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不耐烦地打断妈妈的话:“知道啦!知道啦!”
妈妈呢,感觉到孩子的不耐烦,也很不爽:“一说就不耐烦,我平时说的话你能听进去多少?说这么多,还不是为你好?”
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我们的家庭中,90%的问题都源于不会沟通。不管是夫妻之间也好,还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好,大家要么沉浸在自己的道理中自说自话,要么把沟通当成宣泄情绪的一个途径,亦或者为了避免矛盾激化保持表面的和谐,而用隐忍的方式回避沟通。
《PET父母效能训练》就是一本教会你亲子沟通的工具书,这里不单有理论,还有更多的案例供我们学习和模仿,下面就用思维导图对全文作一个梳理,然后撷取一些精髓和大家分享:
1.谁拥有问题?
本书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问题归属原则。比如:当父母在赶时间的时候,孩子却在那里磨磨矶矶;孩子没有准时回家,却忘记打电话回家;孩子把音乐声开的很大,以致父母无法正常谈话,等等。
这些问题是谁的问题?父母的问题,因为它们干扰到了父母的权力,影响了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
那什么问题是孩子的问题?比如:孩子和朋友发生了矛盾很沮丧;孩子发现家庭作业太难了;孩子对老师感到生气……这些问题是孩子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经历的问题,是独立于父母的生活之外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拥有问题。
当孩子拥有问题的时候,父母很容易跳起来,并认为解决问题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鼓励孩子自行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
而生活中容易引起亲子冲突的那些家庭问题,现在看来并不是孩子拥有问题,而是家长拥有问题了。这时候,就需要家长换个方式来沟通。
2.如何听,孩子才肯说?
孩子在学校和朋友发生了不愉快,回来后和妈妈说:她什么事情都要按她的意思来,不然就不高兴,我不想和她做朋友了!
妈妈开导她:人无完人嘛!她虽然有点儿小毛病,但是待人很热情,你转学刚来的时候不是她第一个和你交朋友的吗?你要学会看人要一分为二……巴拉巴拉讲了半天。
孩子暗想:“我就是想和妈妈分享一下这件事,却换来这一顿大道理,看来以后还是少说为妙。”类似的事多发生几次,你就很难再听到孩子的心声了。
很多时候,“什么也不说”——"被动倾听"是一种相当有效的非语言信息,可以让孩子感觉真正地被接纳。
采用“是吗”“给我讲讲”“让我听听你的想法”这种句式,也可以开启沟通之门,让他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另一种比被动倾听更有效的方式是积极倾听。孩子与父母沟通,常常是因为他有需求,因为他内心产生了某种想法。比如:
孩子:我真是很讨厌品德老师,自己都没做到,还不停地指责我们。
家长:看起来你对这个老师很失望。
孩子:就是。
积极倾听帮助孩子减少对负面情绪的恐惧。情绪并不是坏事,当我们接纳孩子的情绪时,孩子也更容易正常处理这些情绪。
积极倾听能够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温暖的亲密关系。被另一个人倾听,被倾听者理解,都会带给人极大的满足感,尤其是孩子。作为回报,孩子也会对父母报以同样的感情。
积极倾听能帮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孩子在说的过程中,自己开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发现自己的解决方案。
3.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前面我们曾经分析过,大多数问题其实都是父母拥有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问题。可是,当父母真的无法接纳孩子的行为时,应该怎样和孩子沟通,才能让孩子很容易的接受呢?
你不应该那样做。
你怎么像个三岁小孩?
你如果不停止,那么我就要……
这些信息通通都是“你——信息”,如果父母仅仅是告诉孩子,他那些不可接纳的行为带给自己的感受时,这些信息通常会成为“我——信息”。
我看到你一直在玩游戏,没有写作业,我担心你晚上又要很晚睡觉,睡眠时间不够是会影响你的生长的。
我刚收拾完客厅,又被你弄乱了,一想到又要收拾那么长时间,我就觉得好累!
放学那么久还没见你回来,也没有电话,我很担心你的安全!
“我——信息”不太容易激起抵抗和判逆。因为它是坦诚的,所以也会促使孩子对父母发出同样真实坦诚的信息。而且,它告诉孩子,你把责任留给了他,信任他能够用建设性的方法处理当前的情况,相信他会尊重你的需求,也给他一个机会做出具有建设性的行为。
4.谁应该赢?
所有的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运用“我——信息”或是改变环境,也无法改变孩子的行为;孩子依然我行我素,这个时候亲子冲突不可避免。这个时候,大多数父母会运用自己的权威,让自己赢,孩子输;少数父母会向孩子屈服。
这样的后果就是为亲子关系的持续恶化播下了种子,怨恨会取代爱与亲情。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选择一种“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方法。
爸爸:我们需要讨论一下睡觉时间的问题,每天晚上,我或者你妈妈,都不得不唠叨和督促你,或者强迫你上床睡觉。我不喜欢这种感觉,你有什么感觉呢?
孩子:我不喜欢你们唠叨我,但是我也不喜欢那么早上床睡觉。我现在是大孩子了,应该可以比弟弟晚睡。
爸爸:你觉得我们应该把你当大孩子对待。
孩子:是的。
妈妈:你说的没错。可是,如果让你晚一点上床,你上床前再拖拖拉拉,睡觉就会很晚。
孩子:我不会拖拖拉拉的啊——如果能晚一点上床的话。
爸爸:我觉得你可以晚一点儿上床,如果睡觉时间不变的话。但是由谁来看表呢?
孩子:我会看表的,我会在9:30分把灯关掉!
妈妈:听起来是个好主意,那我们试一段时间怎么样?
大多数父母把孩子的教养看作严格或宽容、穷养或富养、悉心培养或自由发展的问题,这种非此即彼、非赢即输的思维方式,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变成了一场分出胜负的战斗,让父母们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
这是因为我们在处理矛盾的时候,太过于纠结问题本身,忘记了“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当我们把维系感情放在第一位,就会减少对矛盾的关注度,反而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实现最终的共赢。
以上,是结合自身体会对本书精华内容的解读,在实践中的每一次的运用都会让我有新的认识,今后会再进行总结和分享。最后,引用纪伯纶《先知》和大家共勉: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求的孩子。
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
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却不能给予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努力仿效他们,却不可企图让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滞留于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