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听到、看到林徽因这个名字就有种“人间四月天”的惬意感。
读了张清平写的《林徽因传》,林徽因给我的感觉是把建筑与诗意做了美好的结合,同时她也是这样一个融合之作。
当我看到一段林徽因与报馆同伴一起讨论把报上副刊的小说集结成书,讨论的过程中说到写作,让我感觉好似偏得了一堂写作课。
《大公报》为了扩大在读者中的影响,准备出版《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林徽因负责小说的选编工作。沈从文邀请林徽因、朱自清、朱光潜等人商议讨论。
林徽因总结说:“这些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上似乎有个倾向,就是选择描写农村生活或劳动者生活的居多。…………是一种盲从趋时的现象。描写劳工社会、乡村色彩已成为一种风气,而且在文艺界也取得了一点成绩,作家们容易不自觉地因袭这种格调。他们撇开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不写,而对乡村的穷苦和偏僻的地区发生兴趣。”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写作趋势,每个时代都会有写作趋势的引领者和追随者。就像现在微信公众号的“爆文”,因为某些风格的文章会很火爆,所以很多人都会模仿,会追随写作风格,追随写作的热点。
我也是刚刚在练习写作,开始时候也会追随“爆文”的写作风格和热点写。首先确实自身的写作功底不够,观点表述不清,再就是觉得那些不是自己所擅长的。于是很快就放弃了,觉得既然喜欢写,那就写自己想着的,写自己感兴趣的。
调整了自己的写作方向,确立自己当前的写作目标: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以及将写作作为一种自己情感的倾诉和梳理。在这个基础上再逐渐的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库,在这种随意写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也有意识的在读书的时候,关注作者的用词和文风。
这样写起来自己会觉得很舒畅,也越来越有信心。而之前追随热点写,写得自己很焦虑,也有着满满的挫败感。
“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诚实。诚实比题材的新鲜、结构的完整、文字的流丽更重要。所谓诚实并不是说作者必须实际经历自己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而是说,小说的内容即使完全是虚构的,情感却必须是真实的,必须是作者在情感上能体验得出的情景和人性。许多人在写作中故意选择一些自认为很浪漫、自己却并不了解的生活为表现题材,然后铺张出自己所没有的情感来骗取读者的同情,这样的作品自然会令我们认真的读者感到不耐烦和失望。”
记得蒋勋老师在讲红楼梦时说,有书商夸张的在广告上说,每30秒就可以卖一本畅销书,但是当畅销书热度过了之后,就如废纸一般无人问津。而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之作,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是没有想畅销与否这件事的,而《红楼梦》却畅销了300年。
曹雪芹写《红楼梦》写了十年,也只是写了八十回,写了整本《红楼梦》的三分之二部分。这样的用心之作才可以成为经典。
蒋勋老师说《红楼梦》读到如今几十遍,觉得《红楼梦》其实是一部佛经,处处是慈悲,处处是觉悟。
无疑,只有这一个曹雪芹,也只有一个林徽因,我们注定成不了他们那样的大家,但是能坚持写自己喜欢的,诚实的写,不问收获,只管笔耕,也可算是不忘初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