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徽因传》有感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是林徽因的挚友,金岳霖教授和邓以蜇教授写给林徽因的挽联,也是对林徽因一生最好的注解!

初识林徽因,缘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原以为徐志摩跟林徽因之间也就是一场情感纠葛,风流才子追佳人应有的剧情罢了,印象中的林徽因也由此定格为一个多情的绯闻女主角。读了《林徽因传》才知道原来她并非想象中的林徽因,也不是一位普通的女子。

林徽因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林孝恂是太守,曾在浙江海宁、石门、仁和各州县任职,而且祖父是个爱国者、慈善家。他资助了多名青年学者去日本留学,这些学者都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

父亲林长民早年赴日留学,回国之后就读于杭州东文学校,后再次东渡日本,于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法律。林长民气质儒雅,擅长诗文,精通书法,翻译过《西方东侵史》,也是《译林》月刊的创始人之一。徽因的叔叔、姑姑们也是才华横溢的有识之士。

就是在这样的书香环境中,林徽因从小耳儒目染,深受文化氛围的熏陶。他们一家子经常聚在一起吟诗作对,讲历史典故,针砭时弊,激扬文字。林徽因被父亲当作儿子一样培养,送她读书识字,带着她出国游学。

林徽因天资聪颖好学,没有辜负父亲的殷切期望。1909年,5岁的徽因随家人搬迁至蔡官巷的一处宅院,在这里住了三年,也开始接受启蒙教育。而徽因的大姑林泽民成为她的启蒙老师。林泽民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打小接受私塾教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词歌赋也不落人后。

就是这位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姑母教会了徽因读书识字。最重要的是,林徽因由于林泽民的启蒙教育,从此爱上了读书。无论是在朝雾喷薄的清晨,还是在斜阳映照的黄昏,抑或是月上柳梢头的夜晚,小徽因总是那么安静而沉醉地阅读着,用那颗小小的心认真体会着。

也许那时徽因还不能完全明白书中美好的意境,也读不懂诗意的情怀和人间冷暖的故事,但她从此爱上了读书。那些早早就映入脑海的瑰丽文字,在她成年后,幻化成一树一树的花开,幻化成少女的巧笑嫣然和不息的变幻,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但林徽因的童年并不单纯快乐,她的家庭注定了她不能用符合这个年龄的方式与大人们交流。这其实跟她的母亲也有很大关系。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林长民的续弦,她来自浙江嘉兴,家里开着小作坊,属于典型的小家碧玉。

林长民的原配早早病逝,没有留下一儿半女,何雪媛在这样的情况下嫁入林家,名为续弦,实与原配无异。可是何雪媛并不幸福。因为她大字不识,又不会女红,脾气也不好。因此她和丈夫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她不懂也不理解林家上下那种浓浓的书香氛围,是唯一一个与这个环境格格不入的女主人。

何雪媛甚至觉得林家人很可笑。如果是算计升官发财的途径,一家人聚在一起讨论讨论还情有可原,可这些丝毫没有实用价值的吟诗作赋又能怎么样呢?林家人也曾试图向何雪媛解释这一切,但很快发现他们根本是两个世界的人,于是他们不再浪费口舌,丈夫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她在家里一点地位都没有,根本入不了婆婆的眼,甚至连佣人也把她的指挥当耳边风。

何雪媛就这样在书香门第中煎熬着,性格渐渐变得暴躁,喜怒无常。特别是女儿被公公婆婆带走去读书识字,这件事更让她感到孤立无援,何雪媛常常无故冲小小的徽因发脾气,过后又后悔甚至哭泣起来。徽因战战兢兢地和母亲相处着,不知如何是好。

父母的言行势必会影响孩子日后的人生。何雪媛给了林徽因性格上的负面影响,至少急躁就是其中之一。何雪媛由于得不到父亲的宠爱和家族的首肯,从此生出抱怨之心。那时候徽因跟母亲住在后院,每次高高兴兴地从前院回来,何雪媛就会无休止地数落女儿。

从那时起,徽因的内心深处就交织着对父母爱恨交织的矛盾感情。她爱儒雅清俊、才华横溢的父亲,却又怪他对母亲的冷淡无情,她也爱着给她温暖的母亲,又怪她总在怨怼中把父亲推得更远。

小小年纪的徽因过早地背上了成年人强加的沉重。她既要在祖父母、父亲面前当乖巧伶俐的天才少女,又要在母亲面前做个让她满意的乖顺女儿。徽因七岁时祖母去世,九岁时父亲娶了二太太程桂林。后来二太太为林家生下三儿一女。比起前院的其乐融融,何雪媛的后院彻底成了冷宫。

林徽因6岁就能识文断字,开始替祖父代笔给父亲写家书,长到10岁时,祖父去世了。父亲长年在外,大太太什么都放手不管,二太太弱不禁风,和父亲书信往来,伺候两位太太,照顾年幼的弟妹,甚至打点搬家的行装,家中大大小小的事,竟然都是这个十一二岁的大小姐自己承担。

林长民特别喜欢这个长女,不但因为她天资聪慧,还在于她早早就领会了这个大家庭的人情世故。本应天真无邪的年龄,却由于成人有意无意的施压,必须要学会察颜观色,努力用成年人的眼光看世界,甚至处理大人们之间的纷争。林徽因就在这样有点畸形的家庭环境中匆匆成长着。

林长民是一个文人,但不幸的是他的妻妾都是文盲,他和她们身处两个世界,他的满腹才情和济事救国的抱负对她们来说如同天书。林长民的内心是寂寥的,无人应和,只有这个从小跟祖父和大姑学习的长女能懂他。有时甚至忘了她只是一个小女孩,书信往来之中对女儿吐露心声,把她当成同辈的伙伴、知已。林徽因成了那个畸形家庭中唯一能与林长民交流的人,不经意间,他把不应该背负的沉重交给了徽因。

1920年,林长民赴欧洲考察西方宪制并在英国讲学,他决定带着16岁的林徽因一同前往。就这样林徽因跟着父亲漂洋过海来到了异国他乡。父亲带她游历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林徽因见识了巴黎浪漫优雅的风情,领略过古罗马帝国的庄严华美,正值豆寇年华的她不禁大开眼界,陶醉于异国美丽风情之中。

同年9月,林长民带着林徽因抵达伦敦。林徽因开始入读圣玛丽女子学院。在这期间,林徽因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小说、诗歌、戏剧她都一一涉猎。而父亲也经常带着她出席各种应酬,由此林徽因接触过众多文化名流。

在英国南部布莱顿小镇度假的时候,林徽因在与父亲老友的女儿交流中,不禁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至此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1921年10月4日,林徽因和父亲乘轮船去参观泰晤士报馆,亭亭玉立的林徽因站在甲板上,吸引了一双饱含深情的眼睛,那就是徐志摩。

异国的一场偶遇,让两颗年轻的心迸发出爱的火花,他们仿佛找到了相同的自我,沉寂的心不再沉寂,从容的姿态亦不从容。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感情是热烈而又真挚的,几乎一两天就给林徽因写信,起初林徽因也是热情回应的,但最终俩人还是没在一起。可能林徽因不想做破坏徐志摩婚姻的第三者,抑或是受家庭影响,她不想做妾的身份吧。

1931年,在徐志摩的引荐下,哲学家金岳霖对林徽因也是一见钟情,但是他对林徽因的爱是隐忍又痴情的,林徽因是他一生的挚爱一生的等待。他一直默默地守护林徽因,终身未娶。可见爱一个人不一定要拥有,远远凝望,默默守护也是对爱的执着。

而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相识与牵手,都因为父亲和梁启超是好朋友,梁启超一直看好这个准儿媳,也一直希望长子梁思成能娶林徽因为妻。当年梁思成20岁,在清华大学读书,美术、音乐、政治都是他的追求。他在学校颇有名气,广受欢迎。

1921年10月14日,林徽因和父亲结束了一年多的欧洲游学,踏上归国的旅途。回国后父亲留在了上海,林徽因回到北京的教会女中继续读书。梁启超派人来接林徽因,然后梁思成出现了,他是专程来拜访林徽因的。两个人海阔天空地交谈,从学业聊到理想,从理想聊到国家大事,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从那以后,梁思成开始追求林徽因。而林徽因对他也颇有好感,他们经常一起逛太庙,一起去清华学堂看音乐会。虽然梁思成比徐志摩少了些浪漫温柔,但多了一份踏实稳重。更重要的是,和梁思成在一起,林徽因才真正恢复了与年纪相符的轻松,而不是那种混合着负罪感和忧愁的沉重。

事实证明,林徽因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从婚前到婚后,梁思成对林徽因都是一如既往地关爱倍至、呵护有加。两人在美国康奈尔大学预科班就读,后来一起去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专业,其间林徽因经历丧父之痛病倒了,梁思成日夜守护在她身边,徽因吃不下饭的时候,他就去学校的餐馆烧了鸡汤,一勺一勺地喂她。

婚后两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辗转奔波于不同的城市。夫妻二人应聘到东北大学做教授,夫唱妇随,为共同的建筑业发展而努力奋斗着。1944年,梁思成完成了划时代的著作《中国建筑史》。

只是这部著作是林徽因帮助收集资料、提供创作灵感,然后执笔写作、进行文字加工,直到最后校对书稿,亲自用钢板和蜡纸刻印,但是她却不曾署名。其实当时的林徽因已被肺病折磨得痛苦不堪,只能在床上靠着被子半躺半坐。可即使这样,她仍然为《中国建筑史》倾注了大量心血。

人们只知道梁思成在建筑上的成就,但若没有林徽因相伴,梁思成的成就也许不会如此耀眼。林徽因在丈夫的研究中,做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工作,一切都是默默地进行。

对林徽因有偏见的人,认为她的文学造诣比不上谁谁谁,在建筑学上,又沾了丈夫的光。他们忽略了,诗歌散文也好,小说也罢,并不是林徽因刻意为之,写诗,是因为她耳濡目染,有感而发,只不过灵气浑然天成,恰好在现代文学中留了一笔。对于建筑,则是她倾心热爱的事业,一生无悔。也许对林徽因来说,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项事业,更是与梁思成爱情的见证和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图案是由梁思成、林徽因主持设计的,1950年6月23日,当毛泽东主席宣布这一好消息的时候,大厅里掌声雷动,林徽因激动得热泪盈眶。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还有什么比凝聚着自己心血的作品,成为国家形象的代表更让人激动的呢?

只是她病弱的身体,已经无法从坐位上站起来答谢了。这一年,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即便是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的时候,林徽因也不忘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55年4月1日,清晨6点,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学家林徽因走完了51年的人生。

1955年4月2日,《北京日报》发表了林徽因病逝的讣告。由于林徽因生前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殊贡献,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她的遗体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镌刻着“建筑师林徽因之墓”几个字。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51年的生命,比起长寿者,还是有些许遗憾,但一生华美,断不是庸常之人所能企及。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不仅仅在于她美丽大方的外表,或者是那些传奇的浪漫爱情故事,更是因为她卓然不群的才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