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专注而高效的进行工作。是一种能够创造出新价值,提升技能,而又很难被复制的工作。
与之对应的是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通常在有干扰的情况下也可以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这两个词既是名词也是动词,作为名词指向不同价值的工作,作为动词,指向我们工作时的状态。
本书主要是讲深度工作的好处,以及如何进行深度工作。全书分两大部分,作者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在第一部分论证深度工作的意义。
01 理论
这一部分,作者通过大量名人、学者的案例来论证深度工作对于他们取得成就的重要意义。以及从各个角度:神经学、心理学、哲学角度论证深度工作的意义。
以至于小编在读了将近一半还没接触到想了解的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的方法,严重怀疑后面还会不会再讲,整个看来就像是理论研究的论文,最终弃书。
樊登读书会的线上读书活动再次推荐了这本书,发起了共读计划。于是再次重读,发现本书后半部分还是有很多真知灼见,可读之处。
之所以开始存有偏见,可能因为我们的认知中已经明白深度工作是重要的,不愿意再去深究原因,而是更喜欢直接看到答案。而作者作为一个教授学者,长期严谨的态度,认为花篇幅来论证深度学习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
如今,每天被大量新媒体文充斥,竟然不习惯这种严谨的论证作风。读罢,觉得理论部分除了严谨,也是加深读者对深度工作的重要性根深蒂固的认识和认同。如有时间限制,这一部分也可以快读。小编认为重点还是在下半部分。
这一部分传达的核心观点可用一个公式表述,生产力规律: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通俗化解释就是工作时专注度越高,单位时间里的产出也会越高。
在这个拼速度的时代,除了追赶时间,也许提高专注度,你就比别人多了不止一倍的效率。
同时深度工作的能力也是其他核心能力的支撑能力,如果能够做到专注,其他能力迎刃而解,你可以迅速掌握复杂工具,提高工作质量,工作速度,达到精英层次。
02
深度和浮浅,孰好孰坏,我想毋庸置疑,小编就不再赘述,重点谈下我们如何做到深度工作。这部分作者提出四个准则。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想要专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人类天然有一种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事物上的冲动。也就是我们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被消耗。
为了避免这种意志力的消耗,我们必须要加入一些固定的程序,使保持高度专注成为一种习惯。保持专注的策略有很多种,什么禁欲主义哲学,完全远离通讯设备,远离网络对我们多数人来讲都不太现实。
比较靠谱的是节奏哲学:就是将其转化为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比如每天5点起床,6点到7点这段时间用于某一项深度工作。
但是深度工作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享受安逸,因为安逸时光有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要的能量。定期休息大脑可以提升深度工作的质量。
准则2 拥抱无聊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它不是天生的,而互联网时代,我们在网上不断地切换注意力会对大脑产生长久的负面情绪。
为了训练这种能力,我们必须克服分心的欲望。通过不断克服分心,练习专注,来训练我们的专注力。
把一天的时间分为离线时段和上网时段。在离线时段抵挡诱惑,坚决不触碰网络。这个时间段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划分,比如每一小时离线时间,有15分钟的上网时间。也可以按任务划分,需要专注的任务完成后,再去做需要上网的任务,比如处理邮件,社交互动等,一旦时间到了就再次回到离线时段。
也可以通过给自己设置优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务,把完成期限提前一点点,迫使自己为了节省时间必须抵挡诱惑去做到深度工作。通过练习抵抗冲动,来不断增强自己的抵抗力。
为什么这个准则叫拥抱无聊呢?这一部分作者讲了我们在被迫等待,比如排队购物,就餐,等车等场景,经常会因为无聊去上网。也就是我们的碎片化时间,也许我们觉得碎片化时间不上网干嘛,也做不了什么。
但是发现没,我们往往是在无目的的刷,除了一堆看完就忘的信息,很少有什么收获,又或者因为这一举动,延长了上网时间。本来只打算看5分钟,一不小心2个小时过去了,网络总有办法吸引你的注意力。
作者建议这种时候如果处在离线时段,就去做深度思考,忍受无聊,抵挡诱惑,对于专注力的训练有重要价值。
个人认为上网处理一些必须要上网处理的任务是可以的,没有目的的刷能避免就避免。之前在得到的直播中,吴晓波老师说:碎片时间不是要做碎片的事,而要做整片的事。这个理念我还是很认同的,能避免时间的流失。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这里再次提到了二八法则:我们最重要的20%的活动为我们的目标做出了80%的贡献。致力于低影响力的活动,就等于挪用了本可用于高影响力活动上的时间。
而如今花样繁多的社交媒体,网络工具正在吞噬我们的时间,我们必须减少网络工具对深度工作能力的干扰。
具体的选择策略就是先明确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层次目标,看选择使用这种工具带来的益处是否大于害处。如果没有就摒弃使用,减少时间的占用。
这一部分不得不叹服作者对社交媒体套路的认识,十分精辟,佩服佩服。新媒体套路果然不分国界哈哈哈。
使用精心雕琢的标题和容易理解的内容,辅以 数学算法的打磨,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
一旦你阅读了其中某一网站的一篇文章,页面旁边或底部的链接会吸引你接着点击,持续点击。人类心理学中任何一个可使用的把戏都用于其中,从把标题列为“流行”或“趋势”到使用醒目的图片,目的就是吸引住你。
小编要好好清理下无用的APP了,每天的推送确实挺烦人的,我竟一直忍受着没删。然后思考下花费在微信上的时间,是否还可以再缩短。
准则4 摒弃浮浅
我们不能完全消除浮浅工作,浮浅工作也不是完全无用的,所以我们只能减少它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去做更多深度工作,因为深度工作决定着你的最终工作成效。
那么如何衡量呢?可以看它是否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能否锻炼能力,提升自我,获得更多的价值回报。或者更直白点讲,可替代性高不高。
多去问自己“现在去做什么是最有意义的”,固定日程生产力法:也就是下班后不工作,上班时间专注工作,提高效率。这都是不错的行为习惯。
小到回不回邮件,如何回邮件,作者都做了具体的指导,真是贴心。不回含糊不清的不重要邮件和花时间有效回复一封邮件,都是为了减少我们收到邮件的数量和因此而来的思维上的烦乱。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电子邮件的流程导向方法。
小编做了下整理,分为三步:
1 确认来信中所指的事务。
2 花1-2分钟思考从当前状态发展到想要的结果,需要的信息量最少的流程。
3 回邮件,认真叙述这个流程,并讲明我们当前的状态。
同样,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发送一份电子邮件。就是要先明确事件,花时间思考要达到最终目的,有几种方法,以及每种方法的具体安排,把可以供对方选择的可能都罗列给他,减少来回沟通的成本。直接让对方明确你目前的状况,根据他自身的状况来匹配,然后给你回复。
小编理解,也就是要详尽和具体啦,能通过一封邮件促使事件进一步发展,而不是悬而未决,没有任何进展,降低效率,也扰乱思绪。
文章至此结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END
喜欢点个赞,辛苦码字的小编会感激涕零的~~
读书,写文,码代码。一半渡人,一半渡己,你来或不来,我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