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内涵应该比较深奥,整个故事是悉达多追求真理和解脱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的人生之路确实古怪曲折。少年时,我只知神明和献祭。青年时,我只知苦修、思考和禅定;我渴求梵天,崇拜永恒的阿特曼。壮年时,我追随忏悔者生活在林中,漠视肉体,忍受酷暑严寒和饥饿。之后我又奇迹般地与佛陀和他至高的法义相遇,关乎圆一世界的真理如血液般在我体内奔涌,但我又不得不告别佛陀及其伟大学说。我跟迦摩罗学《爱经》,跟迦摩施瓦弥学做生意。赚钱又输钱。我学会养尊处优,满足肉体。我失去精神家园,荒疏思想,忘记圆一。不是吗?在这漫长曲折的路上,一个男人成了孩子,一位思考者成了世人。然而这条路又十分美好,然而我胸中之鸣鸟尚未死去。这是怎样的路!为重新成为孩子,为从头再来,我必须变蠢、习恶、犯错。必须经历厌恶、失望、痛苦。可我的心赞许我走这条路,我的眼睛为此欢笑。为收获恩宠,重新听见“唵”,为再次酣睡,适时醒来,我必须走投无路,堕入深渊,直至动了愚蠢的轻生之念。为了重新找到内在的阿特曼,我必须先成为愚人。为了再活,我必须犯罪。这条路还会引我去向何方?它如此古怪,泥泞不堪,或许是个旋回。它自便吧,我愿随它走。
优渥的家庭环境,美好的身体面庞,还能追求精神世界的至高境界,且最终能真的付诸实践,放弃世人最难割舍的感情和财富去苦修,能做到人的极少。为了达到至高的精神境界,他抛下一切,去体验肉体上最大的折磨。遇到佛陀后,他了解到世界是统一相融的,他学习但是不唯法义所束缚,既然世界是统一和相融的,那世界的万事万物,包括肉体和物质应该也是被包容的。于是他融入世俗,去体验肉体的快乐和财富的富足。可是却逐渐失去了精神的富足,至此他感到厌恶和堕落,甚至想要自杀。奇妙的是自杀那刻听到的一声“唵”字让他重生,开始跟着船夫划船修行,本以为至此经历过人生的跌宕起伏,体会了人生的各种滋味,已然达到解脱的状态。但是儿子的出现,让他有了新的精神苦痛,他像普通人一样管束儿子,争吵不休。船夫劝他放手,他无法控制自己。很难说悉达多在jin
难道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能同时富足吗?
不断的舍弃,再于混沌中追求新的方向,需要莫大的勇气。放下还是融入人性中的本能才是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