时不会出现勿忘勿助这种情况,时时去集义,做符合义之事,只有间断时,才是忘了,只有速求时,才是助了,而间断、速求都是没有一直专注在必有事焉上,才出现的状况,用佛家的话说是在果上努力,这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应在因上努力,在果上的努力是很有限的,《黄帝内经》里有句话是 ‘上工治未病’,治病境界高的大夫,治于未病之时,唐代药王孙思邈将其补充为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史书《鹖冠子》有记载,有一天,扁鹊去见魏文王,魏文王问扁鹊,家里兄弟三个,谁的医道最高?扁鹊答:“长兄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仲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故名闻于诸侯。”扁鹊家里弟兄三个,大哥的名气在家里传得开,因为他能在病没形成的时候就防,不让病因成病;二哥好一点,在家里的那条街上有点小名气,因为他能在人小病的时候就治疗,不使其发展成大病;而扁鹊认为自己治病技术最差,因为只能在病人已经生命垂危的时候才出手治病,不过往往能够起死回生。一般世人大多只能看到这个层面的工夫,经常看到拯危救脱,所以声名就传遍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