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中药炮制传承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胡昌江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成都尚有大小药房近百家,它们基本上都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从事中医治病和药材炮制,即临街的店堂作为医生坐堂应诊、饮片配方的地方,而店堂后面则是加工炮制饮片的作坊。由于当时的中医行业十分兴盛,所以各店均有自己独特的炮制技艺,生产药效灵验、质量优良的中药制品。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全川中药资源约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75%左右。尤其是成都地区,由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深厚浓郁的中医药文化相结合,使成都成为全国著名的中医药之乡。
在中药炮制技术领域,成都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很大的影响力,有一大批知名的中医师和药工云集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中医药行业始终拥有一批精通中药炮制技术的骨干人员。尤其是成都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成立以后,还特地聘请成都药材站炮制技术骨干、人称“药王”的徐楚江作为特聘教师,并吸收冯相贤、欧建忠等经验丰富的老药工为实验指导教师,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中药炮制人才。 徐楚江教授编写的《中药炮制学》,更是奠定了成都在全国中药炮制技术方面的特殊地位,“药王”徐楚江也因此成为现代中药炮制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在全国中药炮制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徐楚江教授的传承人胡昌江教授,一直从事中药炮制的教学、科研工作,其中专著《中药炮制与临床应用》起到了沟通医药桥梁作用,扭转“医不知药情,药不知医用”的局面。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推荐名单。
胡昌江教授为医系学生讲授中药炮制前后的不同临床应用,弥补医系学生初期临证用药不知生熟的缺陷,同时他一贯提倡医药密切结合,并认为要授好中药炮制学课程,而没有扎实中医学功底是授不好课的。在谈到中医用药思路时,胡教授结合自己亲临坐诊的经验,通过系列病例展示,探讨并总结了“逢子必炒、逢子必捣”、“盐味咸,咸入肾”、“依方炮制、随证炮制”、“红见黑止,炒炭止血”等十大用药理念。其根据临床经验编撰的《高等学校教材·临床中药炮制学》紧密结合中医专业学生的特点,偏重于介绍药物炮制前后的临床应用,使其能在临证处方时根据辨证用药要求,正确选择应用不同炮制品。阐述了临床中药炮制学的内涵及其任务,起源及发展概况,炮制人药的理由及其炮制的目的,炮制对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补泻、润燥、毒性、化学成分、药理药效、方剂疗效等的影响,炮制常用的辅料,炮制方法及临床意义,饮片的质量要求与贮藏保管等。各论部分为了突出“临床应用”的特点,编写方法按药物功效分类,收载200余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和不同的临床应用,生饮片直接入药者原则上不予收录。
胡昌江教授:中医药的生存发展需要靠疗效,而中药炮制技艺失传会给中医药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如果中药出了问题,相当于拿了一把很好的枪,但是关键时刻没有了子弹。一旦失传,恢复起来会非常困难。胡昌江说,虽然很多经典名方都离不开附子,但他现在尽可能避免开这味药,因为“如果炮制的工艺不到位,毒性太大,用药出了人命怎么办?”
胡昌江教授:直到20世纪50年代,千百年来,中医在培养过程中都需要接触大量的炮制技艺,很多医生能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亲手炮制药物。而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了专业化分工,医学系炮制课程在本科阶段只是选修课程,从而造成毕业生的炮制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医生不懂炮制,开药时选择范围就会大大受限,这就导致需求减少、一些有临床价值的药方无人问津。炮制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所以我们对于炮制经验的把控就是要抓住炮制的适中点。什么时候说炮制刚刚好,那就是经验。老药工的经验就是这样不断去积累,然后进行传承。前些年,一方面大家都不是很重视好像可有可无,有些地方做出来的炮制品也不是特别认真。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了,民众也认识到这个炮制品,它炮制得好还是不好,这个产品好还是不好,有没有按照这个传统的科学地炮制,最后做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现在大家也就越来越重视。
胡昌江教授:不少传统炮制工艺极为复杂。例如,川帮特色的九转南星按照传统工艺生产需要九年的时间。把天南星打成细粉,拌入胆汁装进牛胆,第一年埋地下,称阴转,第二年再拌好放地上,称阳转。如此反复,再挂在屋檐底下晾干,九年才成。而用于治疗儿童感冒和消化不良的王氏保赤丸同样工序复杂:药丸需要经过66次层层上粉,最后一步还要覆上一层金箔。
胡昌江教授:传承并不意味着简单重复固有的一套传统流程,更意味着工业化生产的中药最终能在药效上接近、趋同于传统的手工炮制品。市场上很多“植物的种是错的、采摘的时间是错的、加工的方法是错的”。以苍耳为例,这种植物的叶和子均可入药。但很多种植户为了逐利,并没有遵循传统、趁结子以前采摘苍耳草。等结了子,苍耳草就丧失了药用价值。
36年来,胡昌江教授一直从事中药炮制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曾担任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炮制教研室主任12年。1994年被遴选为名老中医药专家徐楚江教授学术继承人,潜心学习临床三年,对中药炮制前后的临床应用颇有心得,一直坚持中医临床,2008年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具有中医药两方面的扎实基础。研究方向为中药炮制原理和炮制前后的临床应用。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课题“益智仁盐炙入肾-温肾缩尿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国家863项目“经方理中汤、四物汤及白芷等6味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规范化示范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盐炙法-炮制共性技术”、国家药典委员会“藕节炭2010版中国药典标准研究”等课题1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11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