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教育家们大呼“救救孩子”,原因简而言之无非以下几点:1、生活太富足,不会居安思危,缺少研究。2、性格缺陷,比如自我,男性还有“娘化”的趋势。3、无病呻吟,经受不起挫折。另外,再加上年轻人在社交媒体的肤浅表现,让一些前辈真心看不下去。看,孩子们秀的果茶和戒指多么精致,那是前所未有对生命的礼赞。很讽刺,但很真实。我们的确不会再谈论形而上学和康德,反之流量产品大行其道。
说得都对。我们90以后的这几代年轻人(以下简称“年轻人”)一向不被看好。但我今天想谈谈那些被掩盖的部分。
1、首先,关于“冷漠”。成因其实相当复杂。我认为这是属于“社会全体公民”的冷漠,年轻人是受害者,不是始作俑者。但我们也应该反对一些流量文章贩卖焦虑。因为这是一个容错率极低的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效率有关,也和教育的导向密不可分。或许某种程度上有它的必然性。
2、90后受到的家庭教育难辞其咎。中国的家庭教育一向都带有传统“家风”的烙印,但其实理智一点想,中国父母缺少的恰恰就是那份责任感。我们的父母大多数忙于事业,其实是选择了承担父母责任的一条捷径。因为亲子关系要琢磨人的心理,要去学习新的东西,实在复杂。所以,不如赚钱。当然赚钱也绝非易事,所以偶尔有的亲子交流变成了“父母只谈艰辛,以此激励儿女”的场景。但,一个健康的孩子,他的成长需要太多了,要面临的风险也太大。我记得曾经有一个11岁的孩子接受采访曾说:“我也没见他们赚钱赚到几百万,也没为我带来了什么。我见到同学,依然觉得自卑。他们也不会催促我上补习班。”父母们看到这段话大概会心寒。但是,比起父母给子女太大压力来讲,更多孩子面临的其实是“没有人管”的生存困境。父母的钱永远赚不够,孩子心灵的窟窿也永远填不满。而且孩子们看起来往往是吃穿用度供应不缺的。
那么毫不客气的讲,父母挣得钱,一多半都用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真正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的贫苦父母,孩子长大以后往往是感激的态度。这里要提一个很残酷的事实:其实父母对孩子的爱远不如孩子对父母的爱纯粹。父母对孩子的爱太多现实和无奈了,但在孩子心里,父母其实是整个世界。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个臭名昭著的人,只有他的儿女不会被他的名声影响。
3、承接上一个原因。年轻人比上几辈人要更懂爱。我们的父母大多经历了一个改革甚至不怎么稳定的时代,他们所学到的一切都来自跌跌撞撞的经验,所以他们第一次为人父母往往不知道怎么去爱孩子。但是,我们是懂爱的。我们经历一个相对安定的时代。但时代症候的特殊性让我们的生存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安逸。这个时代或许没有饥饿,更没有炮火,但它平庸,缺少理想和纯粹。很多年轻人一直在和虚无对抗。换而言之,生活并没有变容易。我们也在一直试图与前人对话,尽管年少轻狂,偶尔被前人取笑不知天高地厚,但我们绝不是不知疾苦的一代。而我们比前人绝对进步的是:尽管我们接受的是不完整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有些人还带着伤痕,但我们经历煎熬之后,更加明白真正的爱需要了解,需要沟通。所以,我们对待后辈的爱,相对会更加温柔。直到下一代人发现新的矛盾的问题,后来者再去解决。不必担心,更迭的下一代一直在解决问题,年轻的人会更强。我们应该放下成见。