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的微信读书终于可以用了!于是购买了一本周国平先生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为什么买了周国平的书呢?大约是二十出头的年纪,我买过一本“茅盾文学奖”的散文合集,里面有周国平先生的文章。怎奈阅历太少,知识也不丰富,那书终究没有看完就丢了。斗胆买了这本书,一是抱着试读的心态,二是觉得自己已到中年,生出了一些底气,三是觉得自己知识匮乏,想读读高深的东西,来增加自己的内涵。
今天在手机上读了30页,我的评价就是:这绝对是一本不适合碎片时间阅读的书,这绝对是一本能让你找到自我的书,这绝对是一本温暖你灵魂的书。
好多次我都要翻回去,将某些话反复读上几遍,即使这样还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这三十页的内容基本记述了周国平先生对生命的思索,几句话一个小节,结构比较松散,重在主题鲜明。
读完这些只一个感觉——这人算是活明白了。
周国平先生讲到“人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举个例子吧,某一集会上,别人的介绍一个成功人士,往往加了很多头衔在名字前面,比如某公司总经理,年薪百万的某某公司###等。那些名头真的能定义生命吗?那些金钱能定义生命吗?生命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权利、名望吗?当然不是,这些东西只是外物,而我们却将这些看的那么重,忽视了生命本真的美。
我对上述一段话的理解是这样的:不是说将这些物质声名上的追求全都放弃,一味降低生活标准。而是在我们追求这些时,将脚步慢下来,沉淀一下浮躁的心,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向内观望静静思考生命的意义,活成鲜活而独立的个体。
“生命所需要的,无非空气、阳光、健康、营养、繁衍,千古如斯,古老而平凡”。作为一个生命,我们所需的就是如此简单,可是又如此复杂。简单是因为生命所需本就简单,不简单是因为人的欲望之壑难以填满。能够吃好,却想吃山珍海味;住上了舒适的房子,还想要豪宅;开上了私家车,还想要限量版;无限的欲望将生命的本真遮盖了。
就拿我开始练习写作来举例子。开始时只是兴趣所致,记忆力逐年衰退,自己能记住的又太少,所以想动笔记下点滴小事,也算给自己来到这个世间留下一点痕迹。慢慢写的时候并没有浮躁,但将自己的稿子投出去,没有回音时,心内就不平静,同时也心浮气躁起来。如果说我写作的初心是追求自己生命价值的话,那么投稿被拒时的失望与搁笔的念头,就是受了外界评价的影响,将自己文章的价值与写作的价值否定了。回来再想想自己的初心,我重拾了写下去的勇气,我的文章目前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只是写作能力的问题,随着学习这种能力会得到提高,我该做的是写下去,不能因为别人的评价就定位了自己。不断追寻就是生命本身的价值。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参加某个聚会,与大家一起热闹,突然有两秒钟的抽离,好似有另一个自己在冷眼观望,刹那一种孤独涌遍全身。我便时常有这样的感觉,我想那是生命意识的瞬间觉醒,她在这灯红酒绿间,在繁华热闹间倍感孤独。因为你不曾真正的关心她,关心自己作为一个生命的真实存在。
那些灯红,那些酒绿,那些人与人之间的热气腾腾,只是给了我们一个生命的假象,生命并不能因为他们丰富起来。生命的充盈与丰富还要靠着自己不断发现,不断思索,不断追求。谁都不可能帮你,你也不可能将别人的思考充作是自己的,因为你是一个不一样的存在。
周国平先生引用了一位读者给他的来信——生命本就没有姓名,这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对话。多么平等超脱的思维,抛开外物,赤裸裸地相待,我们与这世上的一切人等,全是平等的,不存在什么高低贵贱。
物质能束缚的只是作为物质的躯体,却不能束缚住自由的灵魂。世界靠物质将人分成三六九等,可是人与人的灵魂是同样高贵的。身体可以在尘世间受苦,可是灵魂不能被磨灭。
怎样才能使生命更加单纯?我想说远离那些带给你烦恼的外物,只留下最基本的需要。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断舍离。
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女孩子将自己那些用不到,不重要的东西全部丢掉,衣橱里的衣服是一模一样的,鞋子是一样的,不光是款式连颜色都一样,厨房中的锅只有一个,蒸煮炒炖全靠它。她这样生活,只为追求一种真实的生活,不必为选择什么衣服鞋子费心劳神,这样她就更有时间学习读书成长。
不得不说这女孩活得有个性且独特。抛弃外物对自己的诸多困扰,拥有更多的自我寻找的时间,展现出的就是生命的单纯与美丽。
周国平先生在这些文字中展现的就是——我们要为生命的单纯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