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无关电影、无关书籍的评论,
这是一场无关梦想、无关偶像的旅程,
这,只是一场,
青春的祭奠,
祭奠逝去的时光,
祭奠死去的,
青葱岁月……
或许是在2004至2005年之交,听说了他们——五月天,记忆有些模糊,旋律有些清晰,对面床的室友,用CD或电脑,循环往复地外放着他们的歌,那还是许多闽语的发音,听不懂,只感到旋律很棒,震撼的节奏,反而让人沉寂下来,用心去解答题目、背诵材料、迎接考试。
记得是在2008年的秋天,在踏上考研的不归路的日子里,在备考的漫漫长路上,唯有MP3作伴。阅读时、奔跑时、生病时、气馁时,反复播放着《倔强》,一遍遍重复着——“就算失望不能绝望”、“你说被火烧过才能出现凤凰/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以此阻止自己一次次的退缩与放弃。
那时候的那时,其实根本搞不清五月天的歌到底有哪些,他们到底出了多少张专辑,甚至连他们的一些基本信息都不曾了解过,而如今,又了解了多少呢?不过也偶尔百度下罢了。算不上什么铁杆粉丝,甚至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歌迷,只是因为他们写的歌词,鼓舞了那时候的自己,只是因为他们作的曲子,激励了那时候的自己。
后来的后来,或许因为五月天,认识了一些朋友,又或许因为那些朋友也正好喜欢五月天的歌,于是顺理成章成了朋友。每一次ktv里,五月天的歌成了必点曲目,即使其实很多歌就是喜欢旋律喜欢歌词却并不会唱。
没有买过他们的专辑而仅仅网上下载,没有买过他们的海报而仅仅网上看看,没有买过他们的周边产品,只是那么远远地看看。
说了挺多次,应该去看一场他们的演唱会,然而,看到了票价,最终望而生畏,学生时代对于金钱总是如此吝啬,完全没法理解那些疯狂的歌迷,追着赶着打探明星的一切、购买他们的一切,更没法理解那些看着演唱会而泪流满面的迷们的心情。
多年后的2016年,马上就要迎来五月天出道20年了,五月天发了新专辑,这是第九张专辑,题目为《自传》。当第一次看到《自传》这个名字时,很是讶异,他们的人生是不是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就像很多老一辈作家文人们,到了耄耋之年就开始筹备自己的自传,回忆走过的人生、路过的风景,写下他们一生的风雨兼程。搜索了一些列新专辑中的歌及歌词,说着唱着他们出道以来的一切,难道真的是走向了尽头了么?
心中疑问重重。
不曾买过专辑,总该听一场演唱会吧,静静地去感受点什么。
毅然决然奔赴一座陌生的城市,坐在远远的看台上,只是远远地眺望,等待开场。
在寒风中瑟瑟了数小时,为一次冒然的选择感到值得。
原来记忆不曾说谎,原来青春真的远去。看着坐在前排的几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对着舞台用力挥舞荧光棒的时候,听着周边年轻的声音跟着齐唱的时候,心跟着旋律感受青春洋溢,而身体已出现了衰老,不会像她们那样,在激动中热泪盈眶,不会像她们那样,站在高高的看台上却跟着节奏跳跃。快歌,慢歌,喜悦,悲伤,融汇在体育馆上空。
鲜活的生命因旋律而大放光彩,那是遗失的青春,那是逝去的美好。
当越来越用理性麻痹自己时,当越来越抓不住每一次悸动时,当再也不会伤春悲秋时,总觉得,那是老了,因为心的年老,青春的一切都被迫失去。
愈失去,愈害怕。愈害怕,愈想抓住点什么,比如人人都在说的“青春的尾巴”,即使并不能恰当地找到“青春的尾巴”等同于什么,可总觉得,能抓住点什么,趁着真正老去前。
一场演唱会的期盼、等候、观看,全场沉浸在齐唱的歌声的海洋里,心忽然静了,不再害怕,不再胆怯了,就算年年岁岁向前行进,最起码还有记忆,让青春永远活着。
不知不觉,想到了2005年的写作比赛现场,一朋友抽到的那道题《曾经有过》,那时觉得朋友的运气很好,“曾经有过”能写的东西比我的题目《生命在于运动》多多了,此刻才感到,要想突破常规叙述,其实难之又难。
我想,如果换作现在的我,这道题,或许此刻,应该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