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5日,一大学毕业生怀揣四百块离开家乡广东湛江到两千里之外的福建泉州求职,财尽未果,两天未进食,徒步高速公路回故乡。
下面的评论几乎呈一边倒的趋势,绝大部分人认为:既来之,则安之;先就业,再择业。实在不行,就退而求其次,先找个日结的工作解决温饱问题,而后再另谋出路。年纪轻轻,有学历,有体力,再怎么着也能混口饭吃。有勇气徒步行两千里,怎么就没勇气养活自己?
还有极少数人认为,刚毕业,又没人脉资源,四百块根本不够找工作,家里穷,不敢向家里要钱,他选择徒步两千里地回家可以理解,也蛮可怜的,不要责难他。
图中的小伙子相貌堂堂,四肢健全有力,居然选择徒步两千里回家,我觉得不可思议。走投无路也不能如此鲁莽,匹夫之勇!但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还把自己往死路上送。
两天没吃饭,徒行高速公路,若不是交警发现,他真有可能饿死累死在路上,更有甚者被车撞死,通往光明的路有千万条,他却选择了死路一条。
是什么让他宁愿死着退回去,也不愿意活着往前走?我们不得而知。
他家里穷,从广州湛江到福建泉州足足两千里地。他来都来了,四百块钱是不够找一个好工作,但要想在这个城市活下去并不难,身强力壮,又能识文断字,不至于连一口饭都吃不上?
很多网友说自己的经历,有的只剩下几块钱,有的钱包被偷,有的身无分文,不也还是在所在的城市里扎根了?甚至一部分人还混出了名堂,倒感谢那段艰苦岁月,给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机会。
普希金说:大石拦路,勇者视为前进的阶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同样的生存环境,你是想当被生活折磨至死的弱者?还是想当把苦难踩在脚下的强者?
如果他的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徒步回两千里之外的家,不知会作何感想?
是心疼?自责?更多的应该是无能为力。供养一个大学生,本以为会出人头地,到头来居然养活不了自己,还要回家靠着父母!
如果是我,我肯定是不会回去的,回去就意味着认输,意味着无能,连在一个城市生存下去的能力都没有,岂不是枉活了这么多年?
既然家里穷,出门时怀揣四百块钱肯定是不够的,要有心理预期;既然决定离家两千里地,不混出点名堂是不会回去的。所以,到泉州,就应该赶紧找个工作顾住吃喝,先养活自己,再另谋出路。只要肯吃苦,不可能养活不了自己。
除非你高不成低不就,不愿意吃苦,又找不到合适的,一来二去,钱熬没了,还不赶紧想办法?居然想着回家,都这么大了,还想着靠家人?人最大的贫穷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没骨气没志气。而这,谁也给不了你!
就像古人对贫和穷的认知一样,贫是钱财上的不足,而穷则是指到了极限,不得伸展,而这个不得伸展,不仅是外在处境的穷尽,也意指自身的穷尽。所以,作为人,我们可以一贫如洗,但不可以人穷志短。
财帛上的短缺是暂时的,然而,精神上的穷困却是长久的。谁没有过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要你不是出生时嘴里就含着金钥匙,都有穷困潦倒的时候。穷困之境,不要老想着退,要懂得穷则思变!
《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这个道理,穷若知道变通,天无绝人之路,办法总归是多过问题的。何至于走一条死路、绝路?
一个朋友说她刚到江浙那一年,身上只剩下五十块钱,她不得不赶紧找个活先上班,公司管吃管住,当时的工资是要第二个月二十号才发,五十块钱苦苦熬了五十天,一天合一块钱。她说除了买生活必须的日用品,一分钱都不敢花。再艰难的日子,也都熬过来了。现在想来真佩服当时的自己。若熬不下去回家了,哪有后来的房子车子票子?
我在上海刚上班那两个月,也有没钱的时候,最穷时只剩下一块钱,没办法,找人借,借的来就吃中午饭,借不到就拿一块钱买包面条煮着吃。不过后来借到了,熬了快两个月才发工资。
我在网上看到有人发帖问:当你身无分文,走投无路时会怎么办?
有人说先找家人,实在不想向家里要,那就找朋友借,若借不来就用信用卡套现,再者就是赶紧找个包吃包住的活解决温饱。还有人说:现在这社会,有手有脚的,想饿死都难!
是啊,想饿死都难!而这娃居然真想活活饿死在高速公路上!
或许,他还觉得自己勇敢之极,被自己感动得不要不要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家贫不可怕,就怕养出志短的孩子来。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总是告诉孩子,遇到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多思考,多动脑子,不能“死猪不怕开水烫”,想着:“我就这样,我能怎么办?”
是啊,你自己非要做一滩烂泥,扶不上墙,别人能把你怎么办?那只能自生自灭,等死了。
只要想,就有无限可能,即便不能衣锦还乡,起码也能自食其力,这才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虽然很难,但一旦踏出去了,后面的事情自然顺理成章。
退一万步,即便是认输,退却,也要留得青山在。徒步两千里,公路上荒无人烟,车来车往,何苦将自己置之死地,且无生还之机?可怜父母给你这么全活的皮囊。
当你走投无路时,你会背水一战?还是徒步回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