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孝歌》的诗句,让我久久回味,短短几句话,道出了母爱的无私,说出了母爱的伟大,说出了母爱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慈母,一个神圣而美誉的称呼,这个称慰只属于善良温和的母亲。
家乡有句俗语“三岁看到大,七岁看到老”意思就是:三岁可知人长大了以后的发展,七岁可知人老了以后如何。 其意义指人的思想、作风、习惯等,从小就要加强培养,不可养成不良的作风和习惯。
离不开的妈妈
在闲聊时,总是听见孩子的妈妈们在抱怨,孩子怎么坐不住不听话,孩子三岁了还是没有分开睡,孩子五岁了还得天天的追着问饭,当有人问起她们,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睡觉,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吃饭,她们只是一味的强调孩子太小,放手了不放心,不安心,不舒心,不宽心。
甚至有的妈妈,为了孩子不惜放弃自己多年打拼的事业,不惜隔断十年寒窗取得的名利,不惜摒弃从小跟到大的朋友圈,因为有了孩子,妈妈一切想法都没了,心中留下的只有孩子,离不开,放不下,成了在多数年轻妈妈的话题和心病。慈母爱,爱幼雏,爱子心无尽。
长不大的孩子
从呱呱坠地那天起,就确定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妈妈是孩子心中的支撑,闹了妈妈哄,困了妈妈陪,饿了妈妈管,有了妈妈就有了一切。半岁时,要妈妈天天搂着,总爱睡在妈妈的怀里,只要妈妈一动立即“哭声震天”,白天压麻了妈妈的胳膊,晚上挑战妈妈的神经。八个月了,要断奶了,孩子就是不依,没奶也要钻在妈妈的怀里,就是三伏天也是不离不弃,妈妈到哪孩子到哪,想自由没门。
两岁了,妈妈想把孩子丢给奶奶,去找个工作,把自己年轻的激情再一次寻找回来,想都没想,只要一离开视线,孩子就上蹿下跳。三岁了,孩子睡觉也要挤在爸爸妈妈中间,怎么劝也不会回到自己的小床,因为从出生就习惯了和妈妈睡在一起的时光,习以为常,孩子依赖这样成长。
留不住的岁月
生儿育女,也许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就是在这放开二孩的时代,由于生活的压力,机会也不是很多,所以说,陪伴宝宝的岁月,会稍纵即逝,容不得闪失,容不得懈怠。养儿育儿是一个漫长的积累,年轻的妈妈从花季少女华丽转身,初为人母,难免有这样和那样的不适,身上掉下来的肉,哪个不是 “捧着怕掉了,含着怕化了”,但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做为妈妈一定要有理有据,适可而止。
只有慢慢的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内心渐渐的强大,才会给孩子一个有力的支撑。孩子在天天长大,妈妈的内心也要跟着成长,陪伴的过程,就是疏理和成长的节奏,每位母亲和孩子都必须经历这样的磨合,成长、蜕变、归正、前行。
寻求中的真理
0至3岁是早教的黄金时期,也是开发智力最好的时间段,通常说的三岁定终身,说的就是宝宝性格的形成,是由三岁以前的各种影响和接受的事物确定的。宝宝2岁,才开始有“我”这个概念,发现妈妈和他是两个人。宝宝3岁,就到了心理学所说的“俄狄甫斯期”,从恋父恋母期,开始向外拓展,孩子接触外界的意识增强。
此时是妈妈与孩子分离的最佳年龄,妈妈必须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引导孩子向外探索,接触新的人、事、物,不要怀有“心有千千结,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如果此时妈妈内心纠结撕裂,很痛苦,孩子就会本能的捕捉到这些感受,依然偎依在妈妈的身边,把本应当放开的“心灵之窗”,永远的关闭。母子连心,相互依靠,这股能量纠缠越久,越难以割舍,孩子就失去了独立的机会。
妈妈的心态决定孩子的未来,只有把握最好时机,给孩子提供最佳的状态,就会使孩子打好人生启蒙的基础,路有千条,事有万种,妈妈正确的选择来自于良好的心态.
笔者后记:我的孩子三岁了,我自己老感觉离不开他,通过不断的学习,我茅塞顿开,明白了一个道理,关爱不等于溺爱,放手不等于放任,给孩子最好的呵护,不如给孩子最好的时机,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不再纠结,调整好心态,为我们的明天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