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讨现实中的故乡和过去的故乡带给作者不同的感受,整体感知小说的内容。
2、分析文章通过对比写法,塑造人物形象,结合理想中的故乡状态,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理解作者为国家、为民族的求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分析文章通过对比写法,塑造人物形象,结合理想中的故乡状态,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2、难点:
(1)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2)理解作者为国家、为民族的求索精神。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引导法、讲解法
2、学法:合作、探究 朗读法 讨论法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关于鲁迅:
【明确】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病逝于上海。
2、扫清字词障碍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感知内容
在文中找出“回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并完成以下话题:
话题1:回忆中的“故乡”,充满童趣
话题2:现实中的“故乡”,失去生机
【预设】
话题1:回忆中的“故乡”,充满童趣
回忆中的故乡有比现实中的故乡好多了的感觉;
有一幅神异的图画;
神勇、多识的英雄闰土;
志趣相投的玩伴;
有趣的捕鸟故事;
有可以了解天下许多新鲜事的闰土;
有相互交换礼物的挚友。
也有记忆全无的“杨二嫂”。
小结:回忆中的故乡有美好的感觉;有值得回忆的人、事、情。
话题2:现实中的“故乡”,失去生机
现实中的故乡有让人禁不住悲凉的景色;
有藏着许多凄凉深情的母亲;
有没有什么好心绪的“我”;
有相貌难看,行为讨厌的杨二嫂(圆规)
有相貌老化的闰土;
有行为猥琐的闰土;
有言语隔阂的闰土;
有贫穷多子的闰土;
有深厚封建思想的闰土;
有整天为生计所迫的闰土;
有苦得像木偶人一样的闰土。
活动二:分析形象
(一)选点比读
从小说中选择有关闰土的段落,将过去的闰土和现在的闰土,从中选择两者相同的“点”进行比较,并谈谈你的发现。
示例:
称呼的变化:先前称“迅哥”,现在称“老爷”,反映了少年闰土和作者关系亲密,中年闰土和作者关系疏远,有了隔膜。
【预设】
1、脸色的变化:先前“紫色圆脸”,现在“灰黄色”,而且加上很深的皱纹,反映出闰土现在生活的贫穷。
2、帽子的变化:先前的“小毡帽”,现在的“破毡帽”,反映出闰土现在的生活状况。
3、银项圈的变化:先前“明晃晃的银项圈”,现在“颈上没有银项圈”
4、手里的东西变化:先前“手捏一柄钢叉”,现在“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
5、手模样的变化:先前手“紅活圆实”,现在“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反映闰土劳动的沉重。
6、给人感觉的变化:先前“勇敢、聪明”,现在“猥琐、自卑”。
7、和作者关系的变化:先前和作者关系“密切”,现在和作者关系“疏远”。
8、说话语气的变化:先前说话语气“自然”,现在说话语气“吞吞吐吐”。
【小结】现在的闰土和过去的闰土有着天壤之别。
思考:如何理解“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的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结合现在的闰土情况进行思考。
【预设】
第6个孩子也会帮忙了,看出闰土的多子,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收成坏,买东西,总要捐几回钱。
从现在闰土的“脸色变化、帽子变化、手的变化”等,可以看出,闰土生活的苦。
从他调减的东西看出,桌子、椅子和台秤是生活必需品;一幅香炉和烛台是拜神求佛保佑必需品;草灰是庄稼的必需品。
【小结】生活苦;精神苦
(二)合作探究
思考:现在杨二嫂是个什么样的人?
(或用“一个……的杨二嫂”)
【预设】
一个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杨二嫂;
一个瘦似圆规(外形、神态丑陋)的杨二嫂;
一个话语甚多的杨二嫂;
一个爱占小便宜和杨二嫂;
一个爱讥笑人的杨二嫂;
一个有心计的杨二嫂。
过去:一个被称为“豆腐西施”的人;
一个人际关系相处很好的人。
活动三:理解内容
话题3:理想中的“故乡”,朦胧的希望
【提示】结合下面的语句来思考
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的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歌城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那西瓜地上......
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个地步,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与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
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的而生活;
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小结】理想中的故乡美好、朦胧,看到现在的故乡民生凋敝,内心希望一个美好的故乡,但具体是什么样子,作者也不知道,但作者一定会努力探索,勇于开拓,为贫困、落后的故乡寻找一条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