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虚构写作,这些年来我犯的错误 | 写作课

今天的写作课老师: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Mosaic Science  

今天讲讲非虚构写作,就是我写了好多年的那一类稿子。

讨论的教材是史蒂芬·平克所著的《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这本写作指南有一点好,就是它提出了很多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弊病,我基本条条都中招。

想象着如果我拿出我最好的一篇稿子给到这位平克老师,改回来应该是通篇红色××,不及格、重写!

但是我都认了,因为老师批的全部都很在理。

《风格感觉》的英国版和美国版封面,都特别雅致。 [美]史蒂芬·平克

首先是关于这个时代(主要是互联网时代)的写作和语言,不得不承认,我认为是不如从前的,虽然是高效又搞笑了,但似乎少了许多的优雅。

对于这个问题,平克这么说:

写作专家们对新事物的老朽反应,不仅由于对语言变化缺乏欣赏,还由于对自己心理缺少反省。随着年齿渐长,他们混淆了自己的变化与世界的变化,并将世界的变化与道德滑坡混为一谈,也就是所谓的“过去好时光”幻觉。

每一代人都觉得当今的孩子在糟蹋语言,顺带糟蹋了整个文明社会。

对于语言堕落的抱怨,至少可以追溯到发明印刷机的时候。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1478年装配了英格兰的第一步印刷机,很快他就哀叹:“诚哉,今日吾辈之笔写口谈已迥异于吾呱呱坠地之时矣。”

的确,对于文字堕落的道德恐慌大概和文字本身一样古老。

也就是说,我、我们并不是第一代抱怨年轻人糟蹋语言的人。语言它本身的发展——粗鄙化也好,堕落也好,本身就是一种前进。语言它有自己的发展逻辑,优雅或漂亮不是使命,表达才是。

所谓写作风格,说到底,不就是有效运用语词来吸引人类心灵的关注吗?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接下来,平克提出了一种写作风格:古典风格。古典风格只是写作风格之一,由笛卡尔和拉罗什富科等17世纪法国作家发明。

古典作者的简洁“来自思想的优雅,绝非来自时间或主顾的压力”。

比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是朴素风格。“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第二只老鼠有奶酪吃”,这是古典风格。(第一只老鼠被捕鼠器夹住,第二只可以吃上面的奶酪了。)

将一个论证缩减至最精炼,做出有序的解释,用既熟悉又准确的类比来说明它,既需要认知努力,又需要文学技巧。多莉·帕顿(Dolly Parton)说:“你不会相信为了让它显得这么便宜,得花那么多钱。”

古典风格的目标是使得文章看起来像作者在下笔之前思路就已完全成型。就像节目的最后一刻,一尘不染的厨房里,名厨从烤箱里端出一盘完美的蛋奶酥一样,那些杂务已完成于事前幕后。

这就是平克所说的古典风格。我理解的是有信息、有观点、有秩序、有准备。

这也是非虚构写作和虚构写作的一个很大不同之处。还记得昨天的雷·布雷德伯里在《写作的禅机》的号召吗——将来有的是时间去思考、删减、重写。但今天,就让它爆炸——飞散——瓦解吧!那是强调感性、潜意识、想象力的写作。

两者要说有什么共同点,应该是都需要付出100%的努力,无论事关灵感还是事实证据,不断试错,不怕失败。

好的写作能翻转看世界的角度,就好像心理学教材里,同一个剪影即可看作高脚杯,又可看作两张脸。

完善技艺是终生的召唤,错误是游戏的一部分。

 Photo by Bruno Martins on Unsplash 

好了,现在开始自我批评。

错误一:专业自恋。

研究者们常常忘记了文章写给谁看,自恋地打断描写同行才着迷的而不是读者真正想知道的东西。

专业自恋绝不限于学术界。记者时常报道自己的报道过程,创造出臭名昭著的“媒体回音室效应”。博物馆的标识解释陈列柜里的碎片符合陶瓷风格的哪一类,而不是介绍出自谁手、有何用途。音乐和电影指南里满是一部作品首映周末的票房数据,或者上座/上榜有多长时间。政府和公司官网按其级别架构而非用户想找到的信息来组织。

不关心外界、更关注自己,正是这种风格让学术文章如此乏味。

错误二:表达某个观点时,不用自己的身份来说,而是引用别人的话。

自我意识过强的作者有另外一个坏习惯:在常用成语上用引号(有时叫作“战栗引语”或“惊恐引语”),以使它与作者保持距离。

古典风格要发出自信的声音。如果不带上自我辩解的引号就不舒服,那你多半就不该用这个词。

错误三,同样是出于一种责任逃避与不自信心态,喜欢用模棱两可的副词。

许多作者在文中用一层层的缓冲垫是在暗示无意支持自己所言。这些缓冲垫包括:“几乎”“显然”“比较”“相当”“近乎”“部分”“主要”“大概”“与其”“相对而言”“像是”“这样说吧”“有点儿”“有那么点儿”“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而言”。

作者养成这种模棱两可的习惯,是因为听从了“保护你的屁股”(意为想办法开脱自己的罪责)那条官僚规则。他们期望,如果批评者来挑错,这可以使他们免责,或者至少减轻指控。担心引起诉讼的记者也一样,文章里到处都是“所谓”和“据报道”,比如这句:“所谓的死者躺在血泊里,背上插着把刀。”

有些矛盾的是,用来表示强调的词,如“非常”“高度”“极为”,效果却与缓冲相似。这些词不仅模糊了文章,还削弱了作者的意图。

这是因为未经修饰的形容词和名词通常会被理解为绝对性的:诚实意味着“绝对诚实”,或者至少是“就当前讨论的事而言绝对诚实”。一旦加上强调成分,你就把全或无的两分法换成了分等级的刻度尺。

不是说好作者从不做缓冲,但缓冲应精心选择,而不是手一抖就加上。

错误四:为了偷懒,滥用成语。

作者不可能完全不用成语,但好作者会找到新鲜的比喻,确保读者的感官皮层保持兴奋。莎士比亚反对“给彩虹加一层色彩”;狄更斯描写一个男子腿长到使他像是“别人午后的阴影”;纳博科夫写洛丽塔扑通坐下,“两腿像海星一样分开”。

错误五:爱用抽象名词和官僚体词,显摆某种高大上和专业。(实际上并不

滥用抽象名词,莫过于两类:“性度力”与官僚体。

先说“性度力”。打开在线书店网站检索,你会看到这类图书标题:《自控力》《演讲力》《说服力》《沟通力》《领导力》……文笔差的文章种,你时不时又能读到:专注度、可信度、自由度、关联度、相关度、聚合度、生活满意度、显著性、自觉性、特异性、敏感性、科学性、效度。这是吓唬外行。奥威尔将这类词汇称为“语言的义肢”,能砍就砍。

另一类滥用抽象名词的例子则是官僚体。即文章种充斥了大量“问题”“模式”“水平”“观点”。

“做法”“假设”“概念”“倾向”或者“变量”?这些是元概念:关于概念的概念。它们是包装材料,让学院派、官僚、公司发言人用来为自己所讲的主题镀金。只有把包装砍掉,观察目标才能进入眼帘。“追求的层次”这个词组并没有给“追求”增加更多意义,“减少偏见的转变模式”也绝不比“减少偏见”更高级。

常有人告诉我,学术圈别无选择,因为期刊和大学出版机构的审稿人认为,如果文风不沉闷,则意味着写作不认真。我从没经历过这种事,这根本就是一种荒诞的说法。

Photo by John-Mark Smith on Unsplash

那么,平克认为该如何写才好呢?

这些(好)作者有一些共通做法:坚决用新鲜词汇和具体意象,而不用陈词滥调和抽象概述关注读者的观察角度及其视线的目标;以简单的名词和动词打底,谨慎而明智地插入不常见的词汇或成语;使用排比句;偶然制造精心安排的意外;呈现有说服力的细节,避免直白的表达;格律与发音与要表达的含义和情绪有共鸣。

这些作者还拥有一种共同的态度:不隐藏那些推动他们来讲述其主体的激情和兴趣。他们写,仿佛他们有重要的东西要说。不,不对,说得还不准确。他们写,仿佛他们有重要的东西要呈现。

我们将会看到,这是风格感的关键因素。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平克提到了一个概念:

“知识的诅咒”(Curse of Knowledge)——你难以想象,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这件事的人看来是什么样子。这个术语由经济学家发明,用来帮助解释为什么一个人明明掌握了对手不知道的信息,却没有在做生意时表现得更精明。,来解释为何会出现以上的种种自大、自恋的糟糕写作结果。

他用这个概念来解释为什么好人写出烂文章——

据我所知,知识的诅咒是最佳且唯一的解释。很简单,作者没有意识到:读者并不知道他所掌握的知识,也不熟悉他业内的行话,不能领悟他觉得简单得不值一提而故意忽略掉的推导步骤,更无法想象对他来说明若白昼的场景。于是,作者不肯花时间解释术语,不肯详述推导的逻辑,也不肯提供必要的细节。

事实上,往往是最聪明、信息最灵通的人最受愚蠢之累。我曾参加过一次TED生物学演讲,面向一般大众,录像通过互联网向千百万非专业人士播出。主讲人是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主题是他最近在DNA结构研究上的一次突破。他的演讲被密不透风的术语所包裹,只有他的分子生物学同行才能理解。很显然,全场没人明白他在说什么,除了这位著名生物学家自己。当主持人打断他的话头,请他把自己的工作解释得更清楚一点儿时,他看似着实吃了一惊,并无半点气恼。这就是我所说的愚蠢。

我扪心自问,每次我要掉书袋或者把某件事写得看似很高级、很艰深、很不明觉厉的时候,确实会有一种“怕我说浅了读者会觉得我很没文化”的顾虑,但这样其实是对读者很不友好的。

就像我读过的几本写作指南,我发现这些名家作者都显得特别nice,特别风趣幽默,那么是他们屈尊俯就了吗?

并不。写作如做人,这是他们的本性,他们对人的态度,也是一种做事的负责的态度——为了表达清晰,交流到位。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对自己推测别人心中想法的能力会过于自信,有时甚至到了自欺的程度,即便是对那些关系最密切的人也不例外。

你对一样东西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忘记它当初学起来有多难。

知识的诅咒同腐败、疾病、熵一样,拖累了人类的进步。那些收费昂贵的专业精英,如律师、会计师、电脑高手、服务热线接线员,每年吸走大量金钱,就是为了澄清那些糟糕的文字。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要把文风明晰和屈尊俯就混为一谈。……个中关键就在于假定:虽然读者跟你一样睿智和见多识广,但他们碰巧不知道你知道的一些事情。

这件事做起来比听起来要难的原因在于:如果你精通某一话题并有独到见解,那么你也许已经在使用抽象的组块和功能性的标签思考了,这样的做法业已成为你的另一种本能,但你的读者对此还很陌生——而且你总是最后一个认清这点的人。

Photo by AbsolutVision on Unsplash 

细节的处理也非常关键,这还表现在缩写的使用上:

对于写字不经过大脑的作者来说,使用缩略语是一种诱惑,因为可以少敲击几次键盘。只是作者忘记了,他们为自己生命所省下的几秒钟,代价是偷走读者的许多分钟。

纵然是普通的缩写,在文中首次出现时也应给出解释。正如《风格的要素》作者斯特伦克和怀特指出的,“并非人人都知道SALT是战略武器限制谈判(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的缩写,即使路人皆知,每分钟都在诞生的新生儿有一天也会初次遇到那个缩写。他们有权利看到全称,而非缩写。

Photo by Patrick Tomasso on Unsplash  

要克服知识的诅咒这一规则,平克给出了一个可能是与合理的道德建议最为接近的写作建议:

要一直努力跳出自己狭隘的思维模式,发现别人的是所思所感。虽然这不一定能使你在生活各方面都变成更好的人,但它将成为你对读者保持恒久善意的源泉。

一段连贯的文章,全然不同于个人博学的炫耀、个人思绪的流水账,也不是个人笔记的发表版本。

连贯的文章是经过精心构思的:一个层层嵌套的、秩序井然的树形结构,多个连贯之弧交织其中,串起主题、论点、行动者和主旨,用联系前后陈述的连接词凝聚在一起。

就像其他精心设计的物品一样,它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源于起草蓝图、留意细节、整体保持和谐与均衡的感觉。

Photo by Darius Bashar on Unsplash 

平克也给出了几条写作建议,这在我看来,是相当相当实用的几条非虚构写作建议。敲书摘时,我每敲一条,脑海中就浮现出相应的案例,有自己犯过的错,也有在看别人稿子里出现的问题。只恨自己不能早一点看到这些建议,不然能少走很多的弯路。

以下是几条常被忽视的规则,每次你提笔或打字时,这些规则都值得注意。

第一,查资料。人类拥有极易出错的记忆,却常常对自己的所知过于自信,这一致命组合像是一个诅咒。我们身处的社交网络让这些错误不断传播,因此许多传统智慧都是朋友的朋友讲述的传说和令人难以置信的虚构故事。

第二,确保你的论证有理有据。假如你在做一个事实性的陈述,应该可以从一些可靠公正的渠道获得佐证,也就是那些由编辑、情报核查员以及同行评审员等把关人审查过的信息来源。

第三,不要把轶事或个人经历当做世界的常态。你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今天早上在报纸或互联网上看到了什么新闻,并不意味着那就是一个趋势。在一个拥有70亿人口的星球,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在某地的某人身上,而且新闻或朋友间的传闻通常是选择那些极不常见的事件。只有事件出现次数相对于其发生概率差异显著时,才能被称为显著现象,而只有当这样的比例随时间而改变时,才能被称为趋势。

第四,谨防虚假的二分法。把复杂问题简化为两种口号、两个阵营或者两种思想之间的战争,这虽然有趣,但几乎无法帮助我们增进理解。

第五,论证应当基于理性,而非个人。说你所不赞同的人受金钱、声誉、政治或怠惰所驱使,或者侮辱对方“过于简单”“幼稚”“低俗”,并不能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不同意或批判对方观点,也不能证明你比对手更聪明或更高尚。……我们把语言学家安·凡墨(Ann Farmer)的智慧话语记在心上吧:“不要证明自己对,而要弄清楚什么是对的。”

·End·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478评论 5 46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825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482评论 0 33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726评论 1 27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633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018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13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168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20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64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288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995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587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6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09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284评论 2 34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862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