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听广播听到一个专题节目,讲的是汪峰的音乐以及他的成长历程,作为汪峰歌曲的听者,不禁还是略有感触的。
不知大家是否仍记得那一首《春天里》唱出了一代人多少激荡的情怀,那一首《飞得更高》如何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不知是否仍记得汪峰嘶吼的唱法震颤了多少当代青年。而听到汪峰这两个字的时候,不管他为人的高度与正直感如何,就从音乐本身来讲,勾起了我内心的回忆与情愫。
当我最初接触汪峰的音乐之时,我先听到的是《春天里》,最初并没有在我心中留下烙印,当时也完全没有自己的音乐信仰这一说,于是闲来无事一遍一遍地听《春天里》,渐渐地竟然内心与这首音乐产生了一种带有躁动感的共鸣。或许是正值青春期,对周围的所有事物充满不屑一顾而又莫名其妙的愤懑,一首《春天里》在压抑的大环境中却给予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释放感这也正和大多数的青年一样吧。
但当我因为《春天里 》而越来越多的接触汪峰的歌曲之时,却发现了我认为更为丰满的意象。除去《光明》等一些风格近似的歌曲,最先震颤我的是《信仰在空中飘扬》,这张专辑被视为汪峰告别青春之作,被视为一个人经历挫折之后的崛起。在这样的第一印象下,我听了《信仰在空中飘扬》这首主打歌,然而歌词与曲风大出我所料。“自由让我们迷茫的心灵唤醒”,汪峰的歌很少提及自由,自由唤醒心灵?如何理解呢?看到下一段时,我震颤了:“为挣扎着来自底层的灵魂闪耀”,何为底层?我想起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在谈到社会,在谈到社会诚信体制的时候,发出的悲叹:多少人真正一视同仁,多少人能够摒弃有色眼镜的侵扰。有人说,底层人自有其可恨之处,所以自然也就得不到社会之认可。但汪峰显然不这么认为,在这首歌曲中,或许他自己也将自己定义成为底层人,因为无人理解,因为不满与愤恨。但作为听者而言,我们不必一味地钻入探寻作者意图的怪圈,因为在我看来,这首歌唱出了太多让人深感无奈而又具有十足痛感的东西。刘瑜有一篇文章我很喜欢:《没来的请举手》,里面有这么几句话:“除非你意识到中国不仅仅意味着都市的“五环”。在海水的深处,阳光未曾照耀之处,还有薛某韩某雷某,并且每一个已知的薛某韩某雷某,很可能还对应无数我们尚未知晓也无从知晓的薛某韩某雷某。苍茫雪地里,要保持对那个遮蔽世界的知觉,你得不断提醒自己不要睡着不要睡着不要睡着。”中国发展迅速,但也还有数量不算少的未脱贫人口,每天依旧有人困于甚至死于饥饿和贫穷,正如歌曲里唱的那样:“为弱小的孤儿破碎的母亲闪耀”。我总对自己说,人活在世界上,总要有对事物的看待方式,而我认为悲悯情怀必不可少,这也正是《信仰在空中飘扬》这首歌令我感动的。
或许是这种惊喜与意外,让我更多地去接触汪峰的歌。他的《当我想你的时候》也让我十分着迷,制作人贾轶男曾经这么评价这一首歌曲:“我不知道是一个怎样的男人能写出这么一首歌。”这首歌最感人的地方是汪峰用温暖的曲调渲染起一个思念的氛围。普遍说法是这首歌汪峰写给自己的心上人,而我听到汪峰在谈论这事时,他提到,他在开办演唱会时得到了父亲突然过世的消息,赶回家时只来得及掀开丧布看了父亲最后一眼。当我再去听这首歌时,也觉得这首歌能将亲情表达的如此温暖而又痛彻淋漓。当我们无可奈何地经历这个阶段的时候,在社会的泥泞中挣扎过一番时,会发现自己内心最为真挚的情感依然就在那里。
当在汪峰的歌曲中走过一个来回,尽管也曾短暂地腻烦这些作品,但在心灵空虚迷惘之时能在这些歌曲中得到安慰。有人会说这是一剂心灵的“麻醉剂”,我也曾怀疑过,但激荡的旋律中我总能找到初心,找到自我。在如今汪峰歌曲的听者日趋减少的情况下,我也坚信这些歌曲能作为一个时代的烙印而留存下去。
在当今时代音乐纷繁复杂的大形势之下,音乐人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要做有情怀的音乐,因为大地上永远有人在等待着它们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